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窑烟火照古今:川剧《彩楼记》人性解构与古今价值
邬丹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
当锦江剧场的幕布缓缓拉开,川剧高腔的婉转余韵裹挟着千年的烟火气穿透时空,吕蒙正与刘翠屏的寒窑故事在灯光下再度鲜活,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之川剧高腔大幕戏《彩楼记》正在上演。作为川剧“江湖十八本”中的经典遗存,《彩楼记》从南戏《破窑记》的古朴篇章走来,历经岁月淬炼仍葆有动人力量。
川剧《彩楼记》以吕蒙正与刘翠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二人冲破门第偏见、共历贫寒磨难,最终苦尽甘来的传奇人生。在一级导演陈国礼的统筹与德阳市川剧团时隔 30 年的倾力复排中,这出承载着传统伦理与人性光辉的剧目,完成了一次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
一、“加减并举”下的传统坚守与现代适配
《彩楼记》以吕蒙正与刘翠屏的爱情为主线,七场结构完整地呈现“彩楼择婿—逐婿风波—悲途相依—寒窑祭灶—赶斋受辱—评雪辨踪—寺会圆梦”的人生轨迹,核心冲突围绕“门第贫富与个人才志的对抗”展开:从刘翠屏反抗“门当户对”择定穷秀才,到二人寒窑相守共抗贫寒,再到吕蒙正凭才学高中状元、破除世俗偏见,完整传递“真情与才志超越物质”的内核。通过大量细节刻画夯实故事厚度。如寒窑祭灶时“冷水为酒、柴头为香”的清贫场景,评雪辨踪时夫妻因“男踪女迹”产生的猜忌与和解,赶斋受辱时寺僧“饭后钟”的势利刁难,这些情节既是人物性格的载体,也是传统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从3个多小时压缩至2小时,复排并非简单删减剧情,而是如艺术总监、剧本整理者陈国礼所言,通过“做减法删去冗长段落、做加法融入现代表达”的创新思路,在保留核心冲突与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以“唱词精炼、节奏优化、技巧聚焦”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一是唱词与高腔表现方面:保留精髓,强化叙事效率。川剧高腔的“帮打唱”是《彩楼记》的艺术灵魂,复排时优先保留标志性唱段与帮腔设计。如吕蒙正“男儿当有拿云手,不作蛙鼓鸣井天” 的志向宣言、刘翠屏“夫妻共患难,虽苦也是甜”的真情告白,这些核心唱词是人物精神的直接流露;而公子们炫富的冗余唱段(如重复强调“好爸爸”“好算盘”)则按“减法”原则适当精简,避免拖沓。同时,高腔帮腔的功能性被进一步强化,如“悲途相依”中“金钗失落地埃尘”的帮腔,既暗示情节转折,又渲染悲凉氛围,复排时通过缩短帮腔间奏、贴合剧情节奏,让“帮腔”成为叙事推进器,在有限时间内增强情绪感染力。二是情节取舍方面:“加减并举”聚焦真情,贴合现代情感逻辑。复排打破“只删不增”的局限,一方面剔除古本中过于琐碎的程式化环节,另一方面新增符合现代审美与情感表达的内容,双重发力聚焦核心情感线与人物成长线。在“减法”上,古本中木兰寺赶斋“扯布烤火”“泼熄炭火”等细节关键场景,既保留“贫寒受辱”的冲突,又避免冗长的肢体描写;“寺会圆梦”中唐七唐八奉承的细节,通过“碧纱笼诗”与吕蒙正续题诗句的对比快速呈现,凸显“穷通变化”主旨。在“加法”上,陈国礼特意新写第三幕《悲途》,创新表达吕蒙正与刘翠屏的夫妻恩爱之情,让剧情起承转合更契合现代人的情感逻辑;结局也摒弃原版吕蒙正对老丈人怀恨在心的设定,以一首“好不悔也”的藏头诗化解翁婿心结,让人物关系的和解更具温度与现代包容意识。这种“加减并举”的改编,既聚焦寒窑相守的真情、吕蒙正的成长蜕变、刘翠屏的独立坚守,回应了当下观众对紧凑叙事、情感共鸣的需求,避免因“慢节奏”“旧表达”导致的审美隔阂。三是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降低门槛,激活传统戏曲生命力。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3小时的传统剧目对年轻观众存在“时间门槛”,2小时的复排更易进入剧场等现代传播场景。陈国礼团队的“加减法”调整广受好评,既通过保留高腔技巧、精简冗长段落守住川剧的艺术根脉,让观众感受高腔的婉转高亢与唱词的文学韵味;又以新增情节、优化结局等现代表达贴近青年观众,让传统故事更易被理解与共情,实现“以复排促传播,以传播促传承”的良性循环。
二、突破脸谱化,彰显人性复杂度
《彩楼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摒弃“非黑即白”的脸谱化模式,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兼具优点与局限,展现出贴近现实的人性深度。
(一)吕蒙正:从寒儒到状元的成长
吕蒙正并非完美的才子符号,而是傲骨与脆弱并存的立体形象。贫寒时,他以“素富贵行弗富贵,素贫贱行弗贫贱”反驳刘懋的羞辱,题诗“十度投斋九度空”控诉势利,展现读书人的气节与对尊严的坚守;但底层生存压力也让他暴露敏感与自卑——赶斋受辱后,见寒窑外“男踪女迹”,便猜忌刘翠屏“失节”,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冷言,将外界的不公迁怒于最亲近的人,这份脆弱让人物脱离圣人感,更似现实中在困境中易情绪化的普通人。而他的成长恰恰体现在知错能改:得知真相后主动赔礼,捡起掉落的米粒诵“锄禾日当午”,显露出对生活的敬畏;高中状元后不记恨唐七唐八的刁难,反而以“饱受风霜尘扑面,今日始得碧纱笼”释怀,从敏感寒儒蜕变为沉稳大气,完整的成长轨迹让人物更具说服力。
(二)刘翠屏: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典范
刘翠屏打破了传统闺阁千金柔弱、顺从的刻板印象,是全剧的精神支柱。婚姻自主:面对“父母只重富家郎”的安排,她争取彩楼择婿的权利,以才志为标准选择穷秀才,敢于对抗门当户对的世俗规则,这份主动选择权在传统戏曲中尤为难得;人格独立:被逐出相府后,她不怨天尤人,反而以“你妻能忍饥和寒”宽慰丈夫,在寒窑中用“开卷有益”鼓励吕蒙正读书,甚至在丈夫猜忌时,既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自证清白,又以“凡事要三思”包容其敏感,不卑不亢的态度远超同期依附男性的女性角色;价值观独立:她看重“与知己共赴前程”的精神契合,而非锦衣玉食的物质满足,始终坚信吕蒙正“日后朝中做栋梁”,这种不被财富绑架的眼光与定力,即使放在当今也有现实启迪。
(三)配角:以世俗性反衬真情可贵
配角虽戏份有限,却以“真实的势利与矛盾”丰富人性图景。如刘懋作为宰相,他初见吕蒙正诗句时“喜不自禁”,认可其才学,可见并非全然昏聩;但见吕蒙正衣衫褴褛后,立刻以“玷辱门墙”逐婿,暴露门第至上的功利心,前后态度的反差,揭露了传统社会“以财富定人品”的虚伪,也让刘翠屏的反抗更具张力;又如唐七唐八,寺僧的“前倨后恭”是世俗功利的缩影——吕蒙正贫寒时,他们用“饭后钟”刁难、泼熄炭火;吕蒙正高中后,又用“碧纱笼诗”奉承,这种趋炎附势并非纯粹的恶,是现实中嫌贫爱富社会心态的投射,恰恰反衬出吕蒙正与刘翠屏不为富贵折腰的可贵;还有常尚客,作为送路资的善者,他并非完美圣人,而是懂分寸的知己——送钱时以“借支”为由照顾吕蒙正的自尊心,既传递善意,又尊重对方的气节,这种体贴的善更贴近现实中不居高临下的帮助,让人物更显真实。
三、传统价值观与当今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彩楼记》传递的“才志至上、真情为本、坚守初心”等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契合,特别是当社会陷入“物质优先,精神其次”的认知偏差时,它的现实意义就更加清晰有力。
(一)择偶观:从门当户对到志气相投,拒绝物质至上
剧中刘翠屏反抗“父母只重富家郎”,选择才志相投的吕蒙正,与当代年轻人“反感相亲先问房车,重视三观契合”的择偶观一脉相承。当今社会“彩礼焦虑”“房车压力”常让婚恋沦为物质交易,而《彩楼记》中“彩楼择婿”的核心——“不是坐在宝马里哭,而是与知己共赴前程”,恰是对物质至上婚恋观的反思。正如当代情侣“在加班回家后一碗热汤面的温暖,比餐厅山珍海味更动人”,剧中“寒窑相守”的真情,与当今“重视内在匹配、共同成长”的择偶需求高度契合,传递出婚恋的核心是人,而非物质的共识。
(二)爱情观:从寒窑陪伴到日常相守,细水长流的真情永恒
《彩楼记》最动人的并非“中状元”的圆满结局,而是寒窑中的 烟火气:祭灶时背靠背御寒,赶斋前早去早归的叮嘱,辩证后赔礼认错的坦诚——这些细节刻画的爱情本质,与当代年轻人的爱情需求不谋而合。如今“520”的昂贵礼物不再是爱情的唯一证明,“记得对方口味”“吵架后主动低头”“主动承包所有的家务”的日常陪伴,更能打动人心。剧中刘翠屏“独立而不强势,包容而不卑微”的态度,也契合当代亲密关系的理想状态:爱情不是“一方依附另一方的牺牲”,而是“双方平等付出、彼此支撑”,这种细水长流的陪伴,正是当今社会“对抗快餐式爱情”的精神养分。
(三)事业观:从贫而有志到走出困境,用实力改变命运
吕蒙正“寒窑中以书御寒,赶斋受辱后仍坚持‘来春夺魁元’” 的经历,与当代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住出租屋却坚持学习”的状态契合。当今社会“内卷”“阶层固化”的焦虑让部分人迷茫,但《彩楼记》传递的“贫富是暂时的,才志是永恒的”信念,给予我们重要启示:“自行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笑”的底气来自相信通过努力能改变现状。同时,吕蒙正“接受常尚客‘借支’路资,日后加倍奉还”的智慧,也契合当今“懂得借力成长,同时保持气节”的事业观——坚守志向不代表固执己见,在困境中学会适度求助,在得志后保持不骄不馁,这种态度正是当代人突破事业瓶颈的重要支撑。
(四)生活观:从贫而不怨到不被物质绑架,坚守生活本质
剧中夫妻“以冷水祭灶却不怨怼,在寒窑中仍能打情骂俏”的生活哲学,与当今“在房贷压力下仍能寻找小确幸”的生活态度相通。如今“消费主义”常让人陷入“为物质奔波而迷失自我”的困境,剧中“贫从未消解爱情,反而让情更显珍贵”的理念,提醒我们:生活的核心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与对的人一起,朝着对的方向努力。无论是“寒窑中的冷水”还是“状元府的碧纱”,吕蒙正与刘翠屏始终坚守真情,这种不被物质绑架的清醒,恰是当今社会“对抗焦虑、回归生活本质”的重要精神资源。
当剧场的灯光渐暗,那萦绕耳畔的川剧高腔余韵却未曾消散。川剧《彩楼记》的复排,不是简单的经典复刻,而是一次传统戏曲的重生。当我们为吕蒙正从敏感寒儒到沉稳状元的成长而感慨,为刘翠屏超越时代的独立精神而动容时,实则是在与剧中人物共享一份关于真情、理想与坚守的精神契约。当寒窑的炊烟在记忆中淡去,留在心间的,是川剧艺术守正创新的智慧,是真情与才志超越物质的永恒信念,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的鲜活证明。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寒窑烟火照古今:川剧《彩楼记》人性解构与古今价值
邬丹 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
当锦江剧场的幕布缓缓拉开,川剧高腔的婉转余韵裹挟着千年的烟火气穿透时空,吕蒙正与刘翠屏的寒窑故事在灯光下再度鲜活,四川省第三届川剧汇演之川剧高腔大幕戏《彩楼记》正在上演。作为川剧“江湖十八本”中的经典遗存,《彩楼记》从南戏《破窑记》的古朴篇章走来,历经岁月淬炼仍葆有动人力量。
川剧《彩楼记》以吕蒙正与刘翠屏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二人冲破门第偏见、共历贫寒磨难,最终苦尽甘来的传奇人生。在一级导演陈国礼的统筹与德阳市川剧团时隔 30 年的倾力复排中,这出承载着传统伦理与人性光辉的剧目,完成了一次守正创新的艺术实践。
一、“加减并举”下的传统坚守与现代适配
《彩楼记》以吕蒙正与刘翠屏的爱情为主线,七场结构完整地呈现“彩楼择婿—逐婿风波—悲途相依—寒窑祭灶—赶斋受辱—评雪辨踪—寺会圆梦”的人生轨迹,核心冲突围绕“门第贫富与个人才志的对抗”展开:从刘翠屏反抗“门当户对”择定穷秀才,到二人寒窑相守共抗贫寒,再到吕蒙正凭才学高中状元、破除世俗偏见,完整传递“真情与才志超越物质”的内核。通过大量细节刻画夯实故事厚度。如寒窑祭灶时“冷水为酒、柴头为香”的清贫场景,评雪辨踪时夫妻因“男踪女迹”产生的猜忌与和解,赶斋受辱时寺僧“饭后钟”的势利刁难,这些情节既是人物性格的载体,也是传统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从3个多小时压缩至2小时,复排并非简单删减剧情,而是如艺术总监、剧本整理者陈国礼所言,通过“做减法删去冗长段落、做加法融入现代表达”的创新思路,在保留核心冲突与文化内核的前提下,以“唱词精炼、节奏优化、技巧聚焦”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一是唱词与高腔表现方面:保留精髓,强化叙事效率。川剧高腔的“帮打唱”是《彩楼记》的艺术灵魂,复排时优先保留标志性唱段与帮腔设计。如吕蒙正“男儿当有拿云手,不作蛙鼓鸣井天” 的志向宣言、刘翠屏“夫妻共患难,虽苦也是甜”的真情告白,这些核心唱词是人物精神的直接流露;而公子们炫富的冗余唱段(如重复强调“好爸爸”“好算盘”)则按“减法”原则适当精简,避免拖沓。同时,高腔帮腔的功能性被进一步强化,如“悲途相依”中“金钗失落地埃尘”的帮腔,既暗示情节转折,又渲染悲凉氛围,复排时通过缩短帮腔间奏、贴合剧情节奏,让“帮腔”成为叙事推进器,在有限时间内增强情绪感染力。二是情节取舍方面:“加减并举”聚焦真情,贴合现代情感逻辑。复排打破“只删不增”的局限,一方面剔除古本中过于琐碎的程式化环节,另一方面新增符合现代审美与情感表达的内容,双重发力聚焦核心情感线与人物成长线。在“减法”上,古本中木兰寺赶斋“扯布烤火”“泼熄炭火”等细节关键场景,既保留“贫寒受辱”的冲突,又避免冗长的肢体描写;“寺会圆梦”中唐七唐八奉承的细节,通过“碧纱笼诗”与吕蒙正续题诗句的对比快速呈现,凸显“穷通变化”主旨。在“加法”上,陈国礼特意新写第三幕《悲途》,创新表达吕蒙正与刘翠屏的夫妻恩爱之情,让剧情起承转合更契合现代人的情感逻辑;结局也摒弃原版吕蒙正对老丈人怀恨在心的设定,以一首“好不悔也”的藏头诗化解翁婿心结,让人物关系的和解更具温度与现代包容意识。这种“加减并举”的改编,既聚焦寒窑相守的真情、吕蒙正的成长蜕变、刘翠屏的独立坚守,回应了当下观众对紧凑叙事、情感共鸣的需求,避免因“慢节奏”“旧表达”导致的审美隔阂。三是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降低门槛,激活传统戏曲生命力。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3小时的传统剧目对年轻观众存在“时间门槛”,2小时的复排更易进入剧场等现代传播场景。陈国礼团队的“加减法”调整广受好评,既通过保留高腔技巧、精简冗长段落守住川剧的艺术根脉,让观众感受高腔的婉转高亢与唱词的文学韵味;又以新增情节、优化结局等现代表达贴近青年观众,让传统故事更易被理解与共情,实现“以复排促传播,以传播促传承”的良性循环。
二、突破脸谱化,彰显人性复杂度
《彩楼记》在人物塑造方面摒弃“非黑即白”的脸谱化模式,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兼具优点与局限,展现出贴近现实的人性深度。
(一)吕蒙正:从寒儒到状元的成长
吕蒙正并非完美的才子符号,而是傲骨与脆弱并存的立体形象。贫寒时,他以“素富贵行弗富贵,素贫贱行弗贫贱”反驳刘懋的羞辱,题诗“十度投斋九度空”控诉势利,展现读书人的气节与对尊严的坚守;但底层生存压力也让他暴露敏感与自卑——赶斋受辱后,见寒窑外“男踪女迹”,便猜忌刘翠屏“失节”,说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冷言,将外界的不公迁怒于最亲近的人,这份脆弱让人物脱离圣人感,更似现实中在困境中易情绪化的普通人。而他的成长恰恰体现在知错能改:得知真相后主动赔礼,捡起掉落的米粒诵“锄禾日当午”,显露出对生活的敬畏;高中状元后不记恨唐七唐八的刁难,反而以“饱受风霜尘扑面,今日始得碧纱笼”释怀,从敏感寒儒蜕变为沉稳大气,完整的成长轨迹让人物更具说服力。
(二)刘翠屏:超越时代的独立女性典范
刘翠屏打破了传统闺阁千金柔弱、顺从的刻板印象,是全剧的精神支柱。婚姻自主:面对“父母只重富家郎”的安排,她争取彩楼择婿的权利,以才志为标准选择穷秀才,敢于对抗门当户对的世俗规则,这份主动选择权在传统戏曲中尤为难得;人格独立:被逐出相府后,她不怨天尤人,反而以“你妻能忍饥和寒”宽慰丈夫,在寒窑中用“开卷有益”鼓励吕蒙正读书,甚至在丈夫猜忌时,既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自证清白,又以“凡事要三思”包容其敏感,不卑不亢的态度远超同期依附男性的女性角色;价值观独立:她看重“与知己共赴前程”的精神契合,而非锦衣玉食的物质满足,始终坚信吕蒙正“日后朝中做栋梁”,这种不被财富绑架的眼光与定力,即使放在当今也有现实启迪。
(三)配角:以世俗性反衬真情可贵
配角虽戏份有限,却以“真实的势利与矛盾”丰富人性图景。如刘懋作为宰相,他初见吕蒙正诗句时“喜不自禁”,认可其才学,可见并非全然昏聩;但见吕蒙正衣衫褴褛后,立刻以“玷辱门墙”逐婿,暴露门第至上的功利心,前后态度的反差,揭露了传统社会“以财富定人品”的虚伪,也让刘翠屏的反抗更具张力;又如唐七唐八,寺僧的“前倨后恭”是世俗功利的缩影——吕蒙正贫寒时,他们用“饭后钟”刁难、泼熄炭火;吕蒙正高中后,又用“碧纱笼诗”奉承,这种趋炎附势并非纯粹的恶,是现实中嫌贫爱富社会心态的投射,恰恰反衬出吕蒙正与刘翠屏不为富贵折腰的可贵;还有常尚客,作为送路资的善者,他并非完美圣人,而是懂分寸的知己——送钱时以“借支”为由照顾吕蒙正的自尊心,既传递善意,又尊重对方的气节,这种体贴的善更贴近现实中不居高临下的帮助,让人物更显真实。
三、传统价值观与当今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彩楼记》传递的“才志至上、真情为本、坚守初心”等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契合,特别是当社会陷入“物质优先,精神其次”的认知偏差时,它的现实意义就更加清晰有力。
(一)择偶观:从门当户对到志气相投,拒绝物质至上
剧中刘翠屏反抗“父母只重富家郎”,选择才志相投的吕蒙正,与当代年轻人“反感相亲先问房车,重视三观契合”的择偶观一脉相承。当今社会“彩礼焦虑”“房车压力”常让婚恋沦为物质交易,而《彩楼记》中“彩楼择婿”的核心——“不是坐在宝马里哭,而是与知己共赴前程”,恰是对物质至上婚恋观的反思。正如当代情侣“在加班回家后一碗热汤面的温暖,比餐厅山珍海味更动人”,剧中“寒窑相守”的真情,与当今“重视内在匹配、共同成长”的择偶需求高度契合,传递出婚恋的核心是人,而非物质的共识。
(二)爱情观:从寒窑陪伴到日常相守,细水长流的真情永恒
《彩楼记》最动人的并非“中状元”的圆满结局,而是寒窑中的 烟火气:祭灶时背靠背御寒,赶斋前早去早归的叮嘱,辩证后赔礼认错的坦诚——这些细节刻画的爱情本质,与当代年轻人的爱情需求不谋而合。如今“520”的昂贵礼物不再是爱情的唯一证明,“记得对方口味”“吵架后主动低头”“主动承包所有的家务”的日常陪伴,更能打动人心。剧中刘翠屏“独立而不强势,包容而不卑微”的态度,也契合当代亲密关系的理想状态:爱情不是“一方依附另一方的牺牲”,而是“双方平等付出、彼此支撑”,这种细水长流的陪伴,正是当今社会“对抗快餐式爱情”的精神养分。
(三)事业观:从贫而有志到走出困境,用实力改变命运
吕蒙正“寒窑中以书御寒,赶斋受辱后仍坚持‘来春夺魁元’” 的经历,与当代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住出租屋却坚持学习”的状态契合。当今社会“内卷”“阶层固化”的焦虑让部分人迷茫,但《彩楼记》传递的“贫富是暂时的,才志是永恒的”信念,给予我们重要启示:“自行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笑”的底气来自相信通过努力能改变现状。同时,吕蒙正“接受常尚客‘借支’路资,日后加倍奉还”的智慧,也契合当今“懂得借力成长,同时保持气节”的事业观——坚守志向不代表固执己见,在困境中学会适度求助,在得志后保持不骄不馁,这种态度正是当代人突破事业瓶颈的重要支撑。
(四)生活观:从贫而不怨到不被物质绑架,坚守生活本质
剧中夫妻“以冷水祭灶却不怨怼,在寒窑中仍能打情骂俏”的生活哲学,与当今“在房贷压力下仍能寻找小确幸”的生活态度相通。如今“消费主义”常让人陷入“为物质奔波而迷失自我”的困境,剧中“贫从未消解爱情,反而让情更显珍贵”的理念,提醒我们:生活的核心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与对的人一起,朝着对的方向努力。无论是“寒窑中的冷水”还是“状元府的碧纱”,吕蒙正与刘翠屏始终坚守真情,这种不被物质绑架的清醒,恰是当今社会“对抗焦虑、回归生活本质”的重要精神资源。
当剧场的灯光渐暗,那萦绕耳畔的川剧高腔余韵却未曾消散。川剧《彩楼记》的复排,不是简单的经典复刻,而是一次传统戏曲的重生。当我们为吕蒙正从敏感寒儒到沉稳状元的成长而感慨,为刘翠屏超越时代的独立精神而动容时,实则是在与剧中人物共享一份关于真情、理想与坚守的精神契约。当寒窑的炊烟在记忆中淡去,留在心间的,是川剧艺术守正创新的智慧,是真情与才志超越物质的永恒信念,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依然能够触动人心的鲜活证明。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