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嬗变 联结 碰撞——“荻”在新编川剧《欧阳修》中的艺术表达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7-15    点击:6

嬗变 联结 碰撞

——“荻”在新编川剧《欧阳修》中的艺术表达

 

作者:陈宏卿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讲述一代文豪欧阳修生平的新编川剧《欧阳修》一经亮相,便凭借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荻”的精妙艺术表达引发热议它以历史真实为根基,构建独特的写意美学,实现了情景交融与艺术表达深度共鸣,为观众铺开一幅纵横千年的文化长卷。

一、教育符号与文化符号的意象嬗

的意象在剧中贯穿始末其原型源自“画荻教子”的历史典故,在舞台艺术创作中完成了从教育工具到文脉象征的升华,不断推动欧阳修舞台形象的鲜活塑造,成为刻画欧阳修立体形象的关键元素。

欧阳修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的记载在剧中具象化为欧母郑氏涪江折荻为笔、沙地作纸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来习文开启欧阳修蒙学动人场景此刻“荻”的初现,是欧阳修的初见,也是其“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学识源头

而舞台上摇曳生姿的“荻”草布景,则将极具感染力的视觉符号完成了向舞台意象创造性转化,这一意象欧阳修被贬滁州重返绵州时得到质的升华。眼见修儿被贬失意,郑氏先以温情宽慰欧阳修苦闷之心,继而用“天地人三宝”进一步启迪欧阳修培塑顶天立地厚德载物修养,最后以欧父为官的真实故事激励其振奋精神,在郑氏层层递进的教诲中,欧阳修坚定树立起“守清贫,奉德仁的人生信条。对话中,欧阳修将”数次拿放,“荻”在起落间超脱物理道具属性,精准映射出欧阳修情绪波澜和情感起伏,升华为勾连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文脉的精神纽带。

微信图片_20250709154421.jpg

滁州任上和汴京太学改革科举的关键情节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演化为高度浓缩的文化符号欧阳修与友登山时擎挥毫写下《醉翁亭记》诗酒相伴的洒脱自然、资政议事的通泰坦然和舞动的文笔巨“荻”“琅琊环滁皆山也”的山水交汇交织交融,象征欧阳修在逆境中体悟出“与民共乐”的为官智慧;欧阳修历来唾弃浮华怪诞之“太学体”文风倡导文达于世。科举场上,欧阳修罢黜晦涩文章,勾选笔墨良才。此时的”,化作选才用才的如椽巨笔与科举榜单交相辉映,高度隐喻出欧阳修以“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的彻悟匡正文风的宏大抱负。

“习字之笔”到“赋诗之笔”,再到“选才之笔””的每一次意象嬗变都应对欧阳修“文道合一”文人合一“文仕合一”的思想蜕变这种“物我互映”的设计,使“荻”成为欧阳修“内省精神”的外化符号与剧中“挥手文章在,仕风传千年”唱段风骨形成完美回响。

二、多维关系与情感纽带的精神联结

在剧中承担着丰富的情感脉络,成为串联人物关系与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

画荻教子母子情郑氏曾两呼“修儿”每次都饱含深情,令人动容。这两处分别是落魄欧阳修途经绵州母子见面和郑氏以雷霆之声勘破欧阳修内心彷徨迷雾时初见颓废修儿,郑氏一声低呼道慈母内心无限的疼爱怜悯,也通过“荻”这一双方共同记忆扭结和情感连接,重新唤起欧阳修壮志;当欧阳修深陷迷茫,郑氏的厉声喝醒如雷霆破云,喝散心中阴霾,斩断思想荆棘,郑氏的清朗之音一语惊梦,促使欧阳修彻悟“画荻入心”真谛。郑氏两喝与“荻”起落助推画荻教子构建起全剧情感的源头生动诠释出舐犊深情的深沉力量

“以点仕师生情。大幕初启,欧阳修端坐书案,笔墨纸砚静置案桌,书册成摞于旁,曾巩等学生依次登场,众贺《新唐书》成稿,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欧阳修执“荻”指点迷津和学生“握卷”求知若渴的教学场景,更以“逸马杀犬于道”凝字记事的教学故事生动地展现出师生情的温馨温暖和谐另一处,欧阳修为众弟子传授三上法时,轻点与学生恭听的动作姿态形成舞台对话,通过这一符号将欧阳修“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刀刃向内,破茧成蝶”自省精神具象化彰显出欧阳修师者博大胸怀。

微信图片_20250709154451.jpg

三、传统美学与现代创新的交融碰撞

在美学表达上,《欧阳修》以“荻”为媒,实现了对川剧艺术的创新突破。程式表演层面,剧中运用打破了川剧传统道具的功能边界欧阳修与郑氏对话时“拿荻”“丢荻”“掷荻”等创新呈现保留川剧手法、眼法步法等程式精髓基础上合理嵌入现代生活艺术元素,使这一固定器物成为欧阳修内心情感活动外化延伸,这种突破保留了川剧韵味,又在传承中赋予道具创新表达;声腔艺术方面,川剧丰富的声腔系统”的意象深度融合。无论是欧阳修在贬谪途中“当年荻花依然在,而今岁月染双鬓”的吟唱与荻草实景遥遥呼应,还是忆及“画荻教子”时帮腔“往事历历今犹在,画荻情景眼前来……”深情咏叹的物质形态与角色的精神世界完美结合,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成为承载角色内心独白的诗意载体。这种“以景传意以声载情”的创新手法,既保留了川剧的“程式美”,又赋予情感叙事功能使“荻”成为连接观众与剧情的情感媒介,最终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交融

川剧《欧阳修》中的“荻”并非单纯的草木意象,而是深植于历史褶皱中的文化基因“莫道无一物,星河记吾年”,通过“荻”的艺术化处理,《欧阳修》不仅完成了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塑造,更让这株曾在北宋沙地上摇曳的荻草化作一棵文化传承的参天巨木将历史深处的精神火种带到当代,展现川剧在当代语境中“活态传承”的无限可能

“荻”画史,声动未来。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嬗变 联结 碰撞

——“荻”在新编川剧《欧阳修》中的艺术表达

 

作者:陈宏卿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讲述一代文豪欧阳修生平的新编川剧《欧阳修》一经亮相,便凭借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荻”的精妙艺术表达引发热议它以历史真实为根基,构建独特的写意美学,实现了情景交融与艺术表达深度共鸣,为观众铺开一幅纵横千年的文化长卷。

一、教育符号与文化符号的意象嬗

的意象在剧中贯穿始末其原型源自“画荻教子”的历史典故,在舞台艺术创作中完成了从教育工具到文脉象征的升华,不断推动欧阳修舞台形象的鲜活塑造,成为刻画欧阳修立体形象的关键元素。

欧阳修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的记载在剧中具象化为欧母郑氏涪江折荻为笔、沙地作纸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来习文开启欧阳修蒙学动人场景此刻“荻”的初现,是欧阳修的初见,也是其“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学识源头

而舞台上摇曳生姿的“荻”草布景,则将极具感染力的视觉符号完成了向舞台意象创造性转化,这一意象欧阳修被贬滁州重返绵州时得到质的升华。眼见修儿被贬失意,郑氏先以温情宽慰欧阳修苦闷之心,继而用“天地人三宝”进一步启迪欧阳修培塑顶天立地厚德载物修养,最后以欧父为官的真实故事激励其振奋精神,在郑氏层层递进的教诲中,欧阳修坚定树立起“守清贫,奉德仁的人生信条。对话中,欧阳修将”数次拿放,“荻”在起落间超脱物理道具属性,精准映射出欧阳修情绪波澜和情感起伏,升华为勾连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文脉的精神纽带。

微信图片_20250709154421.jpg

滁州任上和汴京太学改革科举的关键情节中”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演化为高度浓缩的文化符号欧阳修与友登山时擎挥毫写下《醉翁亭记》诗酒相伴的洒脱自然、资政议事的通泰坦然和舞动的文笔巨“荻”“琅琊环滁皆山也”的山水交汇交织交融,象征欧阳修在逆境中体悟出“与民共乐”的为官智慧;欧阳修历来唾弃浮华怪诞之“太学体”文风倡导文达于世。科举场上,欧阳修罢黜晦涩文章,勾选笔墨良才。此时的”,化作选才用才的如椽巨笔与科举榜单交相辉映,高度隐喻出欧阳修以“文风即仕风、仕风即民生”的彻悟匡正文风的宏大抱负。

“习字之笔”到“赋诗之笔”,再到“选才之笔””的每一次意象嬗变都应对欧阳修“文道合一”文人合一“文仕合一”的思想蜕变这种“物我互映”的设计,使“荻”成为欧阳修“内省精神”的外化符号与剧中“挥手文章在,仕风传千年”唱段风骨形成完美回响。

二、多维关系与情感纽带的精神联结

在剧中承担着丰富的情感脉络,成为串联人物关系与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

画荻教子母子情郑氏曾两呼“修儿”每次都饱含深情,令人动容。这两处分别是落魄欧阳修途经绵州母子见面和郑氏以雷霆之声勘破欧阳修内心彷徨迷雾时初见颓废修儿,郑氏一声低呼道慈母内心无限的疼爱怜悯,也通过“荻”这一双方共同记忆扭结和情感连接,重新唤起欧阳修壮志;当欧阳修深陷迷茫,郑氏的厉声喝醒如雷霆破云,喝散心中阴霾,斩断思想荆棘,郑氏的清朗之音一语惊梦,促使欧阳修彻悟“画荻入心”真谛。郑氏两喝与“荻”起落助推画荻教子构建起全剧情感的源头生动诠释出舐犊深情的深沉力量

“以点仕师生情。大幕初启,欧阳修端坐书案,笔墨纸砚静置案桌,书册成摞于旁,曾巩等学生依次登场,众贺《新唐书》成稿,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欧阳修执“荻”指点迷津和学生“握卷”求知若渴的教学场景,更以“逸马杀犬于道”凝字记事的教学故事生动地展现出师生情的温馨温暖和谐另一处,欧阳修为众弟子传授三上法时,轻点与学生恭听的动作姿态形成舞台对话,通过这一符号将欧阳修“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刀刃向内,破茧成蝶”自省精神具象化彰显出欧阳修师者博大胸怀。

微信图片_20250709154451.jpg

三、传统美学与现代创新的交融碰撞

在美学表达上,《欧阳修》以“荻”为媒,实现了对川剧艺术的创新突破。程式表演层面,剧中运用打破了川剧传统道具的功能边界欧阳修与郑氏对话时“拿荻”“丢荻”“掷荻”等创新呈现保留川剧手法、眼法步法等程式精髓基础上合理嵌入现代生活艺术元素,使这一固定器物成为欧阳修内心情感活动外化延伸,这种突破保留了川剧韵味,又在传承中赋予道具创新表达;声腔艺术方面,川剧丰富的声腔系统”的意象深度融合。无论是欧阳修在贬谪途中“当年荻花依然在,而今岁月染双鬓”的吟唱与荻草实景遥遥呼应,还是忆及“画荻教子”时帮腔“往事历历今犹在,画荻情景眼前来……”深情咏叹的物质形态与角色的精神世界完美结合,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成为承载角色内心独白的诗意载体。这种“以景传意以声载情”的创新手法,既保留了川剧的“程式美”,又赋予情感叙事功能使“荻”成为连接观众与剧情的情感媒介,最终实现“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碰撞交融

川剧《欧阳修》中的“荻”并非单纯的草木意象,而是深植于历史褶皱中的文化基因“莫道无一物,星河记吾年”,通过“荻”的艺术化处理,《欧阳修》不仅完成了对历史人物的立体塑造,更让这株曾在北宋沙地上摇曳的荻草化作一棵文化传承的参天巨木将历史深处的精神火种带到当代,展现川剧在当代语境中“活态传承”的无限可能

“荻”画史,声动未来。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