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赛事活动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熊颖:《陈寿・三国志》:虚实之间的史学辩证法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5-15    点击:104

《陈寿・三国志》:虚实之间的史学辩证法

 

作者:熊颖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之作,以严谨叙事与翔实史料镌刻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三国鼎立史舞剧《陈寿·三国志》通过110分钟的四幕结构(序·别故乡、上·倾著、下·烟雾苦著、尾声·三国志),再现其十年磨砺完成史学巨著的赤子精神该剧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想象填补历史空白,将严谨史实与舞台美学巧妙融合。该剧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虚实之间的史学探索:借助虚构角色的情感填补史料空白;以留白手法呈现历史人物的道德挣扎;用肢体语言揭示权力斗争的隐喻;以身体残缺暗喻著史困境。这种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既传承了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求真精神,又用舞蹈语汇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在舞台上搭建起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交融的世界,为同类题材创作展示了如何平衡史料与创意的示范性路径。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该剧以四川本土团队为创作主体,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光影、多媒体)与传统美学的平衡,既展现三国忠勇智义,亦凸显陈寿的文人风骨,为历史题材艺术创作提供了方法论

一、陈夫人:史书留白的艺术转换

作为剧中虚构的桥梁式角色,陈夫人以柔性的艺术笔触弥合了史书与舞台的沟壑。当陈寿伏案青灯黄卷时,她掌灯煎茶的日常细节消解着历史的疏离感——舞者吴蝶从川博抚琴俑获取灵感,以标志性的45度侧颈姿态贯穿始终,将凝固千年的文物姿态转化为流动的舞台语汇。竹简上“建兴五年”的凿痕与双人舞中交缠的广袖构成时空对话,那些未被史笔记录的晨昏相伴,恰成史家铁笔背后的人性注脚。朝堂场景中,陈夫人轻抚衣襟的温存与黄皓篡改竹简的暴戾形成镜像对照,凸显陈寿在家国漩涡中守护史实的孤勇。当贬谪洛阳,陈寿目盲欲放弃执笔时,陈夫人的悲怆独舞将观众卷入陈寿的著史困境;当陈寿梦回司马迁厄而著史重燃史志,陈夫人喜泪交加的掌灯姿态凝练着“丹心照青简”的精神图腾。这个虚构形象既填补了陈寿私人生活的史籍留白,又以艺术想象补缀历史逻辑的断裂。陈夫人翩跹的身影宛若穿透史册裂隙的皎月清辉,为当代观众映照出那些被时光尘封的人文微光。

三国志1.jpg

二、街亭惊雷:历史定论与艺术虚构的辩证

史载诸葛亮严令马谡扼守街亭要道筑垒,然其违令致陇右门户洞开,北伐首征功败垂成,终成戮谡以谢众之典。舞剧对传统文学中固化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场景进行解构——当惊雷炸响马谡轰然倒地,猩红血雾与诸葛亮所处的冷蓝光域形成强烈对冲,既锚定街亭失守须以死谢罪的历史铁律,又以色彩符号重塑决策者的理性维度。创作者隐去斩首具象而聚焦心理真实:诸葛亮剑鞘重击马谡的暴烈,凝缩着对战殁士卒的哀恸;悬剑不落的犹疑,则外化其公私情感撕裂的痛楚。这种虚化杀戮的处理恰是对《三国志》刑罚记载的深层忠诚——惊雷替代刽子手的刀光,雷霆天威本就超越肉体惩戒,化作历史审判的终极隐喻。舞剧在的叙事夹缝间劈开新径,既规避《三国演义》窠臼,更以诗性留白完成对历史必然性的现代诠释

三、史笔抗权:以艺术虚构的符号还原史实

史载黄皓“操弄威柄”,陈寿“秉笔直书”当竹简掷地响彻剧场陈寿不屈服于宦官黄皓而遭贬黜的史实被搬上舞台。《三国志·蜀书》仅仅简略几笔带过对黄皓干政的隐晦批评舞剧将史书冰冷的文字具象化成震撼的舞台对抗,“书简”“官帽”等艺术虚构的符号来还原史实。在朝堂片段中,陈寿力保书简,宦党如黑潮般扑,竹简被来回撕扯宦党们将手中残简齐齐掷地。剧场内回荡的竹简撞击声,是千年史册蒙尘的虚写。那些被践踏的残简不仅是史册的碎片,更是权力碾过真相的刺耳刮擦。当陈寿在狼藉中跪拾残片时,挺直的脊梁化作史笔的锋芒——夺简不是夺回笔墨,而是以孤勇者的姿态守卫历史经脉。此幕尾声,陈寿抗争未果辞官弃帽、弃官而去的背影,正以最决绝的肢体语言宣告:著史者的尊严不在冠冕之下,而在竹简裂痕间永不磨灭的墨迹里。

三国志2.jpg

四、陈寿失明:符号化表达与心观史实践

舞剧中陈寿的“失明”设计暗含多重隐喻。作为史家观察世界的核心工具,“双目失明”既是宦官权力遮蔽历史真相的符号化表达,更是陈寿“以心观史”精神境界的具象化诠释。当陈寿在午夜梦回中与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产生精神共振,醒悟后重燃心志、继续著述,这一设计恰与《三国志》“以心传史”的编纂理念形成跨时空对话。舞台通过蓝黄双色调构建起二元对立的空间诗学:冷峻的蓝色场域象征着官方叙事体系,暖黄色块则隐喻民间记忆的星火微光。这种艺术虚构严格遵循“大事不虚”的历史剧创作原则:以身体残缺浓缩陈寿遭遇的仕途排挤,既延续司马迁“残缺之躯铸就完整史魂”的东方美学传统,又强化了中国史学“厄而作史”的精神谱系。

三国志3.jpg

“从历史长河中打捞那些感人的故事、片段,关注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碰撞,最终以舞台语言书写陈寿在权力斗争和史家使命的缝隙中坚持前行的人生轨迹,也期待这样的剧作能够唤起更多三国文化爱好者的共鸣。”《陈寿・三国志》导演马东风表示。以舞台艺术书写历史真实,我们终于读懂这场虚实之舞的深意:史笔勾勒的是凝固的结局,而艺术却能让后人触摸到历史肌理中奔涌的血脉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陈寿・三国志》:虚实之间的史学辩证法

 

作者:熊颖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中的经典之作,以严谨叙事与翔实史料镌刻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三国鼎立史舞剧《陈寿·三国志》通过110分钟的四幕结构(序·别故乡、上·倾著、下·烟雾苦著、尾声·三国志),再现其十年磨砺完成史学巨著的赤子精神该剧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想象填补历史空白,将严谨史实与舞台美学巧妙融合。该剧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虚实之间的史学探索:借助虚构角色的情感填补史料空白;以留白手法呈现历史人物的道德挣扎;用肢体语言揭示权力斗争的隐喻;以身体残缺暗喻著史困境。这种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既传承了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求真精神,又用舞蹈语汇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在舞台上搭建起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交融的世界,为同类题材创作展示了如何平衡史料与创意的示范性路径。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该剧以四川本土团队为创作主体,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光影、多媒体)与传统美学的平衡,既展现三国忠勇智义,亦凸显陈寿的文人风骨,为历史题材艺术创作提供了方法论

一、陈夫人:史书留白的艺术转换

作为剧中虚构的桥梁式角色,陈夫人以柔性的艺术笔触弥合了史书与舞台的沟壑。当陈寿伏案青灯黄卷时,她掌灯煎茶的日常细节消解着历史的疏离感——舞者吴蝶从川博抚琴俑获取灵感,以标志性的45度侧颈姿态贯穿始终,将凝固千年的文物姿态转化为流动的舞台语汇。竹简上“建兴五年”的凿痕与双人舞中交缠的广袖构成时空对话,那些未被史笔记录的晨昏相伴,恰成史家铁笔背后的人性注脚。朝堂场景中,陈夫人轻抚衣襟的温存与黄皓篡改竹简的暴戾形成镜像对照,凸显陈寿在家国漩涡中守护史实的孤勇。当贬谪洛阳,陈寿目盲欲放弃执笔时,陈夫人的悲怆独舞将观众卷入陈寿的著史困境;当陈寿梦回司马迁厄而著史重燃史志,陈夫人喜泪交加的掌灯姿态凝练着“丹心照青简”的精神图腾。这个虚构形象既填补了陈寿私人生活的史籍留白,又以艺术想象补缀历史逻辑的断裂。陈夫人翩跹的身影宛若穿透史册裂隙的皎月清辉,为当代观众映照出那些被时光尘封的人文微光。

三国志1.jpg

二、街亭惊雷:历史定论与艺术虚构的辩证

史载诸葛亮严令马谡扼守街亭要道筑垒,然其违令致陇右门户洞开,北伐首征功败垂成,终成戮谡以谢众之典。舞剧对传统文学中固化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场景进行解构——当惊雷炸响马谡轰然倒地,猩红血雾与诸葛亮所处的冷蓝光域形成强烈对冲,既锚定街亭失守须以死谢罪的历史铁律,又以色彩符号重塑决策者的理性维度。创作者隐去斩首具象而聚焦心理真实:诸葛亮剑鞘重击马谡的暴烈,凝缩着对战殁士卒的哀恸;悬剑不落的犹疑,则外化其公私情感撕裂的痛楚。这种虚化杀戮的处理恰是对《三国志》刑罚记载的深层忠诚——惊雷替代刽子手的刀光,雷霆天威本就超越肉体惩戒,化作历史审判的终极隐喻。舞剧在的叙事夹缝间劈开新径,既规避《三国演义》窠臼,更以诗性留白完成对历史必然性的现代诠释

三、史笔抗权:以艺术虚构的符号还原史实

史载黄皓“操弄威柄”,陈寿“秉笔直书”当竹简掷地响彻剧场陈寿不屈服于宦官黄皓而遭贬黜的史实被搬上舞台。《三国志·蜀书》仅仅简略几笔带过对黄皓干政的隐晦批评舞剧将史书冰冷的文字具象化成震撼的舞台对抗,“书简”“官帽”等艺术虚构的符号来还原史实。在朝堂片段中,陈寿力保书简,宦党如黑潮般扑,竹简被来回撕扯宦党们将手中残简齐齐掷地。剧场内回荡的竹简撞击声,是千年史册蒙尘的虚写。那些被践踏的残简不仅是史册的碎片,更是权力碾过真相的刺耳刮擦。当陈寿在狼藉中跪拾残片时,挺直的脊梁化作史笔的锋芒——夺简不是夺回笔墨,而是以孤勇者的姿态守卫历史经脉。此幕尾声,陈寿抗争未果辞官弃帽、弃官而去的背影,正以最决绝的肢体语言宣告:著史者的尊严不在冠冕之下,而在竹简裂痕间永不磨灭的墨迹里。

三国志2.jpg

四、陈寿失明:符号化表达与心观史实践

舞剧中陈寿的“失明”设计暗含多重隐喻。作为史家观察世界的核心工具,“双目失明”既是宦官权力遮蔽历史真相的符号化表达,更是陈寿“以心观史”精神境界的具象化诠释。当陈寿在午夜梦回中与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产生精神共振,醒悟后重燃心志、继续著述,这一设计恰与《三国志》“以心传史”的编纂理念形成跨时空对话。舞台通过蓝黄双色调构建起二元对立的空间诗学:冷峻的蓝色场域象征着官方叙事体系,暖黄色块则隐喻民间记忆的星火微光。这种艺术虚构严格遵循“大事不虚”的历史剧创作原则:以身体残缺浓缩陈寿遭遇的仕途排挤,既延续司马迁“残缺之躯铸就完整史魂”的东方美学传统,又强化了中国史学“厄而作史”的精神谱系。

三国志3.jpg

“从历史长河中打捞那些感人的故事、片段,关注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碰撞,最终以舞台语言书写陈寿在权力斗争和史家使命的缝隙中坚持前行的人生轨迹,也期待这样的剧作能够唤起更多三国文化爱好者的共鸣。”《陈寿・三国志》导演马东风表示。以舞台艺术书写历史真实,我们终于读懂这场虚实之舞的深意:史笔勾勒的是凝固的结局,而艺术却能让后人触摸到历史肌理中奔涌的血脉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