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赛事活动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赵凌之:水韵为形,文脉为魂——论女子群舞《柔情似水》的非遗活化与当代审美建构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10-17    点击:40

水韵为形,文脉为魂
——论女子群舞《柔情似水》的非遗活化与当代审美建构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赵凌之

       在当代舞蹈创作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女子群舞《柔情似水》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表达,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的舞台上构筑了一道令人难忘的审美景观。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泸沽湖自然景观的诗意呈现,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甲搓”舞的创造性转化,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蓬勃生命力。

      一、文化根脉的深度开掘:从非遗形态到审美意象

       《柔情似水》的独特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地方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升华。创作团队超越了表象化的民俗展示,深入泸沽湖地区文化肌理,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甲搓”舞解构重组为作品的核心动态语言。舞者们以肩带臂的连绵动作模拟湖水的涌动,脚下节奏鲜明的踏足再现浪花拍岸的韵律,这种源于劳动生活的质朴动态,经过艺术提炼后既保留了非遗的基因密码,又契合了当代舞台的审美需求。

       更为精妙的是,作品将物质景观(泸沽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甲搓舞)进行了有机融合。舞者身体既是水的意象——抬手间如清波漫溢,旋转时似漩涡流转;又是文化的载体——每个动作都承载着摩梭人独特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合,使“山水”不再是静态背景,而是通过舞者身体的律动获得了动态呈现,实现了自然景观的身体化书写。

      二、身体语言的当代转化:在守正与创新之间

       《柔情似水》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创作团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甲搓”舞这一文化资源,保留了其核心动律和文化内涵,避免了为迎合市场而进行的过度商业化改编。同时,作品又大胆创新,通过现代编舞技法的介入,拓展了传统舞蹈的表现空间。

       在群舞编排上,作品运用复调式的队形变化,模拟湖面波光的层次感与流动性。舞者时而如涓涓细流各自蜿蜒,时而似浩渺湖水汇聚成势,这种张弛有度的空间调度,既传承了“甲搓”舞集体协作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崭新的视觉表现力。灯光设计则巧妙运用蓝绿基调的光色变化,营造出水光潋滟的视觉效果,使舞台成为一个充满诗意的水域空间。

       音乐语言的创新同样值得称道。作品以摩梭民谣为素材,在保持其原始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编曲理念,构建起一个既传统又当代的声景世界。舞者的呼吸与音乐的律动浑然一体,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共鸣。

      三、女性叙事的审美升华:从形态美到精神美

       《柔情似水》通过“摩梭女性”这一形象载体,实现了对传统“柔美”概念的重新定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不是被凝视的客体,也不是符号化的民俗展示,而是有生命温度的文化传承者。舞者们通过细腻而有力的肢体语言,塑造出泸沽湖女性的群体肖像——她们的柔美中蕴含着坚韧,温婉中透露着力量。这种审美升华,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美追求,进入了文化表征和精神传达的更深层次。舞者不再是表演者,而是化身为水的精灵、文化的使者,她们用身体诉说着与水相依的生活智慧,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将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相融合的表达方式,让“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宏大主题获得了具体而微的动人呈现。

      四、非遗活化的方法论启示

       《柔情似水》的创作实践,为传统非遗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它告诉我们,非遗活化不是简单的形式搬演,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找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通道。作品既保持了“甲搓”舞的文化本真性,又通过现代舞台艺术的综合手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体现了艺术职业院校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优势——既能以学术的严谨性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又能以艺术的创新性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演进。作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代表性作品,《柔情似水》成功地实现了教学、创作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为艺术职业院校如何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优秀范本。

      结语

       《柔情似水》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呈现,更在于它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有效路径。在这个文化多元碰撞的时代,如何让深植于特定地域的文化资源获得超越地域的感染力,如何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延续生命,《柔情似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精神开拓艺术表达,让传统在与当代的对话中绽放新的光彩。期待这样的创作理念能够在艺术界获得更多回响,期待更多扎根土地、传递美好的作品从四川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未来,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水韵为形,文脉为魂
——论女子群舞《柔情似水》的非遗活化与当代审美建构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赵凌之

       在当代舞蹈创作日益同质化的背景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排的女子群舞《柔情似水》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艺术表达,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的舞台上构筑了一道令人难忘的审美景观。这部作品不仅是对泸沽湖自然景观的诗意呈现,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甲搓”舞的创造性转化,展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蓬勃生命力。

      一、文化根脉的深度开掘:从非遗形态到审美意象

       《柔情似水》的独特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地方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艺术升华。创作团队超越了表象化的民俗展示,深入泸沽湖地区文化肌理,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甲搓”舞解构重组为作品的核心动态语言。舞者们以肩带臂的连绵动作模拟湖水的涌动,脚下节奏鲜明的踏足再现浪花拍岸的韵律,这种源于劳动生活的质朴动态,经过艺术提炼后既保留了非遗的基因密码,又契合了当代舞台的审美需求。

       更为精妙的是,作品将物质景观(泸沽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甲搓舞)进行了有机融合。舞者身体既是水的意象——抬手间如清波漫溢,旋转时似漩涡流转;又是文化的载体——每个动作都承载着摩梭人独特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表达。这种双重意象的叠合,使“山水”不再是静态背景,而是通过舞者身体的律动获得了动态呈现,实现了自然景观的身体化书写。

      二、身体语言的当代转化:在守正与创新之间

       《柔情似水》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创作团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待“甲搓”舞这一文化资源,保留了其核心动律和文化内涵,避免了为迎合市场而进行的过度商业化改编。同时,作品又大胆创新,通过现代编舞技法的介入,拓展了传统舞蹈的表现空间。

       在群舞编排上,作品运用复调式的队形变化,模拟湖面波光的层次感与流动性。舞者时而如涓涓细流各自蜿蜒,时而似浩渺湖水汇聚成势,这种张弛有度的空间调度,既传承了“甲搓”舞集体协作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崭新的视觉表现力。灯光设计则巧妙运用蓝绿基调的光色变化,营造出水光潋滟的视觉效果,使舞台成为一个充满诗意的水域空间。

       音乐语言的创新同样值得称道。作品以摩梭民谣为素材,在保持其原始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编曲理念,构建起一个既传统又当代的声景世界。舞者的呼吸与音乐的律动浑然一体,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共鸣。

      三、女性叙事的审美升华:从形态美到精神美

       《柔情似水》通过“摩梭女性”这一形象载体,实现了对传统“柔美”概念的重新定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既不是被凝视的客体,也不是符号化的民俗展示,而是有生命温度的文化传承者。舞者们通过细腻而有力的肢体语言,塑造出泸沽湖女性的群体肖像——她们的柔美中蕴含着坚韧,温婉中透露着力量。这种审美升华,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形式美追求,进入了文化表征和精神传达的更深层次。舞者不再是表演者,而是化身为水的精灵、文化的使者,她们用身体诉说着与水相依的生活智慧,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将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相融合的表达方式,让“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宏大主题获得了具体而微的动人呈现。

      四、非遗活化的方法论启示

       《柔情似水》的创作实践,为传统非遗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它告诉我们,非遗活化不是简单的形式搬演,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找到传统与当代的对话通道。作品既保持了“甲搓”舞的文化本真性,又通过现代舞台艺术的综合手段,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体现了艺术职业院校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优势——既能以学术的严谨性确保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又能以艺术的创新性推动传统文化的当代演进。作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代表性作品,《柔情似水》成功地实现了教学、创作与科研的有机统一,为艺术职业院校如何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优秀范本。

      结语

       《柔情似水》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呈现,更在于它为我们展示了一条传统文化当代传播的有效路径。在这个文化多元碰撞的时代,如何让深植于特定地域的文化资源获得超越地域的感染力,如何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延续生命,《柔情似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精神开拓艺术表达,让传统在与当代的对话中绽放新的光彩。期待这样的创作理念能够在艺术界获得更多回响,期待更多扎根土地、传递美好的作品从四川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未来,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编辑: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成153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成153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