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瑞辰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2024级研究生
由四川艺术基金资助的儿童舞台剧《小笔架奇妙之旅》,以小笔架进入荔枝王国为背景,探索奇妙的仙境,结识了善良可爱的精灵,团结对抗拉姆,保护荔枝王国并最终明白了真爱,使得小观众体会到舞台剧对于“真爱”的独特表达。
整个舞台剧的结构完整,第一场进入秘境,沉迷游戏的小笔架跟随老栗树的精灵穿越进了荔枝王国,感受奇妙的世界,结识了一群小精灵;第二场危机降临,拉姆假扮南木婆婆谎骗小笔架,企图破坏荔枝王国;第三场打破禁锢,由于小笔架轻信了拉姆的话,使得荔枝王国陷入了危机,大家团结起来对抗拉姆;第四场真爱之力,荔枝王国的法术原来是真爱,不懂真爱的拉姆注定无法获胜;尾声小笔架最终明白了真爱和团结,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一份主角体会到的真爱和感动也势必传递给了观众。
音乐参与舞台的艺术表达。舞台剧采用音乐和舞蹈与剧情相融合的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充满吸引力的舞台音乐魅力,站在黑暗中用音乐直抒自己欲望的拉姆,伴随着音乐选择再次直面危险的小笔架,不同的剧情和人物搭配着音乐、舞蹈和灯光,刺激儿童的观看兴趣。
灯光的变幻增添了舞台剧的乐趣。忽闪光线打造紧张的代入感;正邪对抗,红蓝对立,光线在此刻参与故事的叙事表达。在这奇幻的荔枝世界里,仙术也是充满吸引力的一个元素,通过灯光与仙术的配合,增强了舞台表现,增加了视觉效果,增添了童趣。
法国哲学家兼艺术评论家丹尼斯·狄德罗在1758年创造了“第四堵墙”一词,来表述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存在的无形界线。这条界线将演员和观众隔开,它对于观众是透明的,而对于演员则是不透明的。在舞台剧中,演员应当创造真实的舞台情镜,使得观众切身地欣赏话剧,体验幻境中的事件;而演员应该以角色本身站在舞台之上,潜心表演创作彻底融入角色。《小笔架奇妙之旅》则是以音乐、舞蹈、服装、灯光、投影、道具,创造了一个极佳的沉浸式舞台剧体验。让观众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小笔架正在经历的冒险。同时也让演员通过对观众喊话的方式打破“第四堵墙”。
儿童的世界其实是简单而充满童趣的。每个孩子可能都幻想过随手拿起的布娃娃,积木组合而成的物品,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世界在儿童的眼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架。门口的老栗树有着自己的法术和思想,这种幻想和想象作为切入点,来表达现实的情感以及抒发创作者的观点,更天然地贴合儿童思维和幻想。
“一个人的可能,让我们在一起,让它变成可能。”从父母经常不在家,小笔架自己一个人就独自去树下打游戏,再到小笔架来到荔枝王国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她的身边也多了很多亦师亦友的朋友,最终让小笔架明白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舞台剧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也希望向小观众们传达一种大家团结在一起能克服不可能的精神核心。
舞台剧的结构整体虽然完整,但是在节奏上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作为儿童舞台剧,与之面向成年人的舞台剧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受众。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剧,应注意儿童和成人在注意力上的不同。儿童的注意力时间较短,4-5岁的孩童注意力大概在8-10分钟左右。儿童更需要节奏紧张的剧情或场面来捕获注意力,而平缓的叙事则很难提起儿童的兴趣,在小笔架的单人叙事镜头中,由于画面的表现力不够充分,难以吸引儿童继续沉浸式观看。在叙事结构中可以更加紧凑紧张,或者增加场面自身的玩趣性以增加观赏度。
主题并未贯穿全篇。开篇以小笔架打游戏作为序幕开篇,更是强调父母平常不在家,一回家就让小笔架看书。故事发展到后续主题是以真爱之力,朋友间的团结作为主要主题,随着故事后续发展到尾声,小笔架也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并未对开场的问题进行呼应。以及主题偏多,对于主题的解释并未清楚表达,略显遗憾。
作为儿童舞台剧,创作团队也用了自己的方式传达着情感,传递着自己的思想和教育意义。舞台向来可以表达热情,也可以激发热情,用热情来直面更多的观众,希望创作者的每一份真情都传达给了观众。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作者:张瑞辰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2024级研究生
由四川艺术基金资助的儿童舞台剧《小笔架奇妙之旅》,以小笔架进入荔枝王国为背景,探索奇妙的仙境,结识了善良可爱的精灵,团结对抗拉姆,保护荔枝王国并最终明白了真爱,使得小观众体会到舞台剧对于“真爱”的独特表达。
整个舞台剧的结构完整,第一场进入秘境,沉迷游戏的小笔架跟随老栗树的精灵穿越进了荔枝王国,感受奇妙的世界,结识了一群小精灵;第二场危机降临,拉姆假扮南木婆婆谎骗小笔架,企图破坏荔枝王国;第三场打破禁锢,由于小笔架轻信了拉姆的话,使得荔枝王国陷入了危机,大家团结起来对抗拉姆;第四场真爱之力,荔枝王国的法术原来是真爱,不懂真爱的拉姆注定无法获胜;尾声小笔架最终明白了真爱和团结,回到了自己的世界。这一份主角体会到的真爱和感动也势必传递给了观众。
音乐参与舞台的艺术表达。舞台剧采用音乐和舞蹈与剧情相融合的艺术形式,创造了一种充满吸引力的舞台音乐魅力,站在黑暗中用音乐直抒自己欲望的拉姆,伴随着音乐选择再次直面危险的小笔架,不同的剧情和人物搭配着音乐、舞蹈和灯光,刺激儿童的观看兴趣。
灯光的变幻增添了舞台剧的乐趣。忽闪光线打造紧张的代入感;正邪对抗,红蓝对立,光线在此刻参与故事的叙事表达。在这奇幻的荔枝世界里,仙术也是充满吸引力的一个元素,通过灯光与仙术的配合,增强了舞台表现,增加了视觉效果,增添了童趣。
法国哲学家兼艺术评论家丹尼斯·狄德罗在1758年创造了“第四堵墙”一词,来表述表演者和观众之间存在的无形界线。这条界线将演员和观众隔开,它对于观众是透明的,而对于演员则是不透明的。在舞台剧中,演员应当创造真实的舞台情镜,使得观众切身地欣赏话剧,体验幻境中的事件;而演员应该以角色本身站在舞台之上,潜心表演创作彻底融入角色。《小笔架奇妙之旅》则是以音乐、舞蹈、服装、灯光、投影、道具,创造了一个极佳的沉浸式舞台剧体验。让观众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小笔架正在经历的冒险。同时也让演员通过对观众喊话的方式打破“第四堵墙”。
儿童的世界其实是简单而充满童趣的。每个孩子可能都幻想过随手拿起的布娃娃,积木组合而成的物品,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世界在儿童的眼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架。门口的老栗树有着自己的法术和思想,这种幻想和想象作为切入点,来表达现实的情感以及抒发创作者的观点,更天然地贴合儿童思维和幻想。
“一个人的可能,让我们在一起,让它变成可能。”从父母经常不在家,小笔架自己一个人就独自去树下打游戏,再到小笔架来到荔枝王国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她的身边也多了很多亦师亦友的朋友,最终让小笔架明白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舞台剧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也希望向小观众们传达一种大家团结在一起能克服不可能的精神核心。
舞台剧的结构整体虽然完整,但是在节奏上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间。作为儿童舞台剧,与之面向成年人的舞台剧相比,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受众。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剧,应注意儿童和成人在注意力上的不同。儿童的注意力时间较短,4-5岁的孩童注意力大概在8-10分钟左右。儿童更需要节奏紧张的剧情或场面来捕获注意力,而平缓的叙事则很难提起儿童的兴趣,在小笔架的单人叙事镜头中,由于画面的表现力不够充分,难以吸引儿童继续沉浸式观看。在叙事结构中可以更加紧凑紧张,或者增加场面自身的玩趣性以增加观赏度。
主题并未贯穿全篇。开篇以小笔架打游戏作为序幕开篇,更是强调父母平常不在家,一回家就让小笔架看书。故事发展到后续主题是以真爱之力,朋友间的团结作为主要主题,随着故事后续发展到尾声,小笔架也回到了自己的世界,并未对开场的问题进行呼应。以及主题偏多,对于主题的解释并未清楚表达,略显遗憾。
作为儿童舞台剧,创作团队也用了自己的方式传达着情感,传递着自己的思想和教育意义。舞台向来可以表达热情,也可以激发热情,用热情来直面更多的观众,希望创作者的每一份真情都传达给了观众。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