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赛事活动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李月荷:艺术之光照亮巴蜀人家的家长里短——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入选话剧《谁在敲门》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10-21    点击:14

艺术之光照亮巴蜀人家的家长里短
——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入选话剧《谁在敲门》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李月荷


       当艺术的光华温情地照拂川渝的青山碧水,那些每天都在巷陌上演的烟火故事便有了诗情画意的模样。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如同一场细腻柔润的春雨,将文化的养分一点一点浸透巴蜀大地的山山水水、街角巷陌。而话剧《谁在敲门》恰似一株从院坝墙角探出的野姜花,以最质朴的姿态绽放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这场文化盛宴不再只是殿堂里的阳春白雪,它推开千家万户的木门,让艺术真正走进了百姓的柴米油盐。

       一扇门扉轻启,艺术之光温柔照进生活纹理

       当许成祥老人那扇满是年岁沟壑的斑驳大门,被轻轻推开门缝的那一刻,整个川东北闹腾的市井声音如跳荡的音符,在舞台上跳跃飞扬。话剧《谁在敲门》改编自罗伟章的同名小说,它就像是一个画师,用近乎神圣的写实,画出了我司空见惯而又挥之不去的巴蜀百姓的生活百态:青石板铺就的院坝,就是时间的隧道,竹椅在凉风中吱呀地摇啊摇啊摇,仿佛在诉说着陈年的故事;灶头上袅袅而起的辣椒香,是架在两代人和三代人身上的无形的纽带,缠绕着那些欲言又止的心事;舞台美术更神奇了,川渝民居的细节,被还原得那样逼真,坐在成都城市音乐厅的我,还能嗅到从木梁上袅袅而起的那缕淡淡的桐油味,还能抚摸到土墙上岁月无情皴刻留下的痕迹。

       这出由四川人艺与重庆话剧院联袂呈现的剧目,以其深刻的地域文化表达和现实关怀,成为本届艺术节备受瞩目的焦点,它让艺术家们倾注的心血,与百姓们热烈的掌声,真正地紧密相连。当主演用地道的川东方言,念出那句充满生活气息的“龟儿子晓得啥子”时,台下骤然响起一阵心照不宣的捧腹大笑,这笑声不啻于艺术冲破重重壁垒最生动最鲜活的注释。

       女性视角如诗,绵密针脚巧妙缝合时代裂痕

       在许家祖孙三代命运图景中,女性人物就像蜀绣作品中的那根根“金银丝”,以她们坚忍而不屈的态度,串起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片断。剧中以女性的柔肠百转,以涓涓细流般轻柔的情感传递着剧中的人际关系,从这些让人感动、伤感甚至愧疚的情感中,我深刻体味到在宏大叙事之中的那种温暖的时刻与细节。瞧,老长媳不经意地用手巾在蹭着围裙上的油渍,但就在一瞬间,她的双眼不自觉地红了,眼中似乎隐含着多少心酸与辛酸啊;孙女在城际快车里,手里始终在摩挲着那张相片,她眼中闪烁出的是无限的柔情与依依不舍。这些定格下来的静默瞬间,比呐喊更铿锵有力,它有着一颗无言却璀璨的心。剧中女性在苦难中依然坚守尊严的姿态,恰是对普通老百姓身上那熠熠生辉的“女性之美”,进行了最深刻、最动人的诠释。

       本剧大胆地启用成渝两地演员混编演出,不同地域女性特质的碰撞,就像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令人惊艳的效果。重庆妹子演绎的现代女性,带着火辣辣的决绝,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而成都演员诠释的传统母亲,则像“盛了蜜的酒窝”般温润,让人如沐春风。这种多元女性形象的并置,就像川江与嘉陵江交汇时激起的浪花奔涌,在融合中,闪烁着巴蜀文化灿烂的艺术之光。当方言念白将《谁在敲门》推向闭幕演出的高光时刻时,我突然深刻地感知到,所谓文化盛宴,从来都不是那种精致却冰冷的冷餐会,而是一场能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坐标的温馨百家宴。

       烟火深处藏韵,艺术在巴蜀大地生根发芽

       该剧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通过川东方言俚语那独特的韵味、川东北民居那充满生活气息的舞台布景(如熟悉的院坝、热气腾腾的灶台等细节),以及那些极具地域特色的符号(如悠扬的川剧高腔、老重庆那充满回忆的影像),精心构建出浓郁得化不开的巴蜀文化氛围。那些曾经被一些人认为“土得掉渣”的方言俚语,那些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百态,经过艺术的巧妙提纯后,反而如同被岁月打磨过的宝石,成为最打动人心的文化基因。台词中蕴含的“袍哥文化”用语,以及农耕文明特有的生动比喻(如“像地里的红苕藤扯不清”),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川东人热情淳朴又刚直倔强的独特性格特质。

       剧中朴素但无比鲜活的生命力,才是其艺术审美价值的根本。当许家老爷子生命垂危之际轻轻地哼唱川剧高腔,当影幕上映出熟悉的重庆老吊桥画面,艺术不再虚无缥缈如空中楼阁,仿佛是从泥土中长出的翠绿蔬果一样鲜活有力。这种“沾满露水的真实”,从热闹喜庆的“九大碗”筵席到庄重肃穆的川剧高腔,剧中对生命流程的细致描摹,完整地留存着巴渝民间礼俗的厚重仪式感。让我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对话,进一步强化了“巴文化之乡”的深刻认同感。

       门里门外相映,文化镜像映照美好未来

       作为川渝两地剧院首次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创造性地融合了成都与重庆那截然不同却又相得益彰的文化特质。这种“双城气质”的奇妙碰撞,在许家兄妹为父亲医药费争执的戏码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成都演员用“慢慢摆”那迂回委婉的表达方式,与重庆演员“少绕弯弯”那直白坦率的性格特点,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完整而生动地呈现了巴蜀文化“刚柔相济”立体而又丰富的面貌。

       本剧通过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家长里短的生活情景,如同一位细心的画师,细腻地展现了川东民俗那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剧中寿宴上的“九大碗”筵席,不仅还原了川渝农村那“三蒸九扣”的古老饮食传统,更通过长媳偷偷往碗底垫酸菜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道出了物资匮乏年代巴蜀主妇那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真正动人的艺术,永远生长在生活最潮湿、最柔软的褶皱里。当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那温暖而又绚丽的余晖,映照着川渝人家那明亮的窗棂,这一场文化盛宴,不过是让每个平凡人都能就着艺术那璀璨的光芒,细细嚼碎命运的甘苦,品味生活的真谛。 此刻,许家老宅的那扇门依然虚掩着,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个愿意倾听故事的人。艺术节的华彩终会渐渐落幕,但那些被艺术温柔照亮的家长里短,早已在巴蜀大地上,如同那茁壮成长的树木,生长出新的年轮,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动人故事。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艺术之光照亮巴蜀人家的家长里短
——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入选话剧《谁在敲门》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李月荷


       当艺术的光华温情地照拂川渝的青山碧水,那些每天都在巷陌上演的烟火故事便有了诗情画意的模样。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如同一场细腻柔润的春雨,将文化的养分一点一点浸透巴蜀大地的山山水水、街角巷陌。而话剧《谁在敲门》恰似一株从院坝墙角探出的野姜花,以最质朴的姿态绽放出震撼人心的生命力。这场文化盛宴不再只是殿堂里的阳春白雪,它推开千家万户的木门,让艺术真正走进了百姓的柴米油盐。

       一扇门扉轻启,艺术之光温柔照进生活纹理

       当许成祥老人那扇满是年岁沟壑的斑驳大门,被轻轻推开门缝的那一刻,整个川东北闹腾的市井声音如跳荡的音符,在舞台上跳跃飞扬。话剧《谁在敲门》改编自罗伟章的同名小说,它就像是一个画师,用近乎神圣的写实,画出了我司空见惯而又挥之不去的巴蜀百姓的生活百态:青石板铺就的院坝,就是时间的隧道,竹椅在凉风中吱呀地摇啊摇啊摇,仿佛在诉说着陈年的故事;灶头上袅袅而起的辣椒香,是架在两代人和三代人身上的无形的纽带,缠绕着那些欲言又止的心事;舞台美术更神奇了,川渝民居的细节,被还原得那样逼真,坐在成都城市音乐厅的我,还能嗅到从木梁上袅袅而起的那缕淡淡的桐油味,还能抚摸到土墙上岁月无情皴刻留下的痕迹。

       这出由四川人艺与重庆话剧院联袂呈现的剧目,以其深刻的地域文化表达和现实关怀,成为本届艺术节备受瞩目的焦点,它让艺术家们倾注的心血,与百姓们热烈的掌声,真正地紧密相连。当主演用地道的川东方言,念出那句充满生活气息的“龟儿子晓得啥子”时,台下骤然响起一阵心照不宣的捧腹大笑,这笑声不啻于艺术冲破重重壁垒最生动最鲜活的注释。

       女性视角如诗,绵密针脚巧妙缝合时代裂痕

       在许家祖孙三代命运图景中,女性人物就像蜀绣作品中的那根根“金银丝”,以她们坚忍而不屈的态度,串起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片断。剧中以女性的柔肠百转,以涓涓细流般轻柔的情感传递着剧中的人际关系,从这些让人感动、伤感甚至愧疚的情感中,我深刻体味到在宏大叙事之中的那种温暖的时刻与细节。瞧,老长媳不经意地用手巾在蹭着围裙上的油渍,但就在一瞬间,她的双眼不自觉地红了,眼中似乎隐含着多少心酸与辛酸啊;孙女在城际快车里,手里始终在摩挲着那张相片,她眼中闪烁出的是无限的柔情与依依不舍。这些定格下来的静默瞬间,比呐喊更铿锵有力,它有着一颗无言却璀璨的心。剧中女性在苦难中依然坚守尊严的姿态,恰是对普通老百姓身上那熠熠生辉的“女性之美”,进行了最深刻、最动人的诠释。

       本剧大胆地启用成渝两地演员混编演出,不同地域女性特质的碰撞,就像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令人惊艳的效果。重庆妹子演绎的现代女性,带着火辣辣的决绝,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焰;而成都演员诠释的传统母亲,则像“盛了蜜的酒窝”般温润,让人如沐春风。这种多元女性形象的并置,就像川江与嘉陵江交汇时激起的浪花奔涌,在融合中,闪烁着巴蜀文化灿烂的艺术之光。当方言念白将《谁在敲门》推向闭幕演出的高光时刻时,我突然深刻地感知到,所谓文化盛宴,从来都不是那种精致却冰冷的冷餐会,而是一场能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情感坐标的温馨百家宴。

       烟火深处藏韵,艺术在巴蜀大地生根发芽

       该剧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通过川东方言俚语那独特的韵味、川东北民居那充满生活气息的舞台布景(如熟悉的院坝、热气腾腾的灶台等细节),以及那些极具地域特色的符号(如悠扬的川剧高腔、老重庆那充满回忆的影像),精心构建出浓郁得化不开的巴蜀文化氛围。那些曾经被一些人认为“土得掉渣”的方言俚语,那些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市井百态,经过艺术的巧妙提纯后,反而如同被岁月打磨过的宝石,成为最打动人心的文化基因。台词中蕴含的“袍哥文化”用语,以及农耕文明特有的生动比喻(如“像地里的红苕藤扯不清”),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川东人热情淳朴又刚直倔强的独特性格特质。

       剧中朴素但无比鲜活的生命力,才是其艺术审美价值的根本。当许家老爷子生命垂危之际轻轻地哼唱川剧高腔,当影幕上映出熟悉的重庆老吊桥画面,艺术不再虚无缥缈如空中楼阁,仿佛是从泥土中长出的翠绿蔬果一样鲜活有力。这种“沾满露水的真实”,从热闹喜庆的“九大碗”筵席到庄重肃穆的川剧高腔,剧中对生命流程的细致描摹,完整地留存着巴渝民间礼俗的厚重仪式感。让我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对话,进一步强化了“巴文化之乡”的深刻认同感。

       门里门外相映,文化镜像映照美好未来

       作为川渝两地剧院首次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创造性地融合了成都与重庆那截然不同却又相得益彰的文化特质。这种“双城气质”的奇妙碰撞,在许家兄妹为父亲医药费争执的戏码中,表现得尤为鲜明。成都演员用“慢慢摆”那迂回委婉的表达方式,与重庆演员“少绕弯弯”那直白坦率的性格特点,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完整而生动地呈现了巴蜀文化“刚柔相济”立体而又丰富的面貌。

       本剧通过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家长里短的生活情景,如同一位细心的画师,细腻地展现了川东民俗那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剧中寿宴上的“九大碗”筵席,不仅还原了川渝农村那“三蒸九扣”的古老饮食传统,更通过长媳偷偷往碗底垫酸菜那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道出了物资匮乏年代巴蜀主妇那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真正动人的艺术,永远生长在生活最潮湿、最柔软的褶皱里。当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那温暖而又绚丽的余晖,映照着川渝人家那明亮的窗棂,这一场文化盛宴,不过是让每个平凡人都能就着艺术那璀璨的光芒,细细嚼碎命运的甘苦,品味生活的真谛。 此刻,许家老宅的那扇门依然虚掩着,仿佛在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个愿意倾听故事的人。艺术节的华彩终会渐渐落幕,但那些被艺术温柔照亮的家长里短,早已在巴蜀大地上,如同那茁壮成长的树木,生长出新的年轮,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动人故事。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成153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成153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