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赛事活动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赛事活动  >  四川省戏剧小品(小戏)大赛
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李雨时:饮食辩证法——评独幕剧《红鲤鱼与绿鲤鱼》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6-20    点击:63

饮食辩证法——评独幕剧《红鲤鱼与绿鲤鱼》

 

作者:李雨时

 四川文艺评论中心四川大学基地

 

在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第三场中,由南充市高坪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带来的独幕剧《红鲤鱼与绿鲤鱼》在巴山大剧院上演。该剧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巧妙地回应了与预制菜相关的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同时通过场景闪回和蒙太奇手法巧妙地将意象和不同时空维度在短小精悍的独幕剧中完美呈现,在舞台方寸间构建起兼具社会锐度与艺术深度的戏剧场域。

一、微观视角透析宏观问题

《红鲤鱼与绿鲤鱼》锚定了预制菜这一攸关民生的现实议题,同时结合了“社畜”文化、亲子关系等矛盾点,让戏剧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审美游戏,而是社会责任感与艺术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但在整个剧目的编排上却选择了“南充米粉”这一小餐馆中母子的争吵与抉择来体现社会不同人群对预制菜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以微观视角透视宏观的社会现象。


红鲤鱼与绿鲤鱼1.jpg


二、场景闪回拓展时空维度

剧目的高潮部分以一段默剧的形式进行场景闪回,交代了父母的关系、餐馆的由来以及以往充满烟火气的饮食方式。这部分的场景通过巧妙的舞台调度配合着多媒体投影装置的意象变化,既以完整剧目情节展示了故事背景,又与现如今预制菜的“冷漠”形成对比。


红鲤鱼与绿鲤鱼1.jpg


三、蒙太奇手法丰富戏剧意象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的一种镜头组合理论和运用手法。在《红鲤鱼与绿鲤鱼》中出现了两处以鲤鱼为第一视角的表演,鲤鱼们的生活状态和讨论内容与母子对预制菜的态度和抉择是对应的。同时,两条鲤鱼也作为吉祥的意象,为剧目的圆满结尾做足了铺垫。这种蒙太奇手法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给观众们呈现出了更多元的视角、更新颖的观赏体验,赋予了戏剧更多元的艺术特征。

《红鲤鱼与绿鲤鱼》以市井烟火的温度温暖了时代命题。当母子二人在预制菜与手工美食的分野处各自扬帆,剧作最终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叩响希望——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浮沉的个体选择,终将以良心和善意,织就属于这个时代的饮食文化新图谱。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饮食辩证法——评独幕剧《红鲤鱼与绿鲤鱼》

 

作者:李雨时

 四川文艺评论中心四川大学基地

 

在四川省第二十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第三场中,由南充市高坪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带来的独幕剧《红鲤鱼与绿鲤鱼》在巴山大剧院上演。该剧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巧妙地回应了与预制菜相关的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同时通过场景闪回和蒙太奇手法巧妙地将意象和不同时空维度在短小精悍的独幕剧中完美呈现,在舞台方寸间构建起兼具社会锐度与艺术深度的戏剧场域。

一、微观视角透析宏观问题

《红鲤鱼与绿鲤鱼》锚定了预制菜这一攸关民生的现实议题,同时结合了“社畜”文化、亲子关系等矛盾点,让戏剧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审美游戏,而是社会责任感与艺术创新性的高度统一。但在整个剧目的编排上却选择了“南充米粉”这一小餐馆中母子的争吵与抉择来体现社会不同人群对预制菜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以微观视角透视宏观的社会现象。


红鲤鱼与绿鲤鱼1.jpg


二、场景闪回拓展时空维度

剧目的高潮部分以一段默剧的形式进行场景闪回,交代了父母的关系、餐馆的由来以及以往充满烟火气的饮食方式。这部分的场景通过巧妙的舞台调度配合着多媒体投影装置的意象变化,既以完整剧目情节展示了故事背景,又与现如今预制菜的“冷漠”形成对比。


红鲤鱼与绿鲤鱼1.jpg


三、蒙太奇手法丰富戏剧意象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的一种镜头组合理论和运用手法。在《红鲤鱼与绿鲤鱼》中出现了两处以鲤鱼为第一视角的表演,鲤鱼们的生活状态和讨论内容与母子对预制菜的态度和抉择是对应的。同时,两条鲤鱼也作为吉祥的意象,为剧目的圆满结尾做足了铺垫。这种蒙太奇手法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给观众们呈现出了更多元的视角、更新颖的观赏体验,赋予了戏剧更多元的艺术特征。

《红鲤鱼与绿鲤鱼》以市井烟火的温度温暖了时代命题。当母子二人在预制菜与手工美食的分野处各自扬帆,剧作最终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叩响希望——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浮沉的个体选择,终将以良心和善意,织就属于这个时代的饮食文化新图谱。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编辑: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成153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成153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