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陈斌:艳阳初升耀巴山 洒向人间都是爱——评川剧《晏阳初》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4-29    点击:6

艳阳初升耀巴山  洒向人间都是爱  

——评川剧《晏阳初》

 

作者:陈斌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党政办主任 

 

2025年4月23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在巴州剧院隆重开幕,川剧《晏阳初》成功首演。这部剧是历史文化名人的艺术传记,是巴山儿女对巴人英雄的礼赞,是为世界平民教育家塑魂铸魄,更是推动川剧保护传承和振兴发展的现实担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颂歌。这部剧以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典型事迹为起点,围绕平民教育运动而展开,以川剧艺术的形式探索着“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的价值追求。它犹如巴山升腾出的一轮朝阳,光芒闪耀,用默默的温情抚慰人心,播撒、传递着人间至爱。

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一部剧的创作非常难以驾驭,他需要跨越千山万水,跨越国界、种族、年龄的阻隔;需要历史的考证、灵魂的置换、现实的关怀、艺术的巧思;需要捕捉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并由此进入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的命运,进而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需要糅合“地方化的语言、戏曲化的程式、国际化的表达、时代化的关照”。个人的命运、历史的语境、现实的追求、价值的塑造,都需要在这一部剧中得到合理的关切、恰当的安排,极具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如何把握好尺度、做好取舍、塑造好人物,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对创作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更是一次创作的探险和精神的远征。很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删繁就简千锤百炼,这一部剧终于搬上了舞台,实现了精彩的首秀,让多年来“敢想不敢为”变成了“敢想敢为”“善作善为”。

这部剧无论从形式层、形象层、意象层来看,还是从历史的积淀、艺术的积淀、生活的积淀来看;无论是基础要素、组织要素、联想要素的构建来看,还是从艺术的切入、题材的选择、精神的追求来看,都达成了预定目标,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典型的价值范式。

微信图片_20250429102028.jpg

一、诗意深情:剧目文本语言的精彩呈现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修造剧目这座高楼的根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素材。对一部剧目来说,“语言”不仅是文本创作的材料,也是展示故事、表达思想、彰显精神的重要媒介。不管是客观性描述的叙事,还是主观性诗意的抒情;不管是“充满假定性”的表现,还是“充满体验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基础媒介。戏剧语言不是简单的生活语言,而是生活语言的提炼加工;不是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表达,而是浓缩高度概括的诗意呈现。雨果说,“戏剧是完备的诗。”

就文本本身的语言特征来说,川剧《晏阳初》是“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是黑格尔所说的“史诗的原则和抒情诗的原则经过调解的统一”,它将一段相对完整的历史、现实、故事,通过语言的讲述,艺术地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些语言中,充满了巴山语言的独特魅力、智慧的机趣,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诗的语言的精彩绽放。

“几多星辰耀长空,何处山海不英雄;苍凉世界大同梦,且洒热血化东风。”在序幕《天问》中,作者用寥寥数语,凝练了主题,明确了主旨,为整部剧定下了基调,也对主人公的命运进行了揭示,达到了“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的效果。

“长不过的大巴山,短不过的叶子烟,松不过的冒儿头,紧不过包包里的血汗钱。一路走来一路歌,大巴山里歌儿多;女娃子唱的五更调,男娃子唱的背二歌。背二哥来背二哥,开口就是歌一箩;大字不识一两个,只数得清贤妹儿一双脚。”作者用老百姓熟悉的生活语言,生动形象地树立起了“巴山背二哥”的艺术形象。这种表达已成为作者多年来逐渐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风格。一方面,它极具生活化特征,是尽人皆知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言俗语;另一方面,它又从这种熟悉的语言中进行加工、提炼、升华,赋予生活的语言以艺术的形式感,对生活语言进行了诗意化改造,在质朴与诗意之间架设了桥梁,让生活语言上升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语言,充满了无尽的意味,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

“抱着孩儿泪两行,十几年来相思长;燕子去了又回来,孩儿却比燕子忙。在家儿是爹娘的宝,在外谁是挡风的墙?他乡莫得爹娘的爱,风雨全凭自己扛。”“孩儿回家见亲娘,青冈叶儿背背黄。最怕巴山秋风起,风吹叶落两茫茫。树高千丈不忘根,儿行万里不忘娘。但愿天下娘与爹,不受风波半点狂。”这些母子之间的唱段,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子女对母亲之间深情的爱。但是,作者又没有简单地写“母子深情”,而是上升到了天下的“母子深情”,这种表达方式让语言有了更深的穿透力,体现了从“小爱”到“大爱”的超越。

整部剧中,诗意化的文本体现了作者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这些语言中,庄重与谐趣交相辉映,诗意的语言中跳动着卓越的想象力和不凡的创造力。这里交织着炽热的真情、深刻的思想、生活的机趣、矛盾的展开与收束,把现实人生中具有特征和个性的东西提升到了艺术的普遍性和理想性,让历史穿越时空而复活起来,让现实借助舞台而清晰起来,在俗与雅之间实现了调和,意味深长,深情隽永。

微信图片_20250429102039.jpg

二、结体严整:剧目组织语言的运用建造

在艺术语言或者说文本作为基础要素之上,创作者搭建着戏剧的高楼大厦,让零散的、细微的材料要素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严谨宏大、多维一体的叙事抒情结构。一般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认为,对象的系统性是结构主义的对象概念的必要条件。在结构主义眼中,这个组织的目的是在无意义的东西和有意义的东西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它不仅在于运用语言等作为认识对象的表层结构——即物质结构,还在于探讨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即对象的精神内涵。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从第一语言系统(自然语言)向第二语言系统的跨越(派生语言),构筑起戏剧的结构。

在川剧《晏阳初》中,创作者以晏阳初推行乡村平民教育的艰苦历程为主线,致力改变民众“愚贫弱私”的感人故事,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人物,通过“天问”“劝学”“种子”“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等篇章,充分运用直叙、回忆、倒叙等手法,将现代戏剧重写实与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统筹起来运用,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统一起来,充满了戏剧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持续推力和情感的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剧目是在它的内部结构中,在它与现实和社会关系中,在它与创造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中,以戏剧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看起来,“6+2”(五幕加序、尾声)的构成结构并不复杂,但是从晏阳初一生丰富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来看,从他与社会、与所从事的事业、所面临的种种艰辛来看,如何对丰富复杂的题材进行提炼,以高度浓缩的戏剧语言进行重构人物的形象、重构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极具难度。对于创作者来说,作为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不仅面临着一大批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等领域众多人员的精深研究,纵使是普通大众也多多少少对晏阳初的人物、故事多少有些耳闻,这就构成了对晏阳初“熟悉的陌生”和“陌生的熟悉”。在这种多重诘难的背景下,又特别是晏阳初在不同政治语境中的叙事关照下,如何取舍不可谓不难,如何把握尺度不可谓不伤脑筋,“过与不及”之间的关系实在太难把握。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多义性,让许多艺术创作者对该题材望而却步。所以,多年以来,无数创作者一直在努力、在探索,但鲜有突破、难以突围,难就难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和精准驾驭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川剧《晏阳初》是对创作能力的高度检验,也是创作者的“试金石”。但是,我们看到,创作者深入踏访晏阳初平民教育实践地,拜访晏阳初平民教育研究专家,走访晏阳初的亲人朋友,查访对晏阳初研究的多重史料,努力在多重关照下最大程度的了解一个真实的晏阳初,为建构艺术的“晏阳初”而做深做实了功课。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将作品放在与社会外部的现实关系、与创造观赏的内部心理关系、它自身结构的三重关系中来考察,作出精密的分析,在主题的引领、主线的串联下,按照事件、故事的发生展开剧情,在纷繁的人物衬托下,在多种场景的变化下,首尾照应,结体自然严谨,形成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戏剧结构,进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清晰而平衡的艺术有机体”,做到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构成了剧目的完整格局。

微信图片_20250429102053.jpg

就其川剧《晏阳初》来说,在大结构的整体叙事逻辑下,还存在着无数小的篇章结构、小的故事构架。在整体谋篇布局的统领下,这些小篇章、小构架却成为大结构的一部分,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细部勘察,你会发现这些小的篇章、小的构架呈现出“各美其美”的样态,通过艺术手段实现了和谐共生,共同构筑了“美美与共”的审美形态。在这种“各美其美”的篇章中,每一幕都是精心布置、苦心营造的结果,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服务着主题、支撑着人物形象,产生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在序幕中,晏阳初与巴山背二哥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寓意,以双方对“开矿”的认知差异,展开了晏阳初即将走上“开脑矿”这条伟大事业之路的宏阔画卷,在“天问”中思索,体现了晏阳初“我要让仁爱展长河,为大同我上下求索”的梦想追求。至此,剧目从这里破题,人物形象从这里跃然而出,揭示了整部剧目的主旨。

随即,第一幕《劝学》紧跟“天问”而出。在“千头万绪”农村问题中,最基本的是“愚、贫、弱、私”这四大问题。在这四大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治愚”。因此,以《劝学》作为第一幕自有深意,“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便成了首要任务。如何劝学?说教式的劝学自然枯燥无味,作者以“二石”与“二十石”作为时间巧妙设置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让劝学显得自然顺畅。

在第二幕中,《种子》实际上是针对“科学普及”而展开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更换一颗小小的种子,不仅是换掉的种子迎来了希望,更重要的寓意是换掉思想,改变观念,让科学的新风提升生计之力,“使人人具备生产的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国民。”

同样,在“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等章节的安排上,每一幕都有其深意,迎新迎来的不仅是个体的新生命,更迎来的是新观念、新意识、新认识,是思想的突围;“守心”守的是平教事业的使命,守的是对信念的坚定执着;“哭瓷”哭的不仅是瓷器,更是对“国殇”的痛哭,对和平的呼唤;“定魂”不仅是个人的魂魄归来,更是首尾呼应,对民族魂的高度认同,对全面小康之后当下的深情关怀。

因此,川剧《晏阳初》是对晏阳初以及其平民教育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在剧目主题主旨的总体统摄下,用精心选择、营造的篇章构成了剧目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

三、思想精深:剧目联想语言的价值追求

如果说,一部戏,戏剧的语言是构筑戏剧的基础材料,题材的选择、篇章的安排构成了组织要素。那么,真正让一部戏能够进入“悦志悦神”阶段的便是它基于形象塑造之上的精神旨归了。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川剧《晏阳初》在这种形象塑造中,展示了个体情怀、家园情怀、家国情怀、人类情怀。其中,个体情怀是逻辑和情感的起点,家园情怀是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家国情怀是对民族、祖国的高度认同,人类情怀则是对受苦受难人的深切怜悯,对“人类有着兄弟般的情谊——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价值追求。

从个体来讲,晏阳初是中西方文明的“混血儿”,它所接受的教育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并在这两者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他曾指出,“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思想结合的一个产儿。”“我们从事乡村工作主要的一个哲学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构成了他思想与实践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的另一个哲理基础便是“人本主义思想”。这就需要创作者进入晏阳初的内心世界,把握他做事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哲学。在剧目中,这两种思想交织在一起,贯穿始终,形成了晏阳初特立独行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起点。

从家园情怀来讲,创作者以“回家”为切入,看似是回乡省亲,实际上是写精神回归;既是看母亲,更是看家乡。母子情深,三峡、朝天门、大巴山,是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巴山儿女的共同记忆。晏阳初曾经从这里出发,又向这里回归,写出了人间至情、人间至爱。这一幕的精心设置既是剧情的需要,更是情感的需要。“美基于距离”。在这里,晏阳初从平民教育家化身为了一名普通母亲的孩子,将晏阳初从“平民教育”的英雄化身为了平凡的个体,让整部剧目与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剧中的主人与现实的观众之间保持了较为恰当的距离。

微信图片_20250429102106.jpg

从家国情怀来讲,“哭瓷”一幕则表现最为深刻。晏阳初曾认为,“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因此,“欲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的方法,还非得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因此,“哭瓷”非个人之痛苦,实乃民族之殇,是对山河破碎、民族飘摇的痛哭,是抱定以平民教育拯救家国之志的艺术表达。

从人类情怀来讲,晏阳初勇于超越种族、国界,积极推动国际乡村改造运动,“来担负起达到天下一家的使命”。在尾声“定魂”之中,“五大洲的云连云,飘来飘去寻古人”“四大洋的波连波,海水没得情怀多”,这里定下了“人类共命运,天下求大同”的魂魄,通过艺术创作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关照和价值追求。当然,这种追求是晏阳初先生受限于时代而未竟的事业,成为今天我们纪念、缅怀晏阳初先生的深刻意义,也关照了我们当下的价值追求。

因此,这部剧是一部关照历史、映照现实的剧目,不仅具有历史性,同时也具有开放性,使作品具有了特定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作为一部新创作的剧目,它透过形式的寻觅和创作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从而运用川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积聚了生命、力量和激情,展示了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伟大的心灵和卓越的追求。

艳阳初升耀巴山,洒向人间都是爱。川剧《晏阳初》绝不仅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川剧版的“人物传记”,而是一部在新时代激励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颂歌!或许,这才是它最重要的使命,最独特的价值所在!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艳阳初升耀巴山  洒向人间都是爱  

——评川剧《晏阳初》

 

作者:陈斌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党政办主任 

 

2025年4月23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在巴州剧院隆重开幕,川剧《晏阳初》成功首演。这部剧是历史文化名人的艺术传记,是巴山儿女对巴人英雄的礼赞,是为世界平民教育家塑魂铸魄,更是推动川剧保护传承和振兴发展的现实担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时代颂歌。这部剧以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的典型事迹为起点,围绕平民教育运动而展开,以川剧艺术的形式探索着“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的价值追求。它犹如巴山升腾出的一轮朝阳,光芒闪耀,用默默的温情抚慰人心,播撒、传递着人间至爱。

但是,对于创作者来说,这一部剧的创作非常难以驾驭,他需要跨越千山万水,跨越国界、种族、年龄的阻隔;需要历史的考证、灵魂的置换、现实的关怀、艺术的巧思;需要捕捉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并由此进入人物的内心,揭示人物的命运,进而探讨“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需要糅合“地方化的语言、戏曲化的程式、国际化的表达、时代化的关照”。个人的命运、历史的语境、现实的追求、价值的塑造,都需要在这一部剧中得到合理的关切、恰当的安排,极具复杂性、艰巨性、挑战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如何把握好尺度、做好取舍、塑造好人物,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对创作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更是一次创作的探险和精神的远征。很让人欣慰的是,经过删繁就简千锤百炼,这一部剧终于搬上了舞台,实现了精彩的首秀,让多年来“敢想不敢为”变成了“敢想敢为”“善作善为”。

这部剧无论从形式层、形象层、意象层来看,还是从历史的积淀、艺术的积淀、生活的积淀来看;无论是基础要素、组织要素、联想要素的构建来看,还是从艺术的切入、题材的选择、精神的追求来看,都达成了预定目标,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典型的价值范式。

微信图片_20250429102028.jpg

一、诗意深情:剧目文本语言的精彩呈现

剧本是一剧之本,是修造剧目这座高楼的根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素材。对一部剧目来说,“语言”不仅是文本创作的材料,也是展示故事、表达思想、彰显精神的重要媒介。不管是客观性描述的叙事,还是主观性诗意的抒情;不管是“充满假定性”的表现,还是“充满体验感”的表达,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基础媒介。戏剧语言不是简单的生活语言,而是生活语言的提炼加工;不是现实世界的客观真实表达,而是浓缩高度概括的诗意呈现。雨果说,“戏剧是完备的诗。”

就文本本身的语言特征来说,川剧《晏阳初》是“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是黑格尔所说的“史诗的原则和抒情诗的原则经过调解的统一”,它将一段相对完整的历史、现实、故事,通过语言的讲述,艺术地呈现于世人面前。这些语言中,充满了巴山语言的独特魅力、智慧的机趣,是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诗的语言的精彩绽放。

“几多星辰耀长空,何处山海不英雄;苍凉世界大同梦,且洒热血化东风。”在序幕《天问》中,作者用寥寥数语,凝练了主题,明确了主旨,为整部剧定下了基调,也对主人公的命运进行了揭示,达到了“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的效果。

“长不过的大巴山,短不过的叶子烟,松不过的冒儿头,紧不过包包里的血汗钱。一路走来一路歌,大巴山里歌儿多;女娃子唱的五更调,男娃子唱的背二歌。背二哥来背二哥,开口就是歌一箩;大字不识一两个,只数得清贤妹儿一双脚。”作者用老百姓熟悉的生活语言,生动形象地树立起了“巴山背二哥”的艺术形象。这种表达已成为作者多年来逐渐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风格。一方面,它极具生活化特征,是尽人皆知的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言俗语;另一方面,它又从这种熟悉的语言中进行加工、提炼、升华,赋予生活的语言以艺术的形式感,对生活语言进行了诗意化改造,在质朴与诗意之间架设了桥梁,让生活语言上升成为栩栩如生的艺术语言,充满了无尽的意味,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有意味的形式”。

“抱着孩儿泪两行,十几年来相思长;燕子去了又回来,孩儿却比燕子忙。在家儿是爹娘的宝,在外谁是挡风的墙?他乡莫得爹娘的爱,风雨全凭自己扛。”“孩儿回家见亲娘,青冈叶儿背背黄。最怕巴山秋风起,风吹叶落两茫茫。树高千丈不忘根,儿行万里不忘娘。但愿天下娘与爹,不受风波半点狂。”这些母子之间的唱段,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子女对母亲之间深情的爱。但是,作者又没有简单地写“母子深情”,而是上升到了天下的“母子深情”,这种表达方式让语言有了更深的穿透力,体现了从“小爱”到“大爱”的超越。

整部剧中,诗意化的文本体现了作者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这些语言中,庄重与谐趣交相辉映,诗意的语言中跳动着卓越的想象力和不凡的创造力。这里交织着炽热的真情、深刻的思想、生活的机趣、矛盾的展开与收束,把现实人生中具有特征和个性的东西提升到了艺术的普遍性和理想性,让历史穿越时空而复活起来,让现实借助舞台而清晰起来,在俗与雅之间实现了调和,意味深长,深情隽永。

微信图片_20250429102039.jpg

二、结体严整:剧目组织语言的运用建造

在艺术语言或者说文本作为基础要素之上,创作者搭建着戏剧的高楼大厦,让零散的、细微的材料要素凝聚在一起,形成了严谨宏大、多维一体的叙事抒情结构。一般系统论创始人冯·贝塔朗菲认为,对象的系统性是结构主义的对象概念的必要条件。在结构主义眼中,这个组织的目的是在无意义的东西和有意义的东西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它不仅在于运用语言等作为认识对象的表层结构——即物质结构,还在于探讨表层结构背后的深层结构即对象的精神内涵。创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从第一语言系统(自然语言)向第二语言系统的跨越(派生语言),构筑起戏剧的结构。

在川剧《晏阳初》中,创作者以晏阳初推行乡村平民教育的艰苦历程为主线,致力改变民众“愚贫弱私”的感人故事,以现代视角重构历史人物,通过“天问”“劝学”“种子”“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等篇章,充分运用直叙、回忆、倒叙等手法,将现代戏剧重写实与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统筹起来运用,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统一起来,充满了戏剧矛盾冲突所带来的持续推力和情感的感染力。在这个过程中,剧目是在它的内部结构中,在它与现实和社会关系中,在它与创造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中,以戏剧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看起来,“6+2”(五幕加序、尾声)的构成结构并不复杂,但是从晏阳初一生丰富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来看,从他与社会、与所从事的事业、所面临的种种艰辛来看,如何对丰富复杂的题材进行提炼,以高度浓缩的戏剧语言进行重构人物的形象、重构人物与社会的关系,极具难度。对于创作者来说,作为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不仅面临着一大批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等领域众多人员的精深研究,纵使是普通大众也多多少少对晏阳初的人物、故事多少有些耳闻,这就构成了对晏阳初“熟悉的陌生”和“陌生的熟悉”。在这种多重诘难的背景下,又特别是晏阳初在不同政治语境中的叙事关照下,如何取舍不可谓不难,如何把握尺度不可谓不伤脑筋,“过与不及”之间的关系实在太难把握。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多义性,让许多艺术创作者对该题材望而却步。所以,多年以来,无数创作者一直在努力、在探索,但鲜有突破、难以突围,难就难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握和精准驾驭上。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川剧《晏阳初》是对创作能力的高度检验,也是创作者的“试金石”。但是,我们看到,创作者深入踏访晏阳初平民教育实践地,拜访晏阳初平民教育研究专家,走访晏阳初的亲人朋友,查访对晏阳初研究的多重史料,努力在多重关照下最大程度的了解一个真实的晏阳初,为建构艺术的“晏阳初”而做深做实了功课。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将作品放在与社会外部的现实关系、与创造观赏的内部心理关系、它自身结构的三重关系中来考察,作出精密的分析,在主题的引领、主线的串联下,按照事件、故事的发生展开剧情,在纷繁的人物衬托下,在多种场景的变化下,首尾照应,结体自然严谨,形成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戏剧结构,进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清晰而平衡的艺术有机体”,做到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构成了剧目的完整格局。

微信图片_20250429102053.jpg

就其川剧《晏阳初》来说,在大结构的整体叙事逻辑下,还存在着无数小的篇章结构、小的故事构架。在整体谋篇布局的统领下,这些小篇章、小构架却成为大结构的一部分,提供了有力支撑。从细部勘察,你会发现这些小的篇章、小的构架呈现出“各美其美”的样态,通过艺术手段实现了和谐共生,共同构筑了“美美与共”的审美形态。在这种“各美其美”的篇章中,每一幕都是精心布置、苦心营造的结果,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服务着主题、支撑着人物形象,产生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在序幕中,晏阳初与巴山背二哥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寓意,以双方对“开矿”的认知差异,展开了晏阳初即将走上“开脑矿”这条伟大事业之路的宏阔画卷,在“天问”中思索,体现了晏阳初“我要让仁爱展长河,为大同我上下求索”的梦想追求。至此,剧目从这里破题,人物形象从这里跃然而出,揭示了整部剧目的主旨。

随即,第一幕《劝学》紧跟“天问”而出。在“千头万绪”农村问题中,最基本的是“愚、贫、弱、私”这四大问题。在这四大问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治愚”。因此,以《劝学》作为第一幕自有深意,“除天下文盲,做世界新民”便成了首要任务。如何劝学?说教式的劝学自然枯燥无味,作者以“二石”与“二十石”作为时间巧妙设置矛盾、激化矛盾、解决矛盾,让劝学显得自然顺畅。

在第二幕中,《种子》实际上是针对“科学普及”而展开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更换一颗小小的种子,不仅是换掉的种子迎来了希望,更重要的寓意是换掉思想,改变观念,让科学的新风提升生计之力,“使人人具备生产的技能,造成能自立的国民。”

同样,在“迎新”“回家”“守心”“哭瓷”“定魂”等章节的安排上,每一幕都有其深意,迎新迎来的不仅是个体的新生命,更迎来的是新观念、新意识、新认识,是思想的突围;“守心”守的是平教事业的使命,守的是对信念的坚定执着;“哭瓷”哭的不仅是瓷器,更是对“国殇”的痛哭,对和平的呼唤;“定魂”不仅是个人的魂魄归来,更是首尾呼应,对民族魂的高度认同,对全面小康之后当下的深情关怀。

因此,川剧《晏阳初》是对晏阳初以及其平民教育活动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在剧目主题主旨的总体统摄下,用精心选择、营造的篇章构成了剧目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

三、思想精深:剧目联想语言的价值追求

如果说,一部戏,戏剧的语言是构筑戏剧的基础材料,题材的选择、篇章的安排构成了组织要素。那么,真正让一部戏能够进入“悦志悦神”阶段的便是它基于形象塑造之上的精神旨归了。著名美学家蒋孔阳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按照对象的性质和特征,在对象中进行自我创造,从而把对象塑造成为美的形象”。川剧《晏阳初》在这种形象塑造中,展示了个体情怀、家园情怀、家国情怀、人类情怀。其中,个体情怀是逻辑和情感的起点,家园情怀是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家国情怀是对民族、祖国的高度认同,人类情怀则是对受苦受难人的深切怜悯,对“人类有着兄弟般的情谊——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价值追求。

从个体来讲,晏阳初是中西方文明的“混血儿”,它所接受的教育整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并在这两者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他曾指出,“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思想结合的一个产儿。”“我们从事乡村工作主要的一个哲学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构成了他思想与实践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同时,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的另一个哲理基础便是“人本主义思想”。这就需要创作者进入晏阳初的内心世界,把握他做事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哲学。在剧目中,这两种思想交织在一起,贯穿始终,形成了晏阳初特立独行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起点。

从家园情怀来讲,创作者以“回家”为切入,看似是回乡省亲,实际上是写精神回归;既是看母亲,更是看家乡。母子情深,三峡、朝天门、大巴山,是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巴山儿女的共同记忆。晏阳初曾经从这里出发,又向这里回归,写出了人间至情、人间至爱。这一幕的精心设置既是剧情的需要,更是情感的需要。“美基于距离”。在这里,晏阳初从平民教育家化身为了一名普通母亲的孩子,将晏阳初从“平民教育”的英雄化身为了平凡的个体,让整部剧目与观众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剧中的主人与现实的观众之间保持了较为恰当的距离。

微信图片_20250429102106.jpg

从家国情怀来讲,“哭瓷”一幕则表现最为深刻。晏阳初曾认为,“中国今日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因此,“欲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的方法,还非得从四万万民众身上去求不可”。因此,“哭瓷”非个人之痛苦,实乃民族之殇,是对山河破碎、民族飘摇的痛哭,是抱定以平民教育拯救家国之志的艺术表达。

从人类情怀来讲,晏阳初勇于超越种族、国界,积极推动国际乡村改造运动,“来担负起达到天下一家的使命”。在尾声“定魂”之中,“五大洲的云连云,飘来飘去寻古人”“四大洋的波连波,海水没得情怀多”,这里定下了“人类共命运,天下求大同”的魂魄,通过艺术创作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关照和价值追求。当然,这种追求是晏阳初先生受限于时代而未竟的事业,成为今天我们纪念、缅怀晏阳初先生的深刻意义,也关照了我们当下的价值追求。

因此,这部剧是一部关照历史、映照现实的剧目,不仅具有历史性,同时也具有开放性,使作品具有了特定的人生意味和审美情调。作为一部新创作的剧目,它透过形式的寻觅和创作积淀着生命的力量、时代的激情,从而运用川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积聚了生命、力量和激情,展示了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伟大的心灵和卓越的追求。

艳阳初升耀巴山,洒向人间都是爱。川剧《晏阳初》绝不仅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川剧版的“人物传记”,而是一部在新时代激励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颂歌!或许,这才是它最重要的使命,最独特的价值所在!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