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何琴英:常情至理家国计 唯才是举千秋业——观绵阳原创川剧《欧阳修》有感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7-10    点击:33

常情至理家国计  唯才是举千秋业

——观绵阳原创川剧《欧阳修》有感

 

作者:何琴英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2025年6月27、28日晚,川剧新编历史剧《欧阳修》成都市城市音乐厅精彩亮相。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现场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欧阳修的后人、供职于四川省政协的欧阳宏先生激动地说:“作品很成功,可以进京汇报演出了!”一位在川外国留学生说:“有的地方很感人,有的地方很幽默,以前我知道李白、苏东坡,现在知道出生在绵阳涪城区的欧阳修了,他还是苏东坡的老师,太厉害了!”

川剧《欧阳修》的成功推出我们看到了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征程上,诞生了又一植根涪江之滨、绵州大地,能够深度讲述绵阳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的崭新的绵阳文化名片、四川文化名。这是欧阳修出生地——绵阳市涪城区多年来坚持不懈倾力打造欧阳修文化结出的骄人硕果,是中国(绵阳)科技城深度挖掘2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再展历史文化名城风采新阶段,也是四川省文艺界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第十二届七次全精神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50709114342.jpg

 

一、以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成功塑造欧阳修形象

川剧《欧阳修》是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能否塑造好人物形象是衡量一部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尺。川剧《欧阳修》以史料为基础,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内在逻辑,抓取欧阳修一生中最为典型的生活空间(汴京、滁州、绵州、颍州)、人生节点,用师生对话引起回忆的非线性结构,通过修史修文育才、友情爱情奇缘、革除旧弊被贬、画荻教子赋精神、一心为民滁州乐、扭转文风为国选才等情节,多侧面、立体化地塑造了真实可信又开宗立派、气宇非凡的文化巨擘形象。

(一)以伦常真情呈现欧阳修为“人”的生动可亲

人的本质并非孤立、抽象的个体,而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社会关系的总和。

欧阳修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其时,欧父为绵州推官。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文学(散文、诗词)、史学、经学、金石学、政治、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引领了宋代文化后世文化发展走向,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塑造这样一位“通才式”的文坛领袖、文化巨擘,编剧并未正面神话欧阳修,而是巧妙地把他编织在和他紧密相关的父母至亲、妻子、门生、朋友、同事、百姓的关系中,让我们看到他的成长、他的心路、他的情义、他的慈悲,他的高洁,他脆弱后的坚强、他磨难后为国为民的初心不改、涅槃重生。这样,一个生动、可信的欧阳修让我们在共鸣里走进,规避了脸谱化书写,深感可亲,亦可自然得见欧阳修为人之善德赤诚。

(二)以重要节点反映欧阳修为“仕”的勇毅卓识

欧阳修四岁丧父,后随母赴随州投奔叔父欧阳晔。因家贫,成长过程历尽艰辛。为官后,欧阳修不忘父辈先贤榜样、牢记母亲画荻教诲,耿介清廉,心怀苍生,宽简于民计长远,鼎力革新除旧弊,为国选才排众议,三遭贬谪终不悔。

他以民富国强为目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站在新旧时代的风口浪尖,以立人为民、经世致用、为政当计长远的建构思维,以文化革新、宽简于民、为国选才的破局手段,不顾个人得失,以身犯险,勇毅开拓。随着情节推进,一个一心为国为民、远见卓识、不畏千难万险的政治家形象,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图谱和生命轨迹在川剧《欧阳修》里得以艺术呈现。


微信图片_20250709154228.jpg


(三)以学风文风刻画欧阳修为“师”的选才塑魂

欧阳修的一生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为师、为伯乐。他的出现,一如众星捧月,苏洵、苏轼、苏澈、王安石、曾巩、张载、程灏、包拯、韩琦、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早期)等星辰般闪耀在大宋星空、闪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不凡人物全都因他脱颖而出。正是他,为大宋走向崭新的文化高峰画下蓝图、建起人才库。

欧阳修倡导何以立身?“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他认为学习是“终身之事”,不可稍有懈怠。“光阴苦短,学海无涯。我平生文章,多成于'三上'。”这是该剧第六场里,欧阳修给学生苏轼、苏澈、曾巩等传授自己争分夺秒的“三上”读书法。“三上者,马上、枕上、厕上也。”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自述:“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如今, “三上”读书法已成为中华勤学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并传,彰显古人的智慧与毅力。

欧阳修倡导何以为文?“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 而民生问题最终会决定国家命运、历史走向,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基于这一重要认知,该剧第一场即以欧阳修在国史馆修撰完《新唐书》启幕。这种安排既有苏轼、苏辙、曾巩到场相贺的师生情,又有欧阳修以修史为例,教诲学生为文要言之有物、自然畅达;第三场教诲学生如何为政;第六场与落榜士子的争斗与引导,又在各种利益博弈的尖锐矛盾里表现欧阳修不畏强权,强力扭转文风的胆识与魄力。这些情节,把欧阳修为国为民育才选才表现得自然、合理、栩栩如生。

二、以川剧艺术和宋朝美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戏曲艺术新魅力

中国戏曲艺术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具有魅力独具的中国气派、东方神韵、中国智慧。川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瑰宝,是以川渝为核心的西南人民的重要审美创造。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成为川蜀精神、巴蜀文化、中国故事的极其重要的讲述方式、传播手段。

近年来,四川川剧界对古今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挖掘尤其重视。李白、落下闳、苏轼、李时珍、纪大奎、江姐、郑佑之、张大千等都在川剧舞台上纷纷登台亮相,既深度关联地域文化,又在历史长河里提炼传统智慧,滋养人心,呼应时代,凝聚精神,指向未来。其中,以纪大奎为题材创作的《草鞋县令》还一举斩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表现一代文宗、文化巨匠的川剧《欧阳修》的出炉,让人更加惊喜。该剧在着力挖掘、裁剪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境界、文化成就的历史真实案例外,还宋代历史语境中清雅、淡远、写意、唯美的审美风格,川剧音乐、帮腔、表演、舞美等艺术手段相融合,让整台演出在巴蜀地域之风和宋朝美学之雅里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品格。

起源于西周时期“君子六艺”,至唐宋发展为成熟体系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今人所谓“人生八雅”在剧中有着或隐或显的整体呈现。欧阳修磊落耿介、勇毅中正的一生也必然艺术地着墨在“雅”的底色上。

年幼时随母在河滨沙地画荻书;元夕情缘的琴声相引、牡丹相;师生、好友等日常的琵琶为伴、斗诗唱和;朝政除弊革新、嘉佑科考争斗的以身入局、人生如棋;被贬之后人淡如茶、对酒放歌、畅享山水之乐。这样的人生跌宕起落里,无不体现出诗画质地的律动、美感。最有意思的是,“酒”的元素贯穿川剧《欧阳修》的每一场。第一场苏轼带川酒“剑南烧”出场,其他场次酒在剧中是不同情绪、意蕴的外显,当然也是蜀地风物和宋朝文人八雅生活方式的重要符号存在

该剧是一出典型的川剧文戏,除在舞美、情节、道具等方面着意设置与宋代审美相契合的简、特征外,剧本诗词化的文学色彩和与文宗身份相符合的思想深度都极值得关注。

整台演出并未有川剧特技出现,但演员在唱、念、做以及手、眼、身、法、步上也可圈可点。特别是第十五届中国戏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亮嗓”技惊四座。第二场“人约黄昏后”中,丫鬟在欧阳修和薛小姐一见钟情时“做”“念”的表演以及多处四川特色方言、俚语的念白都让观众乐不可支、会心大笑。这种有技却不炫技的笃定的艺术自信,反而能在对人物情感、思想的努力开掘、细腻表达中展现川剧的动人魅力。


微信图片_20250709154421.jpg


三、以时代之需和人民期许为旨归践行文化旅游强国强省

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最终都是为了成功塑造一个既符合历史精神内核,又具有强烈戏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并能让观众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形象,以此让人们深刻理解那段历史,洞见人性,感悟生命,获得审美享受、思想启迪,于人有益、于世有补。川剧《欧阳修》的“高台教化”作用也即在此。

当前,中华民族已走在伟大复兴之路的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走近一个“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只手画出宋代文化璀璨图景的一代文宗、文化巨擘,他的理论、实践,他的一生际遇,必然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启示。

文坛领袖、政治重臣、科举考官,这是欧阳修的三重身份,与此对应,他的文艺文化观、政绩观、人才观便有了能在主张形成后发出声音、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可能。即便如此,他三起三落的坎坷也可谓一路血与泪。

然而,欧阳修最大的底气在于,为学为文,并非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非为了练就仕途敲门砖求一己之步步高升、荣华富贵,而是在韩愈“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经世致用,只为家国。面对虚浮无物、故作高深,远离现实、远离人民的西昆体、太学体文化逆流,他大胆破旧,批判西昆体、太学体,质疑僵化经学;勇敢立新,倡导古文、重视致用、改革科举;着眼长远,提携人才,奠定北宋文化鼎盛根基。

以一颗为国图强的真心,无视既得利益集团的各种打击,用科举权力扭转文风,用政治权力造福一方,用伯乐眼光提拔真才。从家风、学风、文风、政风的联动系统中,团结同道,以德为前提,以文为枢纽,治家治国、力倡富民强兵兴天下。

而剧中欧阳修勤学有情、赏花宴乐、郊游雅集、官民同乐、吟诗论文的生活日常,又何尝不是今人所谓高品质生活呢?又何尝不是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一个历史缩影和模型呢?

文宗在蜀”。“挥手文章在,仕风传千年。绵阳原创川剧《欧阳修》在各界支持下,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文化盛世到来前以家国为念、以人民为中心该有的文艺文化观、政绩观、人才观,看到了打造一支数量庞大的优秀文艺文化队伍的重要性,看到了时代对文化领袖型人才的呼唤和期待看到了绵阳人民、四川人民在时代大潮、强国征程中以川剧艺术表达的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破局思维、建构发展的文化宣言。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常情至理家国计  唯才是举千秋业

——观绵阳原创川剧《欧阳修》有感

 

作者:何琴英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2025年6月27、28日晚,川剧新编历史剧《欧阳修》成都市城市音乐厅精彩亮相。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现场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欧阳修的后人、供职于四川省政协的欧阳宏先生激动地说:“作品很成功,可以进京汇报演出了!”一位在川外国留学生说:“有的地方很感人,有的地方很幽默,以前我知道李白、苏东坡,现在知道出生在绵阳涪城区的欧阳修了,他还是苏东坡的老师,太厉害了!”

川剧《欧阳修》的成功推出我们看到了在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征程上,诞生了又一植根涪江之滨、绵州大地,能够深度讲述绵阳故事、四川故事、中国故事的崭新的绵阳文化名片、四川文化名。这是欧阳修出生地——绵阳市涪城区多年来坚持不懈倾力打造欧阳修文化结出的骄人硕果,是中国(绵阳)科技城深度挖掘2000多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再展历史文化名城风采新阶段,也是四川省文艺界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第十二届七次全精神的典范


微信图片_20250709114342.jpg

 

一、以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原则成功塑造欧阳修形象

川剧《欧阳修》是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能否塑造好人物形象是衡量一部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尺。川剧《欧阳修》以史料为基础,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内在逻辑,抓取欧阳修一生中最为典型的生活空间(汴京、滁州、绵州、颍州)、人生节点,用师生对话引起回忆的非线性结构,通过修史修文育才、友情爱情奇缘、革除旧弊被贬、画荻教子赋精神、一心为民滁州乐、扭转文风为国选才等情节,多侧面、立体化地塑造了真实可信又开宗立派、气宇非凡的文化巨擘形象。

(一)以伦常真情呈现欧阳修为“人”的生动可亲

人的本质并非孤立、抽象的个体,而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社会关系的总和。

欧阳修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其时,欧父为绵州推官。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文学(散文、诗词)、史学、经学、金石学、政治、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开拓性成就,引领了宋代文化后世文化发展走向,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塑造这样一位“通才式”的文坛领袖、文化巨擘,编剧并未正面神话欧阳修,而是巧妙地把他编织在和他紧密相关的父母至亲、妻子、门生、朋友、同事、百姓的关系中,让我们看到他的成长、他的心路、他的情义、他的慈悲,他的高洁,他脆弱后的坚强、他磨难后为国为民的初心不改、涅槃重生。这样,一个生动、可信的欧阳修让我们在共鸣里走进,规避了脸谱化书写,深感可亲,亦可自然得见欧阳修为人之善德赤诚。

(二)以重要节点反映欧阳修为“仕”的勇毅卓识

欧阳修四岁丧父,后随母赴随州投奔叔父欧阳晔。因家贫,成长过程历尽艰辛。为官后,欧阳修不忘父辈先贤榜样、牢记母亲画荻教诲,耿介清廉,心怀苍生,宽简于民计长远,鼎力革新除旧弊,为国选才排众议,三遭贬谪终不悔。

他以民富国强为目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站在新旧时代的风口浪尖,以立人为民、经世致用、为政当计长远的建构思维,以文化革新、宽简于民、为国选才的破局手段,不顾个人得失,以身犯险,勇毅开拓。随着情节推进,一个一心为国为民、远见卓识、不畏千难万险的政治家形象,一个“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图谱和生命轨迹在川剧《欧阳修》里得以艺术呈现。


微信图片_20250709154228.jpg


(三)以学风文风刻画欧阳修为“师”的选才塑魂

欧阳修的一生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就是为师、为伯乐。他的出现,一如众星捧月,苏洵、苏轼、苏澈、王安石、曾巩、张载、程灏、包拯、韩琦、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早期)等星辰般闪耀在大宋星空、闪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不凡人物全都因他脱颖而出。正是他,为大宋走向崭新的文化高峰画下蓝图、建起人才库。

欧阳修倡导何以立身?“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他认为学习是“终身之事”,不可稍有懈怠。“光阴苦短,学海无涯。我平生文章,多成于'三上'。”这是该剧第六场里,欧阳修给学生苏轼、苏澈、曾巩等传授自己争分夺秒的“三上”读书法。“三上者,马上、枕上、厕上也。”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自述:“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如今, “三上”读书法已成为中华勤学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与“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并传,彰显古人的智慧与毅力。

欧阳修倡导何以为文?“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 而民生问题最终会决定国家命运、历史走向,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基于这一重要认知,该剧第一场即以欧阳修在国史馆修撰完《新唐书》启幕。这种安排既有苏轼、苏辙、曾巩到场相贺的师生情,又有欧阳修以修史为例,教诲学生为文要言之有物、自然畅达;第三场教诲学生如何为政;第六场与落榜士子的争斗与引导,又在各种利益博弈的尖锐矛盾里表现欧阳修不畏强权,强力扭转文风的胆识与魄力。这些情节,把欧阳修为国为民育才选才表现得自然、合理、栩栩如生。

二、以川剧艺术和宋朝美学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戏曲艺术新魅力

中国戏曲艺术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具有魅力独具的中国气派、东方神韵、中国智慧。川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瑰宝,是以川渝为核心的西南人民的重要审美创造。在历史长河中,早已成为川蜀精神、巴蜀文化、中国故事的极其重要的讲述方式、传播手段。

近年来,四川川剧界对古今历史文化名人的关注、挖掘尤其重视。李白、落下闳、苏轼、李时珍、纪大奎、江姐、郑佑之、张大千等都在川剧舞台上纷纷登台亮相,既深度关联地域文化,又在历史长河里提炼传统智慧,滋养人心,呼应时代,凝聚精神,指向未来。其中,以纪大奎为题材创作的《草鞋县令》还一举斩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

表现一代文宗、文化巨匠的川剧《欧阳修》的出炉,让人更加惊喜。该剧在着力挖掘、裁剪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思想境界、文化成就的历史真实案例外,还宋代历史语境中清雅、淡远、写意、唯美的审美风格,川剧音乐、帮腔、表演、舞美等艺术手段相融合,让整台演出在巴蜀地域之风和宋朝美学之雅里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品格。

起源于西周时期“君子六艺”,至唐宋发展为成熟体系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今人所谓“人生八雅”在剧中有着或隐或显的整体呈现。欧阳修磊落耿介、勇毅中正的一生也必然艺术地着墨在“雅”的底色上。

年幼时随母在河滨沙地画荻书;元夕情缘的琴声相引、牡丹相;师生、好友等日常的琵琶为伴、斗诗唱和;朝政除弊革新、嘉佑科考争斗的以身入局、人生如棋;被贬之后人淡如茶、对酒放歌、畅享山水之乐。这样的人生跌宕起落里,无不体现出诗画质地的律动、美感。最有意思的是,“酒”的元素贯穿川剧《欧阳修》的每一场。第一场苏轼带川酒“剑南烧”出场,其他场次酒在剧中是不同情绪、意蕴的外显,当然也是蜀地风物和宋朝文人八雅生活方式的重要符号存在

该剧是一出典型的川剧文戏,除在舞美、情节、道具等方面着意设置与宋代审美相契合的简、特征外,剧本诗词化的文学色彩和与文宗身份相符合的思想深度都极值得关注。

整台演出并未有川剧特技出现,但演员在唱、念、做以及手、眼、身、法、步上也可圈可点。特别是第十五届中国戏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亮嗓”技惊四座。第二场“人约黄昏后”中,丫鬟在欧阳修和薛小姐一见钟情时“做”“念”的表演以及多处四川特色方言、俚语的念白都让观众乐不可支、会心大笑。这种有技却不炫技的笃定的艺术自信,反而能在对人物情感、思想的努力开掘、细腻表达中展现川剧的动人魅力。


微信图片_20250709154421.jpg


三、以时代之需和人民期许为旨归践行文化旅游强国强省

历史名人舞台艺术作品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最终都是为了成功塑造一个既符合历史精神内核,又具有强烈戏剧张力和艺术感染力,并能让观众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的人物形象,以此让人们深刻理解那段历史,洞见人性,感悟生命,获得审美享受、思想启迪,于人有益、于世有补。川剧《欧阳修》的“高台教化”作用也即在此。

当前,中华民族已走在伟大复兴之路的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走近一个“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只手画出宋代文化璀璨图景的一代文宗、文化巨擘,他的理论、实践,他的一生际遇,必然会带给我们巨大的启示。

文坛领袖、政治重臣、科举考官,这是欧阳修的三重身份,与此对应,他的文艺文化观、政绩观、人才观便有了能在主张形成后发出声音、用于实践、推动社会的可能。即便如此,他三起三落的坎坷也可谓一路血与泪。

然而,欧阳修最大的底气在于,为学为文,并非为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并非为了练就仕途敲门砖求一己之步步高升、荣华富贵,而是在韩愈“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经世致用,只为家国。面对虚浮无物、故作高深,远离现实、远离人民的西昆体、太学体文化逆流,他大胆破旧,批判西昆体、太学体,质疑僵化经学;勇敢立新,倡导古文、重视致用、改革科举;着眼长远,提携人才,奠定北宋文化鼎盛根基。

以一颗为国图强的真心,无视既得利益集团的各种打击,用科举权力扭转文风,用政治权力造福一方,用伯乐眼光提拔真才。从家风、学风、文风、政风的联动系统中,团结同道,以德为前提,以文为枢纽,治家治国、力倡富民强兵兴天下。

而剧中欧阳修勤学有情、赏花宴乐、郊游雅集、官民同乐、吟诗论文的生活日常,又何尝不是今人所谓高品质生活呢?又何尝不是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一个历史缩影和模型呢?

文宗在蜀”。“挥手文章在,仕风传千年。绵阳原创川剧《欧阳修》在各界支持下,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历史长河中文化盛世到来前以家国为念、以人民为中心该有的文艺文化观、政绩观、人才观,看到了打造一支数量庞大的优秀文艺文化队伍的重要性,看到了时代对文化领袖型人才的呼唤和期待看到了绵阳人民、四川人民在时代大潮、强国征程中以川剧艺术表达的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的破局思维、建构发展的文化宣言。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编辑: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