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敲门》:一扇门背后的时代叩问与巴蜀文化的
精神突围
重庆移通学院 邓丽娟
3月26日,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这无疑成为川渝戏剧界乃至全国话剧舞台的焦点。这部改编自罗伟章同名小说的作品,以三代农民子女的命运沉浮为切口,将城乡裂变、人性挣扎等宏大命题浓缩于舞台之上,堪称一部兼具文学深度与戏剧张力的“乡土精神史诗”。
《谁在敲门》以川东许氏家族的变迁为叙事主线,编剧喻荣军删减了小说中土地政策等社会机制的尖锐批判,转而通过精心设计的许父人生三部曲——寿宴:八十岁生日、医院:突发脑梗病危、葬礼:叶落归根,将家族史与时代史的互文关系浓缩在三个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场域中。
大姐许春红的乡村坚守,大哥许春山的老实,二哥许春树的揣着糊涂装明白,老幺许春晌的懦弱,种种人物一一登场,喻荣军巧妙地将社会批判转化为家族叙事,在身体退场与登场的轮回中,构建出一部充满诗意的当代中国乡村史诗。
每个角色都是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符号,他们的选择与困境直指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群体的命运:人在时代的裂变中,应当如何自处?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人变了?这些问题,通过舞台上的“敲门声”反复叩问观众,形成强烈的时代共振。
二、门里门外:舞台空间解构中的城乡裂变与人性图谱
导演王筱頔以“细节真实与诗意表达”为创作核心,通过舞台空间的解构与重组,将川东乡土社会的肌理与现代化进程的裂痕具象化。剧中,局部写实的川东院坝与县医院走廊被并置于同一舞台,木质穿斗结构的堂屋、簸箕条凳等传统农具与冷色调的医疗仪器形成视觉对冲,既精准还原了川渝地域的烟火气息,又暗示了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差异化。
“门”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既是物理空间的现实存在,也是叙事的支点及象征。精心设计的敲门声构成命运变奏曲,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当属大姐夫李光文的“权力叩门”:送礼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暴露基层权力以亲情为幌子的规训本质。送礼者的“隐身”不仅暗示李光文在城市化中的精神匿名状态,更预示其后续因贪腐“墙倒众人推”的必然结局。
此外,三次场景的门扉嬗变进一步深化话剧的主题:一是寿宴之门:家族成员齐聚大姐许春红家为许父庆生,进出的身影看似热闹,却在细节中显露危机:看似清廉有钱的大姐夫却搞起贪污受贿、因搞传销逃走哈尔滨的四喜又要再婚、儿子要再婚正在为钱愁苦的大哥、工作变革的老三春树……重重危机隐藏在这温情的面纱之下;二是医院之门:当许父病危躺在ICU,“救或不救”的争论与“用谁的车接父亲回老家”的算计,将传统孝道拆解为冰冷的语言,看似孝顺、和谐的一大家人,却在现实面前被瓦解。三是葬礼之门:许父的灵堂最终落回燕儿坡老宅,吊唁者们进出叩拜——门内是程式化的上香跪拜,门外是猪肉分配的争吵、二哥婚外情的八卦。那些未能言说的愧疚与迟到的理解,都在门后被隐去。
导演王筱頔透过“门”的三重空间嬗变构成完整的时代寓言链,揭示了那些真正撕裂中国乡土社会的,从来不是有形的门槛,而是资本、权力与伦理在现代化转型中的精神绞杀。这亦使《谁在敲门》超越地域叙事,成为当代中国城乡裂变的立体解剖模型。
《谁在敲门》的深层意义,在于其对川渝文化基因的挖掘与重构。剧中,川东的烟火气与巴蜀人特有的坚韧、幽默、矛盾性格交织,形成独特的“地域美学”。例如,家族聚餐场景中的方言对白、川剧元素的隐现,既是对地方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同质化的抵抗。
方言俚语的运用强化了地域文化质感,而独白与群戏的交错则形成复调叙事。编剧喻荣军巧妙将原著中“生活流”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戏剧台词,既保留原作的细腻肌理,又通过节奏与韵律的调整,赋予其舞台生命力。演员王弋、李淼等人的表演亦堪称典范,他们以克制的肢体语言与微表情,将角色的复杂性层层剥开,使观众在“真实”与“间离”间反复切换,既共情于角色的命运,又抽离出对时代的反思。
更为重要的是,该剧超越了地域叙事的局限,将“巴蜀经验”升华为中国乡土社会的普遍性命题。正如首演结束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表示,从中看到了西南地区的生活,愈发理解了四川与重庆的独特文化,其通过小人物命运折射出的城乡矛盾、代际冲突、物质异化等问题,直指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症结。
《谁在敲门》精准地构建了巴蜀文化现代转化的戏剧范式。当叩门声在剧场回荡,观众听见的不仅是许氏家族的悲欢,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阵痛与希望。《谁在敲门》的成功,亦为文学作品的戏剧转化提供了范本。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解构与重组,将小说中“清明上河图式”的宏大叙事浓缩为家族群像的微观聚焦,在舞台中实现了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形成对话的场景,增强了戏剧的思辨张力。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来源: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谁在敲门》:一扇门背后的时代叩问与巴蜀文化的
精神突围
重庆移通学院 邓丽娟
3月26日,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上演,这无疑成为川渝戏剧界乃至全国话剧舞台的焦点。这部改编自罗伟章同名小说的作品,以三代农民子女的命运沉浮为切口,将城乡裂变、人性挣扎等宏大命题浓缩于舞台之上,堪称一部兼具文学深度与戏剧张力的“乡土精神史诗”。
《谁在敲门》以川东许氏家族的变迁为叙事主线,编剧喻荣军删减了小说中土地政策等社会机制的尖锐批判,转而通过精心设计的许父人生三部曲——寿宴:八十岁生日、医院:突发脑梗病危、葬礼:叶落归根,将家族史与时代史的互文关系浓缩在三个充满仪式感的空间场域中。
大姐许春红的乡村坚守,大哥许春山的老实,二哥许春树的揣着糊涂装明白,老幺许春晌的懦弱,种种人物一一登场,喻荣军巧妙地将社会批判转化为家族叙事,在身体退场与登场的轮回中,构建出一部充满诗意的当代中国乡村史诗。
每个角色都是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符号,他们的选择与困境直指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群体的命运:人在时代的裂变中,应当如何自处?到底是时代变了,还是人变了?这些问题,通过舞台上的“敲门声”反复叩问观众,形成强烈的时代共振。
二、门里门外:舞台空间解构中的城乡裂变与人性图谱
导演王筱頔以“细节真实与诗意表达”为创作核心,通过舞台空间的解构与重组,将川东乡土社会的肌理与现代化进程的裂痕具象化。剧中,局部写实的川东院坝与县医院走廊被并置于同一舞台,木质穿斗结构的堂屋、簸箕条凳等传统农具与冷色调的医疗仪器形成视觉对冲,既精准还原了川渝地域的烟火气息,又暗示了乡土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差异化。
“门”作为贯穿全剧的核心意象,既是物理空间的现实存在,也是叙事的支点及象征。精心设计的敲门声构成命运变奏曲,其中最具讽刺意味的当属大姐夫李光文的“权力叩门”:送礼者“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暴露基层权力以亲情为幌子的规训本质。送礼者的“隐身”不仅暗示李光文在城市化中的精神匿名状态,更预示其后续因贪腐“墙倒众人推”的必然结局。
此外,三次场景的门扉嬗变进一步深化话剧的主题:一是寿宴之门:家族成员齐聚大姐许春红家为许父庆生,进出的身影看似热闹,却在细节中显露危机:看似清廉有钱的大姐夫却搞起贪污受贿、因搞传销逃走哈尔滨的四喜又要再婚、儿子要再婚正在为钱愁苦的大哥、工作变革的老三春树……重重危机隐藏在这温情的面纱之下;二是医院之门:当许父病危躺在ICU,“救或不救”的争论与“用谁的车接父亲回老家”的算计,将传统孝道拆解为冰冷的语言,看似孝顺、和谐的一大家人,却在现实面前被瓦解。三是葬礼之门:许父的灵堂最终落回燕儿坡老宅,吊唁者们进出叩拜——门内是程式化的上香跪拜,门外是猪肉分配的争吵、二哥婚外情的八卦。那些未能言说的愧疚与迟到的理解,都在门后被隐去。
导演王筱頔透过“门”的三重空间嬗变构成完整的时代寓言链,揭示了那些真正撕裂中国乡土社会的,从来不是有形的门槛,而是资本、权力与伦理在现代化转型中的精神绞杀。这亦使《谁在敲门》超越地域叙事,成为当代中国城乡裂变的立体解剖模型。
《谁在敲门》的深层意义,在于其对川渝文化基因的挖掘与重构。剧中,川东的烟火气与巴蜀人特有的坚韧、幽默、矛盾性格交织,形成独特的“地域美学”。例如,家族聚餐场景中的方言对白、川剧元素的隐现,既是对地方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同质化的抵抗。
方言俚语的运用强化了地域文化质感,而独白与群戏的交错则形成复调叙事。编剧喻荣军巧妙将原著中“生活流”的文学语言转化为戏剧台词,既保留原作的细腻肌理,又通过节奏与韵律的调整,赋予其舞台生命力。演员王弋、李淼等人的表演亦堪称典范,他们以克制的肢体语言与微表情,将角色的复杂性层层剥开,使观众在“真实”与“间离”间反复切换,既共情于角色的命运,又抽离出对时代的反思。
更为重要的是,该剧超越了地域叙事的局限,将“巴蜀经验”升华为中国乡土社会的普遍性命题。正如首演结束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表示,从中看到了西南地区的生活,愈发理解了四川与重庆的独特文化,其通过小人物命运折射出的城乡矛盾、代际冲突、物质异化等问题,直指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症结。
《谁在敲门》精准地构建了巴蜀文化现代转化的戏剧范式。当叩门声在剧场回荡,观众听见的不仅是许氏家族的悲欢,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阵痛与希望。《谁在敲门》的成功,亦为文学作品的戏剧转化提供了范本。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解构与重组,将小说中“清明上河图式”的宏大叙事浓缩为家族群像的微观聚焦,在舞台中实现了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形成对话的场景,增强了戏剧的思辨张力。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来源: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