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豪耀古今 绵州满目皆风华
——评绵阳出品的大型川剧《欧阳修》
作者:韦刚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2025年6月27日、28日,绵阳出品的大型川剧《欧阳修》在万众瞩目中于成都城市音乐厅成功首演,吸引了1300余名观众兴致勃勃走进剧场观演,加上28日的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万人。通过该剧人们不仅对一代文豪欧阳修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城绵阳厚重的历史文脉和现代科技硬实力背后的文化软实力。
绵阳作为欧阳修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川剧文化底蕴。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绵阳便先后成功创演《华清池》《大禹魂》《衣冠梦》《白蛇后传》《目连传》等大批经典剧目而闻名省内外,在此期间还相继绽放喻海燕、蒋淑梅两朵梅花,因此绵阳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川剧二码头。近年来,绵阳在川剧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先后创演的川剧小戏《又是石榴花正开》和大型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以及复排的传统经典折子戏《三巧挂画》《杀狗惊妻》等剧目屡获殊荣深受各方好评。如今大型川剧《欧阳修》的成功创作与演出,更是绵阳川剧不断坚持守正创新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一、剧情与人物塑造
大型川剧《欧阳修》以宋英宗治平三年欧阳修主持修撰《新唐书》成稿为背景,通过其学生苏轼、苏辙、曾巩携酒前来拜贺这一情节,引出欧阳修对历历往事的回忆,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该剧共分为六场,分别是《修史》《月上柳梢头》《且如常日醉》《尊前慈母在》《滁州之乐》《直须看尽汴京花》。通过这六场表演,生动再现了“欧梅之谊”“元夕定情”“朋党风波”“画荻教子”“醉翁亭记”“舌战群儒”等经典片段,展现了欧阳修“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的为官理念与家国情怀。创作者通过以上这些精妙的叙事技巧,让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极具戏剧张力,激发了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持续关注与心理期待。
作为该剧的中心人物,欧阳修一角由两人分别饰演,老年欧阳修饰演者、一级演员邹宏以须生应工,花白髯口浑厚嗓音,成功塑造出经历世事沧桑后为国纳才泰然自若和在垂暮之年为国修史壮心不已的老年欧阳修,生动立体地再现了欧阳修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形象。青年欧阳修的饰演者、二级演员杨坤昊则以文小生应工,扮相俊美儒雅,气宇轩昂嗓音清亮,成功塑造出一位才华横溢、血气方刚的青年才俊欧阳修。剧中通过欧阳修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展现出一代文豪博学多才、刚正不阿、心念苍生、与民同乐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在《滁州之乐》一场中,欧阳修与百姓同饮同乐,体现了其“宽简于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为官理念,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他崇高的人生境界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为当代从政者带来深刻启示,彰显川剧的高台教化。
该剧的另一大亮点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一人分饰两角:欧阳修妻子薛氏和欧母郑氏,这对于演员来说极具挑战。一是跨行当挑战,薛氏是闺门旦而欧母是老旦;二是年龄挑战,薛氏十八九岁,而蒋淑梅已过退休年龄。但蒋淑梅娴熟运用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和程式功法,通过声腔的灵活转变,再加上得体的服饰和精致的化妆造型,为观众完美呈现出两位类型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蒋淑梅饰演欧阳修的妻子薛氏时扮相青春靓丽,嗓音轻柔唱腔甜美,步履轻盈姿态优雅,成功塑造出一位春情涌动的窈窕淑女的动人形象。蒋淑梅饰演的欧母郑氏则扮相慈爱,嗓音清亮唱腔醇厚,成功塑造出一位坚韧与柔情兼具的伟大母亲形象。
特别是通过母子滁州任前辗转绵州重温在涪江边“画荻教子”的故事,展现出欧母不仅在欧阳修儿时成长中担当着重要的启蒙角色,更是在其仕途受挫跌入低谷心灰意冷之时,以欧父担任绵州军事推官废寝忘食勤政敬业的精神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舞,使得欧阳修能够在意志消沉中幡然醒悟而决心在滁州推行新政造福桑梓。欧父以身作则为欧阳修树立的良好榜样,欧母在儿子挫折中的谆谆教导,优良的家风家教深深感染着每位观众,为当代人们的家庭教育上了深刻的一课。蒋淑梅一人分饰两角的精彩演绎也赢得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和观众的热烈好评,充分展现出一位川剧艺术大家卓越的表演艺术才能。
二、艺术特色与创新
大型川剧《欧阳修》将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充分体现出川剧艺术的守正创新。在唱腔音乐方面,该剧保留了传统川剧高腔帮打唱相结合的结构以及川剧胡琴板腔体唱腔,同时又加入了大量现代音乐元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例如,在表现欧阳修滁州“与民同乐”的场景时,通过打击乐的多变节奏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勾勒出在新政治理下滁州一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欣欣向荣景象。此外,该剧还巧妙融入了黄梅戏等其他剧种元素,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在舞台表演方面,该剧除保留了川剧的台步、手势、指法等传统程式和牵眼线等表现手法外,还加入了大量舞蹈表演元素,丰富了舞台表现力。例如在《月上柳梢头》一场中,通过男女青年手执灯笼成双成对在春花灯海中曼妙灵动的舞姿,呈现出宋代元夕节花灯璀璨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节日场景。在唱词念白方面该剧大量引用了欧阳修的名篇佳句,让全剧整体充满着诗词歌赋般的文学典雅,如“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等等,契合了该剧讴歌文学大家的剧本主题,同时又加入了不少通俗易懂的方言俚语,如在“滁州之乐”一场中的唱词“你也乐我也乐,春风暖,好热和”“麦收过,蒸成馍,吃了有劲好干活”“农闲家家烤新酒,二晕二晕才快活”等等,充分体现出川剧艺术的雅俗共赏。
在舞美服饰方面该剧采用了简洁而唯美诗意的设计风格,加上灯光效果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了不同的场景氛围。例如在《月上柳梢头》一场中的背景,皎洁圆月下的成串灯笼和亭台楼阁,通过柔和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了温情浪漫的节日氛围。在《滁州之乐》一场中,背景则是青山绿水,映衬出滁州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剧中人物的服饰装扮也非常契合宋代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人物形象以及身份地位,让观众首先从视觉方面就能够瞬间入戏。
三、文化价值与意义
大型川剧《欧阳修》的创作与演出,展现出绵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度重视。该剧的成功演出,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该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该剧通过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绵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地方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后,该剧的成功演出,也体现了绵阳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绵阳出品的大型川剧《欧阳修》以其精湛的表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舞台呈现,成功地将欧阳修的传奇人生搬上了舞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视听盛宴,为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文豪耀古今,绵州满目皆风华,思往昔剑门锁关,古城悠悠话文脉,嫘祖生盐亭,大禹降北川,太白居青莲,欧阳修诞州衙……绵州名人辈出百世流芳。看今朝闻名世界,中国唯一科技城,三线建设夯基础,“两弹”元勋强国梦,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看绵州新貌,商铺林立,接踵八方宾客,商贾云集,贸易五洲商品。从远古传说到文豪巨匠,从红色文化到科技之光,绵阳的文脉清晰绵延千年,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现代的活力,绵阳出品的大型川剧《欧阳修》,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彰显出科技城人文底蕴厚重的城市之美。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摄影:曾巨光
一代文豪耀古今 绵州满目皆风华
——评绵阳出品的大型川剧《欧阳修》
作者:韦刚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2025年6月27日、28日,绵阳出品的大型川剧《欧阳修》在万众瞩目中于成都城市音乐厅成功首演,吸引了1300余名观众兴致勃勃走进剧场观演,加上28日的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万人。通过该剧人们不仅对一代文豪欧阳修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深深感受到了中国科技城绵阳厚重的历史文脉和现代科技硬实力背后的文化软实力。
绵阳作为欧阳修的诞生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川剧文化底蕴。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绵阳便先后成功创演《华清池》《大禹魂》《衣冠梦》《白蛇后传》《目连传》等大批经典剧目而闻名省内外,在此期间还相继绽放喻海燕、蒋淑梅两朵梅花,因此绵阳被誉为当之无愧的川剧二码头。近年来,绵阳在川剧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先后创演的川剧小戏《又是石榴花正开》和大型现代川剧《文昌第一福》以及复排的传统经典折子戏《三巧挂画》《杀狗惊妻》等剧目屡获殊荣深受各方好评。如今大型川剧《欧阳修》的成功创作与演出,更是绵阳川剧不断坚持守正创新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一、剧情与人物塑造
大型川剧《欧阳修》以宋英宗治平三年欧阳修主持修撰《新唐书》成稿为背景,通过其学生苏轼、苏辙、曾巩携酒前来拜贺这一情节,引出欧阳修对历历往事的回忆,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该剧共分为六场,分别是《修史》《月上柳梢头》《且如常日醉》《尊前慈母在》《滁州之乐》《直须看尽汴京花》。通过这六场表演,生动再现了“欧梅之谊”“元夕定情”“朋党风波”“画荻教子”“醉翁亭记”“舌战群儒”等经典片段,展现了欧阳修“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的为官理念与家国情怀。创作者通过以上这些精妙的叙事技巧,让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极具戏剧张力,激发了观众对剧情发展的持续关注与心理期待。
作为该剧的中心人物,欧阳修一角由两人分别饰演,老年欧阳修饰演者、一级演员邹宏以须生应工,花白髯口浑厚嗓音,成功塑造出经历世事沧桑后为国纳才泰然自若和在垂暮之年为国修史壮心不已的老年欧阳修,生动立体地再现了欧阳修德高望重的文坛领袖形象。青年欧阳修的饰演者、二级演员杨坤昊则以文小生应工,扮相俊美儒雅,气宇轩昂嗓音清亮,成功塑造出一位才华横溢、血气方刚的青年才俊欧阳修。剧中通过欧阳修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展现出一代文豪博学多才、刚正不阿、心念苍生、与民同乐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在《滁州之乐》一场中,欧阳修与百姓同饮同乐,体现了其“宽简于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为官理念,使观众深刻感受到他崇高的人生境界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为当代从政者带来深刻启示,彰显川剧的高台教化。
该剧的另一大亮点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蒋淑梅一人分饰两角:欧阳修妻子薛氏和欧母郑氏,这对于演员来说极具挑战。一是跨行当挑战,薛氏是闺门旦而欧母是老旦;二是年龄挑战,薛氏十八九岁,而蒋淑梅已过退休年龄。但蒋淑梅娴熟运用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和程式功法,通过声腔的灵活转变,再加上得体的服饰和精致的化妆造型,为观众完美呈现出两位类型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蒋淑梅饰演欧阳修的妻子薛氏时扮相青春靓丽,嗓音轻柔唱腔甜美,步履轻盈姿态优雅,成功塑造出一位春情涌动的窈窕淑女的动人形象。蒋淑梅饰演的欧母郑氏则扮相慈爱,嗓音清亮唱腔醇厚,成功塑造出一位坚韧与柔情兼具的伟大母亲形象。
特别是通过母子滁州任前辗转绵州重温在涪江边“画荻教子”的故事,展现出欧母不仅在欧阳修儿时成长中担当着重要的启蒙角色,更是在其仕途受挫跌入低谷心灰意冷之时,以欧父担任绵州军事推官废寝忘食勤政敬业的精神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舞,使得欧阳修能够在意志消沉中幡然醒悟而决心在滁州推行新政造福桑梓。欧父以身作则为欧阳修树立的良好榜样,欧母在儿子挫折中的谆谆教导,优良的家风家教深深感染着每位观众,为当代人们的家庭教育上了深刻的一课。蒋淑梅一人分饰两角的精彩演绎也赢得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和观众的热烈好评,充分展现出一位川剧艺术大家卓越的表演艺术才能。
二、艺术特色与创新
大型川剧《欧阳修》将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充分体现出川剧艺术的守正创新。在唱腔音乐方面,该剧保留了传统川剧高腔帮打唱相结合的结构以及川剧胡琴板腔体唱腔,同时又加入了大量现代音乐元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例如,在表现欧阳修滁州“与民同乐”的场景时,通过打击乐的多变节奏和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勾勒出在新政治理下滁州一片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欣欣向荣景象。此外,该剧还巧妙融入了黄梅戏等其他剧种元素,丰富了艺术表现力。
在舞台表演方面,该剧除保留了川剧的台步、手势、指法等传统程式和牵眼线等表现手法外,还加入了大量舞蹈表演元素,丰富了舞台表现力。例如在《月上柳梢头》一场中,通过男女青年手执灯笼成双成对在春花灯海中曼妙灵动的舞姿,呈现出宋代元夕节花灯璀璨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的节日场景。在唱词念白方面该剧大量引用了欧阳修的名篇佳句,让全剧整体充满着诗词歌赋般的文学典雅,如“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等等,契合了该剧讴歌文学大家的剧本主题,同时又加入了不少通俗易懂的方言俚语,如在“滁州之乐”一场中的唱词“你也乐我也乐,春风暖,好热和”“麦收过,蒸成馍,吃了有劲好干活”“农闲家家烤新酒,二晕二晕才快活”等等,充分体现出川剧艺术的雅俗共赏。
在舞美服饰方面该剧采用了简洁而唯美诗意的设计风格,加上灯光效果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了不同的场景氛围。例如在《月上柳梢头》一场中的背景,皎洁圆月下的成串灯笼和亭台楼阁,通过柔和的灯光效果,营造出了温情浪漫的节日氛围。在《滁州之乐》一场中,背景则是青山绿水,映衬出滁州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剧中人物的服饰装扮也非常契合宋代的历史背景和相应的人物形象以及身份地位,让观众首先从视觉方面就能够瞬间入戏。
三、文化价值与意义
大型川剧《欧阳修》的创作与演出,展现出绵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高度重视。该剧的成功演出,为当代文化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首先,该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该剧通过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展现了绵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地方文化的弘扬提供了新的途径。最后,该剧的成功演出,也体现了绵阳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视,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绵阳出品的大型川剧《欧阳修》以其精湛的表演、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舞台呈现,成功地将欧阳修的传奇人生搬上了舞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视听盛宴,为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文豪耀古今,绵州满目皆风华,思往昔剑门锁关,古城悠悠话文脉,嫘祖生盐亭,大禹降北川,太白居青莲,欧阳修诞州衙……绵州名人辈出百世流芳。看今朝闻名世界,中国唯一科技城,三线建设夯基础,“两弹”元勋强国梦,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看绵州新貌,商铺林立,接踵八方宾客,商贾云集,贸易五洲商品。从远古传说到文豪巨匠,从红色文化到科技之光,绵阳的文脉清晰绵延千年,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现代的活力,绵阳出品的大型川剧《欧阳修》,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彰显出科技城人文底蕴厚重的城市之美。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摄影:曾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