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陈宏卿:持中守正,通变求新建构更为科学的川剧发展体系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5-27    点击:81

持中守正,通变求新

建构更为科学的川剧发展体系

 

作者:陈宏卿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在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中,面对迅猛翻涌的文化浪潮川剧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的艺术形式,正处于接续传承与有力发展关键时期。如何在川剧传承发展中把握关键点、平衡点、契合点时代的命题重点、社会的关切热点和业内的突破要点笔者仅从建构更为科学的川剧发展体系为切口进行思考,摸索探寻川剧接驳时代的一二之策,以求贡献微薄之力。

一、保护川剧文化生态

保护川剧史实资料川剧在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剧本、曲谱音像和影像珍贵史料,这既是一代代川剧开拓者的智慧结晶,又是川剧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成立工作专班史料资料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出版出品和数字化保存。建立川剧资料数据库和数据博物馆,修复历史演出资料,录制音像工程,实现资源共享和永久保存,定期面向社会推出川剧遗珍分析,为川剧研究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维护川剧原生环境川剧发展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要加强川剧传承发源地及相关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修缮保留具有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川剧演出古戏台、会馆等建筑,不定期开展驻场演出,作为川剧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物进行活化再利用。同时,注重如川剧服饰配饰制作、脸谱绘制等川剧相关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保护和展示,促进川剧与其他传统文化的健康交流、和谐发展。

芙蓉国粹.jpg

二、强化团传承功能

川剧院团是川剧传承的核心力量首先要重振川剧的阵地建设信念。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川剧也面临着阵地丢失严重等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2024年,《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以法定形式明确了省、市州、县区政府在川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川剧院团提供了有序传承的顶层设计和法律支撑,极大程度提振和鼓舞了川剧发展的阵地建设信心。其次要创新灵活的演出管理模式。院团主动创新演出管理模式,积极适应市场变量需求和观众审美层次。除剧场开展传统戏、新编现代戏等固定演出外,还要努力探索如送戏下乡、进校园、进社区等小剧场、可移动剧场演出模式院团要尝试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川剧主题研学旅游线路和产品,在标志性旅游景区景点进行驻场演出,让更多游客了解和欣赏川剧。如四川省川剧院《芙蓉国粹》演出、自贡市中华彩灯大世界主舞台川剧荟萃《群星贺岁》,均为来川游客奉献了高品质川剧综艺表演,在不断提高川剧品牌建设和影响力的同时,院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第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大演职员的培训和进修力度横向开展各地市(州)川剧院团业务交流,纵向进行优质剧目观摩拓展学习。加大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川剧汇演等比赛展演锻炼力度,让有能力有潜力、能做事肯做事的演职员站台前、挑大梁,全面锤炼演职员表演水平和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加大对年轻演职员的选拔和培养力度,通过公开招聘、委培班等形式,发现并选拔川剧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制定青年演职员定向培养计划邀请川剧名家大家进行业务技能指导,加大“传帮带”“师带徒”结对力度,确保川剧精髓能原汁原味、毫无保留地传承下来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636.jpg

三、完善川剧普及教育

学校教育的渗透普及。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川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更有利于川剧艺术对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覆盖一方面,在中小学可以开设川剧兴趣班,邀请专业川剧演员或教师进行授课,涵盖普及川剧基本知识、欣赏川剧经典剧目、学习川剧简单唱腔参与川剧小段表演等课程。在高等院校设立川剧相关专业,一体化推进科学系统的川剧学科体系架构。除传统的表演专业外,还应开设编剧、导演、舞台美术、音乐设计理论研究等多个方向,在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兼具创作表演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学校与院团的三方联动也是深入推进川剧产学研工程的有效手段。开设川剧委培班,与川剧院团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邀请川剧院团到校开展“戏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川剧创作和实际演出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川剧技能。如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选用经典寓言和成语故事编排成通俗易懂的川剧课本剧,以川剧“月月演”为载体进学校,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可观看欣赏也可参与其中的川剧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激发出学生对川剧的兴趣和喜爱,推动川剧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发展。

社会教育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功能,鼓励引导、规范各类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川剧普及传承发展。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定期举办川剧讲座、展览、惠民演出等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普及川剧知识。社区社群可以组织川剧兴趣培训班、票友会等,为川剧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营造浓厚的川剧文化氛围。另外,数字媒体多元教育也尤为重要新媒体越来越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打破川剧传播时空限制,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对川剧界重要赛事展演汇演进行现场直播,发布热点话题,邀请川剧家进行在线教学和有奖互动邀请网络红人制作发布川剧相关宣推视频,邀请广大网友对喜爱的川剧赛事活动、川剧演员等进行网络推荐投票,川剧演职员在社交平台记录台前幕后精彩瞬间,加大川剧网络曝光率各大视频网站、学习平台和抖音微信等自媒体账号发布川剧演出录像、教学视频等音像资料,利用线上流量凝聚网络平台教育力量,延伸川剧传播路径、扩大川剧受众群体

建构更为科学的川剧发展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院团作为、学校主动、社会参与。要做好这篇大文章,要秉持“持中守正、通变求新”的原则使一系列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落地见效,才能让川剧在接轨新时代中奋力蝶变在拥抱新时代中破浪前行助推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活力实现川剧可持续传承高质量发展。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持中守正,通变求新

建构更为科学的川剧发展体系

 

作者:陈宏卿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在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中,面对迅猛翻涌的文化浪潮川剧这一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的艺术形式,正处于接续传承与有力发展关键时期。如何在川剧传承发展中把握关键点、平衡点、契合点时代的命题重点、社会的关切热点和业内的突破要点笔者仅从建构更为科学的川剧发展体系为切口进行思考,摸索探寻川剧接驳时代的一二之策,以求贡献微薄之力。

一、保护川剧文化生态

保护川剧史实资料川剧在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剧本、曲谱音像和影像珍贵史料,这既是一代代川剧开拓者的智慧结晶,又是川剧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成立工作专班史料资料进行全面普查、搜集整理出版出品和数字化保存。建立川剧资料数据库和数据博物馆,修复历史演出资料,录制音像工程,实现资源共享和永久保存,定期面向社会推出川剧遗珍分析,为川剧研究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维护川剧原生环境川剧发展离不开其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要加强川剧传承发源地及相关文化遗址的保护工作修缮保留具有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川剧演出古戏台、会馆等建筑,不定期开展驻场演出,作为川剧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物进行活化再利用。同时,注重如川剧服饰配饰制作、脸谱绘制等川剧相关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保护和展示,促进川剧与其他传统文化的健康交流、和谐发展。

芙蓉国粹.jpg

二、强化团传承功能

川剧院团是川剧传承的核心力量首先要重振川剧的阵地建设信念。随着时代的车轮不断向前推进,川剧也面临着阵地丢失严重等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2024年,《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以法定形式明确了省、市州、县区政府在川剧保护传承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为川剧院团提供了有序传承的顶层设计和法律支撑,极大程度提振和鼓舞了川剧发展的阵地建设信心。其次要创新灵活的演出管理模式。院团主动创新演出管理模式,积极适应市场变量需求和观众审美层次。除剧场开展传统戏、新编现代戏等固定演出外,还要努力探索如送戏下乡、进校园、进社区等小剧场、可移动剧场演出模式院团要尝试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川剧主题研学旅游线路和产品,在标志性旅游景区景点进行驻场演出,让更多游客了解和欣赏川剧。如四川省川剧院《芙蓉国粹》演出、自贡市中华彩灯大世界主舞台川剧荟萃《群星贺岁》,均为来川游客奉献了高品质川剧综艺表演,在不断提高川剧品牌建设和影响力的同时,院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第三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加大演职员的培训和进修力度横向开展各地市(州)川剧院团业务交流,纵向进行优质剧目观摩拓展学习。加大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川剧汇演等比赛展演锻炼力度,让有能力有潜力、能做事肯做事的演职员站台前、挑大梁,全面锤炼演职员表演水平和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加大对年轻演职员的选拔和培养力度,通过公开招聘、委培班等形式,发现并选拔川剧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制定青年演职员定向培养计划邀请川剧名家大家进行业务技能指导,加大“传帮带”“师带徒”结对力度,确保川剧精髓能原汁原味、毫无保留地传承下来

微信图片_20250527162636.jpg

三、完善川剧普及教育

学校教育的渗透普及。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将川剧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更有利于川剧艺术对学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覆盖一方面,在中小学可以开设川剧兴趣班,邀请专业川剧演员或教师进行授课,涵盖普及川剧基本知识、欣赏川剧经典剧目、学习川剧简单唱腔参与川剧小段表演等课程。在高等院校设立川剧相关专业,一体化推进科学系统的川剧学科体系架构。除传统的表演专业外,还应开设编剧、导演、舞台美术、音乐设计理论研究等多个方向,在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兼具创作表演理论研究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学校与院团的三方联动也是深入推进川剧产学研工程的有效手段。开设川剧委培班,与川剧院团签订实习实训基地协议邀请川剧院团到校开展“戏曲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川剧创作和实际演出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川剧技能。如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选用经典寓言和成语故事编排成通俗易懂的川剧课本剧,以川剧“月月演”为载体进学校,为不同年龄段学生提供可观看欣赏也可参与其中的川剧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激发出学生对川剧的兴趣和喜爱,推动川剧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创新发展。

社会教育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功能,鼓励引导、规范各类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川剧普及传承发展。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定期举办川剧讲座、展览、惠民演出等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普及川剧知识。社区社群可以组织川剧兴趣培训班、票友会等,为川剧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平台,营造浓厚的川剧文化氛围。另外,数字媒体多元教育也尤为重要新媒体越来越走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打破川剧传播时空限制,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对川剧界重要赛事展演汇演进行现场直播,发布热点话题,邀请川剧家进行在线教学和有奖互动邀请网络红人制作发布川剧相关宣推视频,邀请广大网友对喜爱的川剧赛事活动、川剧演员等进行网络推荐投票,川剧演职员在社交平台记录台前幕后精彩瞬间,加大川剧网络曝光率各大视频网站、学习平台和抖音微信等自媒体账号发布川剧演出录像、教学视频等音像资料,利用线上流量凝聚网络平台教育力量,延伸川剧传播路径、扩大川剧受众群体

建构更为科学的川剧发展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院团作为、学校主动、社会参与。要做好这篇大文章,要秉持“持中守正、通变求新”的原则使一系列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落地见效,才能让川剧在接轨新时代中奋力蝶变在拥抱新时代中破浪前行助推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活力实现川剧可持续传承高质量发展。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