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晏阳初》的历史叙事与当代启示
邬丹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当川剧的锣鼓点撞上“开脑矿”的理想火花,当巴山蜀水的唱腔裹挟着“除文盲、做新民”的呐喊穿透百年风尘 —— 川剧《晏阳初》的舞台,从来不止于对一位巴中籍世界伟人的生平再现……
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历时18个月、经30余次剧本打磨创排出的作品。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刘毅执导,依托作家苗勇所著小说等文史资料进行创排,以晏阳初推行乡村平民教育、改变民众“愚贫弱私”的历程为主线,分为“天问”“劝学”“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七个篇章,运用多种叙事手法,通过精心艺术构思再现晏阳初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传奇一生。这部作品以最具地域基因的艺术形式,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精神遗产注入了当代对话的可能:晏阳初当年矢志破解的“愚贫弱私”命题,在乡村振兴的今天依然回响;他所践行的“教育平等”理想,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仍具启示;而川剧这门传统艺术对近代中国精神坐标的演绎,本身就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历史叙事,从来都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桥梁。
精神的回响:从历史现场到当代镜鉴
随着川剧舞台上的“背二哥”肩扛行囊踏歌而来,晏阳初那句“开脑矿”的呼号便刺破了百年尘埃——这不仅是对底层民众精神觉醒的呼唤,更藏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何为真正的济世”的终极叩问。这种对“脑矿”的信念,源于他早年在法国为华工服务时的深刻认知:每个公民都蕴藏着巨大潜能,只需教育便能激发。他终其一生拒绝仕途与财富的诱惑,选择与泥土为伴,并非一时冲动的理想主义,而是看透了“愚贫弱私”背后的根源:比起物质匮乏,精神的蒙昧才是困住民族的枷锁。
晏阳初的教育实践中,始终流淌着儒家思想的血脉。他早年在耶鲁大学研习时,便将《论语》中“有教无类”的理念与西方民主思想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新民”教育观。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嫁接:孔子强调“因材施教”,晏阳初则将其发展为针对“愚贫弱私”的“四大教育”体系 —— 文艺教育对应“启智”,生计教育解决“贫弱”,公民教育破除 “私念”,恰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逻辑的近代诠释。“劝学”篇章的冲突仍灼人眼目:乡绅笔下的“二石”被添笔成“二十石”,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等级社会对弱者的掠夺。晏阳初怒斥乡绅时唱到的“笔墨能欺弱,良心不可欺”,正是对儒家“士志于道”精神的坚守,与其说是在捍卫一张借条的公道,不如说是在敲碎“人分三六九等”的思想囚笼。这种对“道德人格平等”的坚守,呼应了他“四大教育”中公民教育的核心——培养协作精神与公义观念,也与孔子“有教无类”的哲思隔空相握,更在当代教育公平的议题中持续发酵——当我们聚焦 “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时,何尝不是在续写他未竟的“平等”答卷?
乡村大地上的实践更显其智慧。他眼中的乡村从不是零散的“问题集合”,而是需要整体唤醒的生命机体:文艺教育点亮心智,生计教育托举生计,卫生教育守护体魄,公民教育凝聚社群。这种系统思维,在定县试验中具象化为“表证农家”模式——通过试点示范引导农民掌握新技术,以及300多家合作社的建立,培育合作意识,既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方法,又暗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之道 —— 通过身边人的转变影响社群,成为儒家“教化”思想的实践创新。这与今天的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目标形成呼应。“种子”篇章里,那些传递农技的手势、组建合作社的讨论,恰似给当代的启示:乡村的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输血,而是人的全面觉醒。而定县的田野,至今仍埋着他创新的密码。一群西装革履的知识分子脱下长衫,把教室搬到地头,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讲知识、教方法——这种“农民化”的实践,要求教育者与村民共同生活劳动,是当下“扎根乡村”人才政策的历史注脚。这种勇气,在改革攻坚的深水区,依然是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川剧的突围:传统程式里的现代叙事
川剧《晏阳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把传统艺术当作陈列的标本,而是让锣鼓点与时代心跳同频。演员的肢体、唱腔是会说话的历史。“守心”一场中,晏阳初攥紧的拳头与挺直的脊梁,不是刻意的表演姿态,而是他推行“三大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时的坚定外化;“哭瓷”时颤抖的指尖与凝固的眼神,也绝非简单的悲恸,而是看到定县实验成果毁于战火时的信仰震荡——这种“形神相生”的演绎,让历史人物走出了教科书的平面,成了有血有肉的“同时代人”。
导演刘毅表示:这部戏的主线围绕如何开启民智、消除愚昧展开,核心是知识与愚昧的冲突。剧中,晏阳初这一角色必须塑造得有血有肉,而围绕这位主线人物所刻画的小人物群像,更要鲜活立体。整部剧配角的群像更见功力:晏母“三劝”的唱词里,藏着中国式母亲的矛盾与伟大,还有“在家儿是娘的宝,在外时是挡风的墙,我儿比燕儿还忙,他乡莫得爹娘爱,风雨全凭自己扛”:既想把儿子护在羽翼下,又懂得“男儿有志在四方”的家国大义;许雅丽那句“开金矿开银矿不如开脑矿,一条路,一颗心”的独唱,道破了志同道合的爱情最动人的模样——这恰是晏阳初与同仁们“同理想同抱负”的生动写照,他们共同构成了知识分子“化农民”的精神图谱。这些人物没有沦为主角的陪衬,而是织就了一张“理想如何照进现实”的社会网络。
川剧唱腔在剧中发挥到极致。大巴山背二歌的号子裹着汗味与山风,定县田野的劳作歌谣混着泥土香——后者让人想起晏阳初在生计巡回学校中,教农民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时的场景,那些歌谣正是知识传播的活态载体。川剧高腔的穿透力尤其惊艳,它时而如裂帛般尖锐,刺破“愚民策”的虚伪;时而如溪流般绵长,浸润“平等”的理念,让抽象思想变成可听、可感的艺术力量。
更难得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锣鼓点里嵌着帮打唱的层次感,“云”“歌” 飞舞间映出现代舞美的光影,“巴山背二歌” 的苍凉在舞台上流转,与灵动的身段、婉转的唱腔相映成趣,川剧的韵味在创新表达中愈发醇厚,让川剧获得了讲述现代故事的新语法。
未完成的对话:从舞台到更广阔的天地
这部剧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位伟人的纪念。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当代教育的盲区:当我们谈论“教育内卷”时,是否忘了晏阳初强调的“完整的人”——即“六有”公民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分数竞争?它似一把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思路:比起硬件的堆砌,“人的现代化”才是核心,正如他所言“乡村改造只是方法,而人的改造才是目的”。对这部川剧本身的探索,给出了传统文化活化的答案——不是原样供奉,而是让它成为讲好四川故事,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鲜活载体。
当然,舞台上的留白仍值得深思。定县试验中“生计巡回学校”的三期训练,美棉品种改良后增产40%、杂交猪出肉率提升18%等具体实践,若能转化为舞台场景,或许能让“科学助农”的精神更可感。地域文化的融合也有精进空间,定县纺织业“4万人从事棉纺”的产业生态,与川剧的巴蜀韵味如何碰撞,值得创作者再下功夫。但这些不足,恰是它生命力的证明——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从来不是封闭的完美,而是向时代敞开的对话。
当这部剧走出巴中,走进四川、走向全国,甚至远渡重洋,它承载的不仅是晏阳初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用艺术思考“何为理想社会”的勇气。 就像晏阳初当年把“开脑矿”的种子撒向世界,今天的川剧《晏阳初》,也在撒下新的种子:关于教育的真谛,关于乡村的未来,关于传统如何与现代共舞,这些种子,终将在更多人心中,长出新的答案。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川剧《晏阳初》的历史叙事与当代启示
邬丹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
当川剧的锣鼓点撞上“开脑矿”的理想火花,当巴山蜀水的唱腔裹挟着“除文盲、做新民”的呐喊穿透百年风尘 —— 川剧《晏阳初》的舞台,从来不止于对一位巴中籍世界伟人的生平再现……
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历时18个月、经30余次剧本打磨创排出的作品。该剧由国家一级导演刘毅执导,依托作家苗勇所著小说等文史资料进行创排,以晏阳初推行乡村平民教育、改变民众“愚贫弱私”的历程为主线,分为“天问”“劝学”“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七个篇章,运用多种叙事手法,通过精心艺术构思再现晏阳初俯身于泥土、躬耕于陇田,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传奇一生。这部作品以最具地域基因的艺术形式,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的精神遗产注入了当代对话的可能:晏阳初当年矢志破解的“愚贫弱私”命题,在乡村振兴的今天依然回响;他所践行的“教育平等”理想,在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仍具启示;而川剧这门传统艺术对近代中国精神坐标的演绎,本身就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历史叙事,从来都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桥梁。
精神的回响:从历史现场到当代镜鉴
随着川剧舞台上的“背二哥”肩扛行囊踏歌而来,晏阳初那句“开脑矿”的呼号便刺破了百年尘埃——这不仅是对底层民众精神觉醒的呼唤,更藏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何为真正的济世”的终极叩问。这种对“脑矿”的信念,源于他早年在法国为华工服务时的深刻认知:每个公民都蕴藏着巨大潜能,只需教育便能激发。他终其一生拒绝仕途与财富的诱惑,选择与泥土为伴,并非一时冲动的理想主义,而是看透了“愚贫弱私”背后的根源:比起物质匮乏,精神的蒙昧才是困住民族的枷锁。
晏阳初的教育实践中,始终流淌着儒家思想的血脉。他早年在耶鲁大学研习时,便将《论语》中“有教无类”的理念与西方民主思想相融合,形成独特的“新民”教育观。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嫁接:孔子强调“因材施教”,晏阳初则将其发展为针对“愚贫弱私”的“四大教育”体系 —— 文艺教育对应“启智”,生计教育解决“贫弱”,公民教育破除 “私念”,恰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逻辑的近代诠释。“劝学”篇章的冲突仍灼人眼目:乡绅笔下的“二石”被添笔成“二十石”,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等级社会对弱者的掠夺。晏阳初怒斥乡绅时唱到的“笔墨能欺弱,良心不可欺”,正是对儒家“士志于道”精神的坚守,与其说是在捍卫一张借条的公道,不如说是在敲碎“人分三六九等”的思想囚笼。这种对“道德人格平等”的坚守,呼应了他“四大教育”中公民教育的核心——培养协作精神与公义观念,也与孔子“有教无类”的哲思隔空相握,更在当代教育公平的议题中持续发酵——当我们聚焦 “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时,何尝不是在续写他未竟的“平等”答卷?
乡村大地上的实践更显其智慧。他眼中的乡村从不是零散的“问题集合”,而是需要整体唤醒的生命机体:文艺教育点亮心智,生计教育托举生计,卫生教育守护体魄,公民教育凝聚社群。这种系统思维,在定县试验中具象化为“表证农家”模式——通过试点示范引导农民掌握新技术,以及300多家合作社的建立,培育合作意识,既借鉴了西方实证主义方法,又暗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之道 —— 通过身边人的转变影响社群,成为儒家“教化”思想的实践创新。这与今天的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目标形成呼应。“种子”篇章里,那些传递农技的手势、组建合作社的讨论,恰似给当代的启示:乡村的振兴,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输血,而是人的全面觉醒。而定县的田野,至今仍埋着他创新的密码。一群西装革履的知识分子脱下长衫,把教室搬到地头,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讲知识、教方法——这种“农民化”的实践,要求教育者与村民共同生活劳动,是当下“扎根乡村”人才政策的历史注脚。这种勇气,在改革攻坚的深水区,依然是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川剧的突围:传统程式里的现代叙事
川剧《晏阳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把传统艺术当作陈列的标本,而是让锣鼓点与时代心跳同频。演员的肢体、唱腔是会说话的历史。“守心”一场中,晏阳初攥紧的拳头与挺直的脊梁,不是刻意的表演姿态,而是他推行“三大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时的坚定外化;“哭瓷”时颤抖的指尖与凝固的眼神,也绝非简单的悲恸,而是看到定县实验成果毁于战火时的信仰震荡——这种“形神相生”的演绎,让历史人物走出了教科书的平面,成了有血有肉的“同时代人”。
导演刘毅表示:这部戏的主线围绕如何开启民智、消除愚昧展开,核心是知识与愚昧的冲突。剧中,晏阳初这一角色必须塑造得有血有肉,而围绕这位主线人物所刻画的小人物群像,更要鲜活立体。整部剧配角的群像更见功力:晏母“三劝”的唱词里,藏着中国式母亲的矛盾与伟大,还有“在家儿是娘的宝,在外时是挡风的墙,我儿比燕儿还忙,他乡莫得爹娘爱,风雨全凭自己扛”:既想把儿子护在羽翼下,又懂得“男儿有志在四方”的家国大义;许雅丽那句“开金矿开银矿不如开脑矿,一条路,一颗心”的独唱,道破了志同道合的爱情最动人的模样——这恰是晏阳初与同仁们“同理想同抱负”的生动写照,他们共同构成了知识分子“化农民”的精神图谱。这些人物没有沦为主角的陪衬,而是织就了一张“理想如何照进现实”的社会网络。
川剧唱腔在剧中发挥到极致。大巴山背二歌的号子裹着汗味与山风,定县田野的劳作歌谣混着泥土香——后者让人想起晏阳初在生计巡回学校中,教农民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时的场景,那些歌谣正是知识传播的活态载体。川剧高腔的穿透力尤其惊艳,它时而如裂帛般尖锐,刺破“愚民策”的虚伪;时而如溪流般绵长,浸润“平等”的理念,让抽象思想变成可听、可感的艺术力量。
更难得的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锣鼓点里嵌着帮打唱的层次感,“云”“歌” 飞舞间映出现代舞美的光影,“巴山背二歌” 的苍凉在舞台上流转,与灵动的身段、婉转的唱腔相映成趣,川剧的韵味在创新表达中愈发醇厚,让川剧获得了讲述现代故事的新语法。
未完成的对话:从舞台到更广阔的天地
这部剧的价值,远不止于对一位伟人的纪念。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当代教育的盲区:当我们谈论“教育内卷”时,是否忘了晏阳初强调的“完整的人”——即“六有”公民的培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分数竞争?它似一把钥匙,打开乡村振兴的思路:比起硬件的堆砌,“人的现代化”才是核心,正如他所言“乡村改造只是方法,而人的改造才是目的”。对这部川剧本身的探索,给出了传统文化活化的答案——不是原样供奉,而是让它成为讲好四川故事,讲述当代中国故事的鲜活载体。
当然,舞台上的留白仍值得深思。定县试验中“生计巡回学校”的三期训练,美棉品种改良后增产40%、杂交猪出肉率提升18%等具体实践,若能转化为舞台场景,或许能让“科学助农”的精神更可感。地域文化的融合也有精进空间,定县纺织业“4万人从事棉纺”的产业生态,与川剧的巴蜀韵味如何碰撞,值得创作者再下功夫。但这些不足,恰是它生命力的证明——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从来不是封闭的完美,而是向时代敞开的对话。
当这部剧走出巴中,走进四川、走向全国,甚至远渡重洋,它承载的不仅是晏阳初的故事,更是一个民族用艺术思考“何为理想社会”的勇气。 就像晏阳初当年把“开脑矿”的种子撒向世界,今天的川剧《晏阳初》,也在撒下新的种子:关于教育的真谛,关于乡村的未来,关于传统如何与现代共舞,这些种子,终将在更多人心中,长出新的答案。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