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赛事活动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李馥均:欧阳修的文魂是时代共振的精神图腾——评新川剧《欧阳修》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9-25    点击:34

欧阳修的文魂是时代共振的精神图腾
——评新川剧《欧阳修》
李馥均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新编川剧《欧阳修》通过川剧高腔帮腔的叙事介入,以历史名人欧阳修的生平事迹为核心,通过戏剧化呈现其文治政绩与家风传承,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并将欧阳修生在绵阳的籍贯升华为一种文脉寻根,既未杜撰历史,又重新构建了巴蜀文脉与一代文宗的精神联结。该剧以川剧程式化动作融合写意美学,一甩袖一抬步皆蕴含欧阳修的文学与治政态度,在音乐声腔、表演程式、舞美设计及文化表达等维度如画卷栩栩生动展开,让人观后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一、双线叙事与地域文化的新范式

       该剧采用“修史忆平生”的倒叙结构,明线为老年欧阳修主持修撰《新唐书》时与苏轼等弟子的论道,暗线则通过“元夕定情”“朋党遭贬”“滁州之乐”等场景回溯其生平。两条线索以“画荻教子”为精神密钥贯穿始终——荻杆从幼年习字的工具,渐次演变为贬谪时的精神支柱,终升华为选拔人才的如椽巨笔,形成“物象-心象-理想”的三重符号转化。这种“以物载道”的手法,将抽象的文士风骨刻画为可感的精神图腾。

           特别是剧中面对欧阳修四岁离川的史实,编剧以“涪江追思”原创情节实现历史与艺术的辩证统一:被贬滁州途中,欧阳修重返绵州涪江畔,借滔滔江水追忆父亲任绵州推官的往事。通过川剧高腔帮腔的叙事介入,将短暂籍贯升华为文化寻根,既未杜撰历史,又建构了巴蜀文脉与一代文宗的精神联结。此举为历史人物题材的地域化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二、声腔守正与音乐跨界的融合

       全剧恪守川剧“唱多白少”的本体特征,尤以高腔帮腔的运用最为精妙。第三场宣读圣旨时,帮腔以高昂铿锵冷峻音色营造皇权威压,强化欧阳修因《朋党论》遭贬的悲剧。终场集体吟诵“人生未为老,醉翁遗名篇……”时,帮腔从婉转转为磅礴颂歌,将“文风即仕风”的主题推向高潮。这种“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既是川剧声腔的灵魂,亦成为塑造角色形象的利器。

       在锣鼓叙事方面,剧中欧阳修上书前的内心挣扎场景,铙钹与小堂鼓以“乱劈柴”节奏密织成声浪,休止符后突现大锣沉闷重击,将焦虑、决绝等情绪转化为动听悦耳的戏剧节奏。如旋律方面做到很好的跨界:用滁州场景融入黄梅戏婉转旋律与花鼓灯热烈节奏,既暗合欧阳修安徽为官的地缘背景,又以音律的多元性烘托“与民同乐”的治世理想,成为传统川剧音乐现代化转型的成功尝试,也是打击乐的情绪具象化与跨剧种最佳融合。

       三、表演程式与当代语境的转化

       《欧阳修》的第六场“文坛革新”中,迂腐文人群体以小丑角色呈现——夸张的眉眼动作、酸腐的念白腔调,与欧阳修沉稳的唱腔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舌战群儒”的对抗性场面,川丑的喜剧性转化为对保守势力的批判,用川丑行当的讽喻功能去彰显欧阳修作为文坛革新者的大胆倡议。

       用情感传递的川剧舞台精致化:郑氏“画荻教子”段中,演员以真假声混用技法演绎高腔,音色从怒斥的凌厉转为疼惜的婉转,配合颤抖的指尖划沙动作,将母性刚柔并济的神态特质凝练为经典舞台瞬间。特别是戏剧中书写动作的戏曲诗化效果,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时,挥毫动作融合水袖功与书法笔意,身躯俯仰间如笔走龙蛇,纱幕投影同步显现墨迹,达成“人神合一”的舞台奇观。

      四、舞台美学与科技赋能的意境

       川剧《欧阳修》摒弃传统“一桌二椅”的极简模式,引入纱幕投影与LED动态山水。例如在第五场“滁州之乐”中,“环滁皆山”的水墨动画与荻杆编织的实景交错,既呼应核心意象,又构建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文人意境。此处的科技手段并未破坏舞台写意本质,反而拓展了舞台留白美学的一种新维度。

       在服饰的符号化叙事方面,服装突破“宁穿破不穿错”旧制,迈向“穿对且穿美”的新境:青年欧阳修袍绣翠竹喻其清峻,中年改绘山水暗指滁州生涯,郑氏素雅襦裙缀以荻草纹样。针线成为潜台词,服饰化作角色第二张脸,将人物形象衬托得惟妙惟肖,饱满生动。

      五、文化价值与教育的精神共振

       该剧将“画荻教子”从历史典故升华为一种精神主题——沙地划痕既是对欧阳修知识的启蒙,更是欧阳家“忠孝廉学”家风的具象表现。终场欧阳修将荻杆授予学子时,这一动作被赋予双重隐喻:既是文脉的传递,亦揭示“文风关乎仕风,仕风直系民生”的政治理想。这种将个人命运嵌入家国叙事的策略,使欧阳修的宽简治政、革除文弊等作为,与当代廉政文化、教育改革形成精神对话,也凸显出欧阳修的文魂持续传承。

       总之,川剧《欧阳修》从传统川剧的探索转型,证明川剧的活态传承需以本体美学为根脉,以现代语译为枝叶构成双线叙事与地域文化的新范式。其成功通过地域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认同,用川丑、帮腔等传统声腔守正与音乐跨界的融合;表演程式与当代语境的成功转化,用舞美技术服务于舞台写意本质,不炫技而重舞台意境,重新构造了大文豪欧阳修在舞台上的历史宏伟叙事,从而激活巴蜀文脉让历史人物重新焕发生机。此剧以舞台里“形新神正”的智慧,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堪称范本的答案——正如沙地荻痕终成参天巨木,真正的文魂必与时代同频共生。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欧阳修的文魂是时代共振的精神图腾
——评新川剧《欧阳修》
李馥均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新编川剧《欧阳修》通过川剧高腔帮腔的叙事介入,以历史名人欧阳修的生平事迹为核心,通过戏剧化呈现其文治政绩与家风传承,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并将欧阳修生在绵阳的籍贯升华为一种文脉寻根,既未杜撰历史,又重新构建了巴蜀文脉与一代文宗的精神联结。该剧以川剧程式化动作融合写意美学,一甩袖一抬步皆蕴含欧阳修的文学与治政态度,在音乐声腔、表演程式、舞美设计及文化表达等维度如画卷栩栩生动展开,让人观后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一、双线叙事与地域文化的新范式

       该剧采用“修史忆平生”的倒叙结构,明线为老年欧阳修主持修撰《新唐书》时与苏轼等弟子的论道,暗线则通过“元夕定情”“朋党遭贬”“滁州之乐”等场景回溯其生平。两条线索以“画荻教子”为精神密钥贯穿始终——荻杆从幼年习字的工具,渐次演变为贬谪时的精神支柱,终升华为选拔人才的如椽巨笔,形成“物象-心象-理想”的三重符号转化。这种“以物载道”的手法,将抽象的文士风骨刻画为可感的精神图腾。

           特别是剧中面对欧阳修四岁离川的史实,编剧以“涪江追思”原创情节实现历史与艺术的辩证统一:被贬滁州途中,欧阳修重返绵州涪江畔,借滔滔江水追忆父亲任绵州推官的往事。通过川剧高腔帮腔的叙事介入,将短暂籍贯升华为文化寻根,既未杜撰历史,又建构了巴蜀文脉与一代文宗的精神联结。此举为历史人物题材的地域化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二、声腔守正与音乐跨界的融合

       全剧恪守川剧“唱多白少”的本体特征,尤以高腔帮腔的运用最为精妙。第三场宣读圣旨时,帮腔以高昂铿锵冷峻音色营造皇权威压,强化欧阳修因《朋党论》遭贬的悲剧。终场集体吟诵“人生未为老,醉翁遗名篇……”时,帮腔从婉转转为磅礴颂歌,将“文风即仕风”的主题推向高潮。这种“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既是川剧声腔的灵魂,亦成为塑造角色形象的利器。

       在锣鼓叙事方面,剧中欧阳修上书前的内心挣扎场景,铙钹与小堂鼓以“乱劈柴”节奏密织成声浪,休止符后突现大锣沉闷重击,将焦虑、决绝等情绪转化为动听悦耳的戏剧节奏。如旋律方面做到很好的跨界:用滁州场景融入黄梅戏婉转旋律与花鼓灯热烈节奏,既暗合欧阳修安徽为官的地缘背景,又以音律的多元性烘托“与民同乐”的治世理想,成为传统川剧音乐现代化转型的成功尝试,也是打击乐的情绪具象化与跨剧种最佳融合。

       三、表演程式与当代语境的转化

       《欧阳修》的第六场“文坛革新”中,迂腐文人群体以小丑角色呈现——夸张的眉眼动作、酸腐的念白腔调,与欧阳修沉稳的唱腔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舌战群儒”的对抗性场面,川丑的喜剧性转化为对保守势力的批判,用川丑行当的讽喻功能去彰显欧阳修作为文坛革新者的大胆倡议。

       用情感传递的川剧舞台精致化:郑氏“画荻教子”段中,演员以真假声混用技法演绎高腔,音色从怒斥的凌厉转为疼惜的婉转,配合颤抖的指尖划沙动作,将母性刚柔并济的神态特质凝练为经典舞台瞬间。特别是戏剧中书写动作的戏曲诗化效果,欧阳修手书《醉翁亭记》时,挥毫动作融合水袖功与书法笔意,身躯俯仰间如笔走龙蛇,纱幕投影同步显现墨迹,达成“人神合一”的舞台奇观。

      四、舞台美学与科技赋能的意境

       川剧《欧阳修》摒弃传统“一桌二椅”的极简模式,引入纱幕投影与LED动态山水。例如在第五场“滁州之乐”中,“环滁皆山”的水墨动画与荻杆编织的实景交错,既呼应核心意象,又构建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文人意境。此处的科技手段并未破坏舞台写意本质,反而拓展了舞台留白美学的一种新维度。

       在服饰的符号化叙事方面,服装突破“宁穿破不穿错”旧制,迈向“穿对且穿美”的新境:青年欧阳修袍绣翠竹喻其清峻,中年改绘山水暗指滁州生涯,郑氏素雅襦裙缀以荻草纹样。针线成为潜台词,服饰化作角色第二张脸,将人物形象衬托得惟妙惟肖,饱满生动。

      五、文化价值与教育的精神共振

       该剧将“画荻教子”从历史典故升华为一种精神主题——沙地划痕既是对欧阳修知识的启蒙,更是欧阳家“忠孝廉学”家风的具象表现。终场欧阳修将荻杆授予学子时,这一动作被赋予双重隐喻:既是文脉的传递,亦揭示“文风关乎仕风,仕风直系民生”的政治理想。这种将个人命运嵌入家国叙事的策略,使欧阳修的宽简治政、革除文弊等作为,与当代廉政文化、教育改革形成精神对话,也凸显出欧阳修的文魂持续传承。

       总之,川剧《欧阳修》从传统川剧的探索转型,证明川剧的活态传承需以本体美学为根脉,以现代语译为枝叶构成双线叙事与地域文化的新范式。其成功通过地域的历史文化名人的认同,用川丑、帮腔等传统声腔守正与音乐跨界的融合;表演程式与当代语境的成功转化,用舞美技术服务于舞台写意本质,不炫技而重舞台意境,重新构造了大文豪欧阳修在舞台上的历史宏伟叙事,从而激活巴蜀文脉让历史人物重新焕发生机。此剧以舞台里“形新神正”的智慧,为戏曲现代化提供了堪称范本的答案——正如沙地荻痕终成参天巨木,真正的文魂必与时代同频共生。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成153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成153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