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赛事活动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评论与研究
红岩上红梅开,开到川剧节中来 ——浅评新编川剧《江姐》
作者:四川传媒学院赵梵    发布时间:2018-11-14    点击:4441


    重庆川剧院出品的新编川剧《江姐》119日在锦城艺术宫如期上演。这部由梨园翘楚沈铁梅主演的川剧,受到广大四川戏迷朋友的期待,一票难求。戏剧开始前更是万人空巷,可谓是第四届川剧节的一大盛况。笔者在观看该剧后,更是思绪难平,回家路上还在哼唱着那首妇孺皆知的《红梅赞》。由于对川剧这一艺术门类了解尚浅,笔者将从观看这部戏曲过后的直观感受进行评述,多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其一,该剧感情表现张力较大,情绪极具渲染力。

    整部剧改编自阎肃编剧的歌剧《江姐》。其中,一曲《红梅赞》更是流传至今,当音乐响起时,其情感不言而喻,自带着一种大义凛然,不由使人肃然起敬。川剧版《江姐》也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改变成川剧的旋律,三次出现,贯穿全剧,直到最后江姐英勇就义。虽然歌词一致,但每次出现都富有新的生命和活力,最后一次全场响起帮腔所演唱的《红梅赞》时,不由使人热泪盈眶,深深感受到江姐精神所带来的震撼。

    当演绎到第三场时,江姐和政委双枪老太婆相见。这时的江姐已经知道其丈夫老彭同志牺牲的消息;而双枪老太婆为了不让车马劳顿的江姐便受到精神上的创伤,便有意隐瞒此消息。当时二人有一段唱白相对无言难开口,各有话儿在心头唱出了当时革命者之间深深的情谊。同时也牵动着观众的心弦,不免使观众心头隐隐作痛,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家破人亡的无奈,也将江姐所遭受的重创隐喻的表现出来,更加突出了这位革命先烈的坚定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其二,该剧情节环环相扣,有着当代戏曲质的超越。

    该部剧的情节极度浓缩,将一个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浓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展现,每一场戏独自成章,又有着紧密联系;每一个小故事汇集一个大人物,可谓别出心裁。情节内容此处不再过多赘述,我简单从第五场戏:江姐被捕的一场进行评论。

    江姐被敌人出卖,舞台上展现敌人在准备抓捕她时,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川剧版的智斗:舞台上的三个主人公各自为营:江姐选择了与叛徒周旋,为战友争取撤离的时间;而叛徒则想通过江姐引出双枪老太婆的下落,将二人一网打尽;另一边战友看到联络点暗号有变,准备去房间里营救江姐。三人在同一空间——即舞台,上演三个不同维度的人的想法,在舞台中紧锣密鼓的进行周旋。这个桥段像极了京剧《沙家浜》的《智斗》一折,但又较《智斗》有着更加紧张的氛围,在这个片段中,唱词一句紧接着一句,将那种千钧一发的气氛通过唱词和舞台的走位进行表达,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着压抑的气氛。这种激烈的气氛,实属于一次现代戏曲上质的飞跃,笔者在观看时,紧紧盯着舞台上三个人的一举一动,着实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


    其三、该剧舞美极具震撼力,角色塑造十分到位。

    一开场,嘈杂的环境中伴随着极具震撼的器乐演奏,舞台徐徐展开,两个极大的江姐的字样和极具立体感的岩石出现在舞台中央,瞬间将人带入演出的氛围,也更像是来到江姐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来瞻仰江姐的英雄事迹。舞台上依次出现了码头、嘉陵江、城楼墙、牢房等极逼真的布景,又有着现代科技手段打出的冷、暖两种相差极大的灯光,将正义与邪恶两股势力直接呈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沈铁梅院长的演技和动人的高腔无疑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许多耄耋之年的戏迷也赶来一睹沈院长的风采。沈院长一出场时,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除此之外,笔者对许多配角记忆也十分深刻:蒋对章演绎既是该戏曲的需要,同时编剧也利用重庆地区的方言,也写出了蒋对章错读成江队长的笑话,使得人们的情绪也有一定的缓冲,不会使情绪一直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双枪老太婆的演绎也使得观众对之前共同参加战争的革命友谊有了实质的认识。通过这些演员的塑造,使得江姐这一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无疑,无论从现场观众反响还是一些公众号随后推出的剧评来看,这部戏算得上是现代川剧成功的典范。在观看之后,笔者认为,还有几处地方值得推敲:

 

    1. 现场舞美无疑很好地利用了现代科技,但是一味地将人物出场时冷暖光的区别来直接展现出人物的好与坏,未免失去了人们品读的空间,使得人物有着过于刻板之感。

 

    2. 江姐在被敌人以孩子作为砝码要挟她时,人物的反应过于强烈。江姐的人物应当是一个有着坚定精神气概的英雄,即便江姐也有血有肉,也绝不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可以适当减少江姐反应,加到随后的唱词,即她的内心独白中。

 

    3. 江姐一共有六身行头,鞋子也相应有两双。可除了第一场江姐出场是皮鞋外,其他几场全部是布鞋。虽然考虑当时局势与条件,但也可适当进行搭配。如其就义时,便可脚穿皮鞋。虽然有艺术化处理,却也可昭示出江姐将最好的英雄形象留予世人。

    正如前文所述,该戏在现代川剧中,有着很多的成功探索。举办川剧节,使川剧剧种活跃于当下,无疑是西南地区举办的非常成功的一次活动。川剧这一传统的国粹,在当下饱受其他文化冲击,如何使这一剧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无疑是每一个人戏曲人深刻的思考,而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则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江姐》这出戏以成功的探索使得川剧变得有着现代观照。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一次次鼓励与创作中,新编川剧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重庆川剧院出品的新编川剧《江姐》119日在锦城艺术宫如期上演。这部由梨园翘楚沈铁梅主演的川剧,受到广大四川戏迷朋友的期待,一票难求。戏剧开始前更是万人空巷,可谓是第四届川剧节的一大盛况。笔者在观看该剧后,更是思绪难平,回家路上还在哼唱着那首妇孺皆知的《红梅赞》。由于对川剧这一艺术门类了解尚浅,笔者将从观看这部戏曲过后的直观感受进行评述,多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其一,该剧感情表现张力较大,情绪极具渲染力。

    整部剧改编自阎肃编剧的歌剧《江姐》。其中,一曲《红梅赞》更是流传至今,当音乐响起时,其情感不言而喻,自带着一种大义凛然,不由使人肃然起敬。川剧版《江姐》也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改变成川剧的旋律,三次出现,贯穿全剧,直到最后江姐英勇就义。虽然歌词一致,但每次出现都富有新的生命和活力,最后一次全场响起帮腔所演唱的《红梅赞》时,不由使人热泪盈眶,深深感受到江姐精神所带来的震撼。

    当演绎到第三场时,江姐和政委双枪老太婆相见。这时的江姐已经知道其丈夫老彭同志牺牲的消息;而双枪老太婆为了不让车马劳顿的江姐便受到精神上的创伤,便有意隐瞒此消息。当时二人有一段唱白相对无言难开口,各有话儿在心头唱出了当时革命者之间深深的情谊。同时也牵动着观众的心弦,不免使观众心头隐隐作痛,体会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家破人亡的无奈,也将江姐所遭受的重创隐喻的表现出来,更加突出了这位革命先烈的坚定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其二,该剧情节环环相扣,有着当代戏曲质的超越。

    该部剧的情节极度浓缩,将一个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浓缩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展现,每一场戏独自成章,又有着紧密联系;每一个小故事汇集一个大人物,可谓别出心裁。情节内容此处不再过多赘述,我简单从第五场戏:江姐被捕的一场进行评论。

    江姐被敌人出卖,舞台上展现敌人在准备抓捕她时,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川剧版的智斗:舞台上的三个主人公各自为营:江姐选择了与叛徒周旋,为战友争取撤离的时间;而叛徒则想通过江姐引出双枪老太婆的下落,将二人一网打尽;另一边战友看到联络点暗号有变,准备去房间里营救江姐。三人在同一空间——即舞台,上演三个不同维度的人的想法,在舞台中紧锣密鼓的进行周旋。这个桥段像极了京剧《沙家浜》的《智斗》一折,但又较《智斗》有着更加紧张的氛围,在这个片段中,唱词一句紧接着一句,将那种千钧一发的气氛通过唱词和舞台的走位进行表达,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着压抑的气氛。这种激烈的气氛,实属于一次现代戏曲上质的飞跃,笔者在观看时,紧紧盯着舞台上三个人的一举一动,着实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


    其三、该剧舞美极具震撼力,角色塑造十分到位。

    一开场,嘈杂的环境中伴随着极具震撼的器乐演奏,舞台徐徐展开,两个极大的江姐的字样和极具立体感的岩石出现在舞台中央,瞬间将人带入演出的氛围,也更像是来到江姐曾经生活战斗的地方来瞻仰江姐的英雄事迹。舞台上依次出现了码头、嘉陵江、城楼墙、牢房等极逼真的布景,又有着现代科技手段打出的冷、暖两种相差极大的灯光,将正义与邪恶两股势力直接呈现出来,使人一目了然。

   沈铁梅院长的演技和动人的高腔无疑是这部剧最大的亮点,许多耄耋之年的戏迷也赶来一睹沈院长的风采。沈院长一出场时,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除此之外,笔者对许多配角记忆也十分深刻:蒋对章演绎既是该戏曲的需要,同时编剧也利用重庆地区的方言,也写出了蒋对章错读成江队长的笑话,使得人们的情绪也有一定的缓冲,不会使情绪一直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双枪老太婆的演绎也使得观众对之前共同参加战争的革命友谊有了实质的认识。通过这些演员的塑造,使得江姐这一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无疑,无论从现场观众反响还是一些公众号随后推出的剧评来看,这部戏算得上是现代川剧成功的典范。在观看之后,笔者认为,还有几处地方值得推敲:

 

    1. 现场舞美无疑很好地利用了现代科技,但是一味地将人物出场时冷暖光的区别来直接展现出人物的好与坏,未免失去了人们品读的空间,使得人物有着过于刻板之感。

 

    2. 江姐在被敌人以孩子作为砝码要挟她时,人物的反应过于强烈。江姐的人物应当是一个有着坚定精神气概的英雄,即便江姐也有血有肉,也绝不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可以适当减少江姐反应,加到随后的唱词,即她的内心独白中。

 

    3. 江姐一共有六身行头,鞋子也相应有两双。可除了第一场江姐出场是皮鞋外,其他几场全部是布鞋。虽然考虑当时局势与条件,但也可适当进行搭配。如其就义时,便可脚穿皮鞋。虽然有艺术化处理,却也可昭示出江姐将最好的英雄形象留予世人。

    正如前文所述,该戏在现代川剧中,有着很多的成功探索。举办川剧节,使川剧剧种活跃于当下,无疑是西南地区举办的非常成功的一次活动。川剧这一传统的国粹,在当下饱受其他文化冲击,如何使这一剧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无疑是每一个人戏曲人深刻的思考,而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则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历史担当。《江姐》这出戏以成功的探索使得川剧变得有着现代观照。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一次次鼓励与创作中,新编川剧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