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韵三国魂:川剧《连环计》的文化共生实践与创新探索
邬丹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
当恢宏鼓点骤然响起,川剧高腔的激越旋律撞上三国权谋的波诡云谲,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压轴大戏《连环计》在四川大剧院上演。这部绝响近六十年的剧目,以东汉末年战乱为背景,借川剧独特的程式化表演,赋予历史鲜活质感,实现了川剧与三国文化的双向共生。
该剧讲述了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司徒王允与义女貂蝉设“连环计”:先许貂蝉与吕布,再献董卓。貂蝉凭智慧离间二人,助王允借吕布之手除董卓,改写历史走向,其故事也成为传统文化经典。
出品人文学菊认为,川剧《连环计》的复排,是锚定文化根脉、深挖三国文化时代价值的坚定守望,更是以艺术为媒介回应三国精神的时代实践。总策划岳圣东指出,《连环计》创排既是对三国历史的当代解读,也是川剧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最终让川剧突破“遗产” 认知,《连环计》以三国故事为底,借唱念身段展现貂蝉特质与计中风云,传承中亦融现代审美,既是演三国往事,更是以川剧之美对经典的当代回应。他们的表述,恰印证了川剧与三国文化的共生之路—— 川剧因三国历史获得精神厚度,历史借川剧挣脱典籍束缚,成为“活态记忆”。如今传统戏剧迈向 “沉浸式” 新阶段,《连环计》以汇演压轴的亮眼表现,再次证实其艺术魅力,让传统戏曲在与历史交融中,奏响新时代文化强音。
一、共生的根脉—— 唱腔不破,方言不丢
唱腔不破,方言不丢,是川剧《连环计》的创作准则,也是川剧与历史文化共生的“生命线”。川剧的核心魅力,在于用独特声腔与方言构建专属文化基因,让遥远的三国“连环计” 从典籍文字变为具有四川烟火气的文化大餐。
川剧高腔的激越风骨与三国故事的精神力量,在剧中形成奇妙共振。《大宴》一场,貂蝉以川剧昆腔唱“他就上了我的钓鱼竿”,字润腔圆的声线里,既有古典女性的柔媚,更有 “国之大者” 的坚定;《凤仪亭》的【红纳袄】曲牌下,“玉冰清”“屠龙剑” 的放腔直抵人心,将貂蝉 “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 的复杂性具象化。若没有川剧高腔的 “传情达意”,貂蝉的 “大义” 或沦为扁平的 “工具人”,三国故事的 “智慧底蕴” 也难细腻渗透观众情感深处。文学菊所说的 “让三国故事从典籍走向舞台”,正是通过唱腔的 “共情力” 实现:声腔不是历史的 “附属品”,而是历史精神的 “转译者”,它将王允的虚伪、董卓的愚蠢、吕布的自负揉进旋律起伏,让观众在音韵甜美中读懂三国人物的人性弱点,而非单纯的善恶标签。
方言是“共生” 的另一重纽带。剧中董卓训斥丫鬟时一句 “你咋个那么不懂翘” 的四川方言,看似细节,却是“历史落地” 的关键。方言的地域文化属性,让东汉末年的 “长安城” 从抽象 “古都” 变为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观众能透过这句方言感受董卓的蛮横与市井气,这种代入感是普通话演绎难以替代的。它让川剧摆脱 “小众遗产” 的刻板印象,也让三国文化从 “全国性叙事” 下沉为 “在地性体验”—— 四川观众因熟悉方言感觉三国故事亲近,外地观众因方言趣味产生探索欲,进而主动了解三国背景。
不过,方言的“地域性” 与传播的 “普适性” 需平衡。剧中吕布的 “俺布” 虽显诙谐,但不熟悉川剧语境的观众可能错过方言背后的人物性格暗示;部分唱段的方言俚语,若缺乏注解,难免造成理解障碍。川剧与三国文化的共生不应是 “小众圈子的自赏”,需在 “保留方言韵味” 与 “降低理解门槛” 间找平衡,可通过字幕注释、前期导赏等方式,让方言成为 “文化亮点” 而非 “传播壁垒”,助力更多人读懂三国故事的深层逻辑。
二、从“小剧场” 到 “沉浸式”,新媒体时代的共生升级
在传统戏剧拥抱新媒体的浪潮中,川剧为历史文化搭建“沉浸场”,《连环计》跳出早期舞台局限,以 “沉浸式”“实景式” 呈现,同时历史文化为川剧拓展“新赛道”,为两者共生开辟新阶段。主创团队强调“注重新技术与川剧传统的和谐‘共生’”,精准抓住新媒体时代核心:技术不是 “颠覆传统” 的工具,而是 “激活传统” 的桥梁,既还原三国文化的历史场景,又为川剧程式技艺提供更广阔展示空间。
开场的“沉浸式” 设计堪称 “共生升级” 的亮点:升腾的烟雨、红黄对立的旗帜,配合“二龙出水”“一条枪” 的传统舞台调度,瞬间将观众拉入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 的氛围;《温明园》的巨幅竹简背景、《小宴》的垂帘壁画,不仅是视觉装饰,更将历史文化具象 —— 竹简象征三国的 “典籍记忆”,壁画还原当时的 “生活图景”。这种 “实景式” 呈现,让观众从台下看客变为历史见证者。正如岳圣东所说的“在经典叙事中注入当代审美意趣”,正借此实现:当代观众习惯影视、游戏的沉浸式体验,《连环计》将这种审美习惯与传统程式结合,让三国 “权谋智斗” 更具冲击力 —— 貂蝉在袅袅炊烟中与吕布眉来眼去,董卓在琵琶音中暴露贪婪本性,观众能直观感受 “连环计” 的 “局中局”,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传统单一舞台难以实现的。
“文旅融合发展” 的潜在可能值得关注。《连环计》的舞台设计(如古战场氛围、三国元素布景)具备 “文旅融合” 属性,若与成都武侯祠、罗江白马关等三国文化景区结合,打造“实景演艺”,将川剧与历史场景深度绑定,既能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川剧魅力,也能让川剧在 “文旅赛道” 获得持续生命力。文学菊期盼该剧“架起三国文化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桥梁”,而 “文旅融合发展”正是重要路径:年轻人喜欢 “打卡式体验”,当《连环计》成为三国景区 “必看项目”,翎子功、帮腔成为社交媒体“传播热点”,川剧与三国文化的共生便从剧场延伸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但“沉浸式” 创新需警惕形式大于内容。剧中 “翎子功金鸡独立” 绝技虽引得满堂喝彩,帮腔、锣鼓也烘托了紧张情绪,但整体冲突矛盾点较少,弱化了历史故事的戏剧张力。“连环计” 的核心是人性博弈:王允的道德绑架与政治野心、貂蝉的内心挣扎与心理转变、吕布的摇摆不定,这些本应是剧情 “重头戏”,但剧中对王允 “虚伪” 的刻画仅触及表面,未深入挖掘其 “政治野心” 与 “家国大义” 的撕裂;貂蝉从 “抗拒入局” 到 “主动用计” 的心理转变,也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川剧与历史文化的“双向成就” 与 “未来命题”
川剧《连环计》的实践,展现出川剧与历史文化共生的深层意义:两者并非单向的“演绎” 或 “赋能”,而是在 “守正创新” 中相互成就 —— 川剧为历史文化提供 “活态传承载体”,历史文化为川剧注入 “精神升华内核”,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活态基因库”。
这种“双向成就” 在 “师生同台” 与 “多专业协同” 中尤为突出。师生同台让川剧技艺与三国故事实现 “代际传承”,年轻人演绎貂蝉、吕布时,既掌握翎子功、高腔等技艺,也理解三国人物的精神世界;舞蹈、技巧与川剧的融合,让三国文化的视觉表达更丰富—— 舞蹈柔美可强化貂蝉的 “惑”,技巧惊险能凸显吕布的“勇”。这种 “协同创作” 打破艺术门类边界,让两者的共生从 “戏剧内部” 走向 “跨领域融合”,为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提供可能。
未来的共生之路,需解答三个“命题”:其一,如何在 “创新” 中守住 “本体”?主创团队强调 “坚守本体规律”,但 “本体规律” 的边界需明确。当技巧、舞蹈融入川剧,要避免川剧沦为“杂耍外壳”,需牢记川剧 “本体” 是声腔、方言、程式技艺的有机统一,创新元素需服务于人物塑造与历史表达,而非单纯 “炫技”;其二,如何让 “共生” 突破 “地域局限”?川剧《连环计》的方言与地域特色既是优势也是局限,需通过方言字幕、文化解读等 “译介” 方式,在 “在地性” 与 “全球性” 间找平衡,让三国文化的 “普遍性”(如人性博弈、家国情怀)借川剧 “地域性” 传播,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其三,如何让 “共生” 形成 “可持续生态”?目前复排与演出虽成功,但需推动《连环计》从 “一次性演出” 变为 “常态化传播”,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将 “沉浸式舞台” 转化为 “线上互动内容”,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感受其魅力,同时开发以貂蝉、吕布等为原型的文创周边,让共生成果融入日常生活。
文学菊希望川剧《连环计》“化作一颗文化种子”,这颗种子的生命力,正源于承载了川剧与三国文化共生的 “核心密码”—— 守得住根脉(唱腔、方言),破得了边界(新媒体、文旅融合),挖得深内涵(人物、矛盾)。若能持续解答这些 “未来命题”,这颗种子终将在新时代沃土中,生长出川剧与三国文化共生的繁茂森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历久弥新。
川剧《连环计》落幕时,余音绕梁的高腔与三国权谋的余味交织,让观众明白:川剧与历史文化的共生,不是“过去时” 的保护,而是 “现在进行时” 的创造。当貂蝉的 “屠龙剑” 在川剧旋律中出鞘,当董卓的方言在沉浸式舞台上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出好戏,更是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 “活” 起来的生动图景 —— 这,正是川剧《连环计》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戏韵三国魂:川剧《连环计》的文化共生实践与创新探索
邬丹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
当恢宏鼓点骤然响起,川剧高腔的激越旋律撞上三国权谋的波诡云谲,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压轴大戏《连环计》在四川大剧院上演。这部绝响近六十年的剧目,以东汉末年战乱为背景,借川剧独特的程式化表演,赋予历史鲜活质感,实现了川剧与三国文化的双向共生。
该剧讲述了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司徒王允与义女貂蝉设“连环计”:先许貂蝉与吕布,再献董卓。貂蝉凭智慧离间二人,助王允借吕布之手除董卓,改写历史走向,其故事也成为传统文化经典。
出品人文学菊认为,川剧《连环计》的复排,是锚定文化根脉、深挖三国文化时代价值的坚定守望,更是以艺术为媒介回应三国精神的时代实践。总策划岳圣东指出,《连环计》创排既是对三国历史的当代解读,也是川剧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最终让川剧突破“遗产” 认知,《连环计》以三国故事为底,借唱念身段展现貂蝉特质与计中风云,传承中亦融现代审美,既是演三国往事,更是以川剧之美对经典的当代回应。他们的表述,恰印证了川剧与三国文化的共生之路—— 川剧因三国历史获得精神厚度,历史借川剧挣脱典籍束缚,成为“活态记忆”。如今传统戏剧迈向 “沉浸式” 新阶段,《连环计》以汇演压轴的亮眼表现,再次证实其艺术魅力,让传统戏曲在与历史交融中,奏响新时代文化强音。
一、共生的根脉—— 唱腔不破,方言不丢
唱腔不破,方言不丢,是川剧《连环计》的创作准则,也是川剧与历史文化共生的“生命线”。川剧的核心魅力,在于用独特声腔与方言构建专属文化基因,让遥远的三国“连环计” 从典籍文字变为具有四川烟火气的文化大餐。
川剧高腔的激越风骨与三国故事的精神力量,在剧中形成奇妙共振。《大宴》一场,貂蝉以川剧昆腔唱“他就上了我的钓鱼竿”,字润腔圆的声线里,既有古典女性的柔媚,更有 “国之大者” 的坚定;《凤仪亭》的【红纳袄】曲牌下,“玉冰清”“屠龙剑” 的放腔直抵人心,将貂蝉 “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 的复杂性具象化。若没有川剧高腔的 “传情达意”,貂蝉的 “大义” 或沦为扁平的 “工具人”,三国故事的 “智慧底蕴” 也难细腻渗透观众情感深处。文学菊所说的 “让三国故事从典籍走向舞台”,正是通过唱腔的 “共情力” 实现:声腔不是历史的 “附属品”,而是历史精神的 “转译者”,它将王允的虚伪、董卓的愚蠢、吕布的自负揉进旋律起伏,让观众在音韵甜美中读懂三国人物的人性弱点,而非单纯的善恶标签。
方言是“共生” 的另一重纽带。剧中董卓训斥丫鬟时一句 “你咋个那么不懂翘” 的四川方言,看似细节,却是“历史落地” 的关键。方言的地域文化属性,让东汉末年的 “长安城” 从抽象 “古都” 变为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观众能透过这句方言感受董卓的蛮横与市井气,这种代入感是普通话演绎难以替代的。它让川剧摆脱 “小众遗产” 的刻板印象,也让三国文化从 “全国性叙事” 下沉为 “在地性体验”—— 四川观众因熟悉方言感觉三国故事亲近,外地观众因方言趣味产生探索欲,进而主动了解三国背景。
不过,方言的“地域性” 与传播的 “普适性” 需平衡。剧中吕布的 “俺布” 虽显诙谐,但不熟悉川剧语境的观众可能错过方言背后的人物性格暗示;部分唱段的方言俚语,若缺乏注解,难免造成理解障碍。川剧与三国文化的共生不应是 “小众圈子的自赏”,需在 “保留方言韵味” 与 “降低理解门槛” 间找平衡,可通过字幕注释、前期导赏等方式,让方言成为 “文化亮点” 而非 “传播壁垒”,助力更多人读懂三国故事的深层逻辑。
二、从“小剧场” 到 “沉浸式”,新媒体时代的共生升级
在传统戏剧拥抱新媒体的浪潮中,川剧为历史文化搭建“沉浸场”,《连环计》跳出早期舞台局限,以 “沉浸式”“实景式” 呈现,同时历史文化为川剧拓展“新赛道”,为两者共生开辟新阶段。主创团队强调“注重新技术与川剧传统的和谐‘共生’”,精准抓住新媒体时代核心:技术不是 “颠覆传统” 的工具,而是 “激活传统” 的桥梁,既还原三国文化的历史场景,又为川剧程式技艺提供更广阔展示空间。
开场的“沉浸式” 设计堪称 “共生升级” 的亮点:升腾的烟雨、红黄对立的旗帜,配合“二龙出水”“一条枪” 的传统舞台调度,瞬间将观众拉入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 的氛围;《温明园》的巨幅竹简背景、《小宴》的垂帘壁画,不仅是视觉装饰,更将历史文化具象 —— 竹简象征三国的 “典籍记忆”,壁画还原当时的 “生活图景”。这种 “实景式” 呈现,让观众从台下看客变为历史见证者。正如岳圣东所说的“在经典叙事中注入当代审美意趣”,正借此实现:当代观众习惯影视、游戏的沉浸式体验,《连环计》将这种审美习惯与传统程式结合,让三国 “权谋智斗” 更具冲击力 —— 貂蝉在袅袅炊烟中与吕布眉来眼去,董卓在琵琶音中暴露贪婪本性,观众能直观感受 “连环计” 的 “局中局”,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传统单一舞台难以实现的。
“文旅融合发展” 的潜在可能值得关注。《连环计》的舞台设计(如古战场氛围、三国元素布景)具备 “文旅融合” 属性,若与成都武侯祠、罗江白马关等三国文化景区结合,打造“实景演艺”,将川剧与历史场景深度绑定,既能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川剧魅力,也能让川剧在 “文旅赛道” 获得持续生命力。文学菊期盼该剧“架起三国文化与青年群体之间的桥梁”,而 “文旅融合发展”正是重要路径:年轻人喜欢 “打卡式体验”,当《连环计》成为三国景区 “必看项目”,翎子功、帮腔成为社交媒体“传播热点”,川剧与三国文化的共生便从剧场延伸到更广阔的公共空间。
但“沉浸式” 创新需警惕形式大于内容。剧中 “翎子功金鸡独立” 绝技虽引得满堂喝彩,帮腔、锣鼓也烘托了紧张情绪,但整体冲突矛盾点较少,弱化了历史故事的戏剧张力。“连环计” 的核心是人性博弈:王允的道德绑架与政治野心、貂蝉的内心挣扎与心理转变、吕布的摇摆不定,这些本应是剧情 “重头戏”,但剧中对王允 “虚伪” 的刻画仅触及表面,未深入挖掘其 “政治野心” 与 “家国大义” 的撕裂;貂蝉从 “抗拒入局” 到 “主动用计” 的心理转变,也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川剧与历史文化的“双向成就” 与 “未来命题”
川剧《连环计》的实践,展现出川剧与历史文化共生的深层意义:两者并非单向的“演绎” 或 “赋能”,而是在 “守正创新” 中相互成就 —— 川剧为历史文化提供 “活态传承载体”,历史文化为川剧注入 “精神升华内核”,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活态基因库”。
这种“双向成就” 在 “师生同台” 与 “多专业协同” 中尤为突出。师生同台让川剧技艺与三国故事实现 “代际传承”,年轻人演绎貂蝉、吕布时,既掌握翎子功、高腔等技艺,也理解三国人物的精神世界;舞蹈、技巧与川剧的融合,让三国文化的视觉表达更丰富—— 舞蹈柔美可强化貂蝉的 “惑”,技巧惊险能凸显吕布的“勇”。这种 “协同创作” 打破艺术门类边界,让两者的共生从 “戏剧内部” 走向 “跨领域融合”,为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提供可能。
未来的共生之路,需解答三个“命题”:其一,如何在 “创新” 中守住 “本体”?主创团队强调 “坚守本体规律”,但 “本体规律” 的边界需明确。当技巧、舞蹈融入川剧,要避免川剧沦为“杂耍外壳”,需牢记川剧 “本体” 是声腔、方言、程式技艺的有机统一,创新元素需服务于人物塑造与历史表达,而非单纯 “炫技”;其二,如何让 “共生” 突破 “地域局限”?川剧《连环计》的方言与地域特色既是优势也是局限,需通过方言字幕、文化解读等 “译介” 方式,在 “在地性” 与 “全球性” 间找平衡,让三国文化的 “普遍性”(如人性博弈、家国情怀)借川剧 “地域性” 传播,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其三,如何让 “共生” 形成 “可持续生态”?目前复排与演出虽成功,但需推动《连环计》从 “一次性演出” 变为 “常态化传播”,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将 “沉浸式舞台” 转化为 “线上互动内容”,让更多人随时随地感受其魅力,同时开发以貂蝉、吕布等为原型的文创周边,让共生成果融入日常生活。
文学菊希望川剧《连环计》“化作一颗文化种子”,这颗种子的生命力,正源于承载了川剧与三国文化共生的 “核心密码”—— 守得住根脉(唱腔、方言),破得了边界(新媒体、文旅融合),挖得深内涵(人物、矛盾)。若能持续解答这些 “未来命题”,这颗种子终将在新时代沃土中,生长出川剧与三国文化共生的繁茂森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历久弥新。
川剧《连环计》落幕时,余音绕梁的高腔与三国权谋的余味交织,让观众明白:川剧与历史文化的共生,不是“过去时” 的保护,而是 “现在进行时” 的创造。当貂蝉的 “屠龙剑” 在川剧旋律中出鞘,当董卓的方言在沉浸式舞台上回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出好戏,更是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 “活” 起来的生动图景 —— 这,正是川剧《连环计》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