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散落在历史星河里的微光
——评《大清河帅栗毓美》的人物塑造技巧
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 杨雯璃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人因其丰功伟绩而留名史册,成为后世追随的精神灯塔,他们的事迹不断被书写,被传颂。但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英绩对一方发展影响至深,其光芒却被掩藏于历史星河的深处。翻开《清史稿∙列传》,里面就记录着一位清代道光年间的治水功臣,他就是东河总督栗毓美。
栗毓美是山西大同浑源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因公逝于视察黄河河情途中,享年62岁。栗毓美嘉庆年间考取拔贡,次年参加朝考,获得了二等名次,被朝廷以知县任用。此后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等官职,其在世最后一任官职是东河总督。《清史稿∙栗毓美列传》中对栗毓美任职的经历记载“历署温、孟、安阳、河内、西华、补宁陵”,他曾在河南、山东、湖北等地任职,历史对其38年的官宦生涯的评价主要有“勤政爱民、为官清廉、重视教育、断案公正”等。
在《清史稿∙栗毓美列传》中主要记载的是栗毓美担任东河总督期间治河的功绩,评价其“在任五年,河不为患”。东河即现在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段。他上任后,一是改耗费巨大、贪腐最多的“卷埽法”为“抛砖筑坝”,切断了许多人利益链;二是他在任的时候事必躬亲,非常勤勉,评价他“风雨危险必躬亲,河道曲折高下向背,皆所隐度”。1840年,栗毓美在视察途中殉职,死后道光皇帝赐谥“恭勤”,肯定其功绩。林则徐为其写墓志铭《栗恭勤公墓志铭》。民间也纷纷筑庙,纪念其造福一方的功绩。
《大清河帅栗毓美》是一部以栗毓美担任东河总督前后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话剧。该剧采用了浪漫主义、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构了栗毓美在1835年至1840年期间发生的故事。主要讲述栗毓美与林则徐是好友,两人原本商定共担大任,报效国家。此时栗毓美却接到山西大同浑源县的来信,告知父亲去世,于是栗毓美请旨回乡丁忧。其间发现故乡浑源进入汛期,面临水患,经过与当地贪官、乡绅的多番斗争周旋,在父亲遗愿的指引下,栗毓美成功改道唐峪河,造福家乡百姓的故事。该剧在人物塑造、剧作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色。
多维的性格构成。剧中对栗毓美的性格的塑造比较多面,主要表现了栗毓美“乐观”“灵活”“会变通”的性格特点。剧本第一场戏是林则徐和栗毓美陶然亭相约,这场戏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也表现了栗毓美乐观的性格。面对清中期内外交困的现实背景,眼前的风雨交加,林则徐问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聚,而栗毓美说“君臣一心,何愁菊黄不能熟,何愁无处醉陶然!”
灵活变通体现在蔡有权行贿这一场戏。蔡有权是当地知县,也是剧中最大的贪官,他胞弟做埽料生意,而他自己则哄骗乡绅种鸦片牟取暴利。当栗毓美发现蔡有权带来的盆景里面有黄金的时候,一番斥责后当着蔡有权的面,捐给了唐峪河改道之用,表现了他清廉却不迂腐的一面。
他的灵活变通同样还体现在“张、王、赵、李”四大家族阻止唐峪河改道的一场戏里。在乡绅上门之前,栗毓美已经得知四大家族的田地里的药材是罂粟,但是他并不立即揭穿,反而以赔偿改道占地为引子,让乡绅知道自己种的是罂粟,然后搬出朝廷禁令让乡绅主动支持唐峪河改道。
梦境——“忠孝两难”的矛盾。剧中的第七场戏是一场表现栗毓美梦境的戏,也是本剧中的一个重场戏,这场戏主要表现栗毓美从“忠孝难全”的内心矛盾。这场戏中,道光、林则徐、栗父、河工先后出现在梦境里。道光下旨要栗毓美立即赴任,可栗毓美还在守孝期,是忠君还是尽孝,对于栗毓美来说这个选择题太难。栗父在梦境中的出场,帮他做了选择。当圣旨到来时,栗母问他何为忠?何为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国才有家,父亲的遗愿最终促成了人物忠孝两全的圆满。
剧作结构严谨,矛盾突出。纵观全剧,该剧的剧作结构严谨。从第一场戏便铺设了一主一次两个角色,形成一明一暗两条故事线。主线是栗毓美治水,暗线是林则徐禁烟,在情节发展中,明暗两条线相互呼应并合理紧扣。栗毓美回乡后,当地县官蔡有权上门请求治理水患、后又行贿、哄骗乡绅种罂粟,情节环环相扣,矛盾逐渐上升,最后集中到蔡有权阻止改道时,两罪并罚,被钦差大臣削官赐死。
情节的巧妙设计。考察河道这场戏中,栗毓美认识了当地的一位老河工,河工正领着孙儿读《千字文》,读到“推位让国,有虞陶唐”时,幼童不解其意,于是栗毓美解释尧帝老了之后君主之位让给了舜帝,舜帝老了又让给“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舜帝是大孝子,而大禹的功绩是治水。这场戏一是非常巧妙地引出了全剧的中心情节、主要矛盾;二是以大禹的功绩比照栗毓美治水的功绩,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三是与幼童的对话也表现了栗毓美对教育的重视。
人物关系反映深刻主题。历史上栗毓美和林则徐是多年的好友,两个人也曾经是工作上多年的搭档。作品在整体构思中,通过构建挚友林则徐这个人物,一主一次两个角色,引出黄河水患和鸦片泛滥两条故事线,较为深刻地反映了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清朝的国力在道光时期逐渐衰落,官员贪腐问题、黄河水患问题、鸦片泛滥等问题,导致国家内忧外患。剧本的末尾,林则徐和栗毓美隔着生死的南北对话,一边是洪水滔天,一边是硝烟的火光,全剧的立意在故事结尾处得到进一步升华。
栗毓美是史书中的“小人物”,他的光芒被历史星河中的明亮的星光所遮盖。尽管其光芒微弱,但也正是这许许多多微弱的光,才构成了璀璨、不间断的华夏文明。《大清河帅栗毓美》着眼于挖掘历史中的“小人物”,选题视角独特,剧中在栗毓美教幼童的对话、栗毓美与蔡有权周旋、栗毓美对乡绅既往不咎等多场戏中,表现出栗毓美重视教育、清廉不迂腐、勤政爱民等方面的教育意义和示范作用,让历史人物不仅仅是史书中的一个文化符号,而是让历史人物成为更具当代意义的典范。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那些散落在历史星河里的微光
——评《大清河帅栗毓美》的人物塑造技巧
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 杨雯璃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人因其丰功伟绩而留名史册,成为后世追随的精神灯塔,他们的事迹不断被书写,被传颂。但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英绩对一方发展影响至深,其光芒却被掩藏于历史星河的深处。翻开《清史稿∙列传》,里面就记录着一位清代道光年间的治水功臣,他就是东河总督栗毓美。
栗毓美是山西大同浑源县人,出身于小官吏家庭,因公逝于视察黄河河情途中,享年62岁。栗毓美嘉庆年间考取拔贡,次年参加朝考,获得了二等名次,被朝廷以知县任用。此后担任过知县、知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等官职,其在世最后一任官职是东河总督。《清史稿∙栗毓美列传》中对栗毓美任职的经历记载“历署温、孟、安阳、河内、西华、补宁陵”,他曾在河南、山东、湖北等地任职,历史对其38年的官宦生涯的评价主要有“勤政爱民、为官清廉、重视教育、断案公正”等。
在《清史稿∙栗毓美列传》中主要记载的是栗毓美担任东河总督期间治河的功绩,评价其“在任五年,河不为患”。东河即现在河南、山东境内的黄河段。他上任后,一是改耗费巨大、贪腐最多的“卷埽法”为“抛砖筑坝”,切断了许多人利益链;二是他在任的时候事必躬亲,非常勤勉,评价他“风雨危险必躬亲,河道曲折高下向背,皆所隐度”。1840年,栗毓美在视察途中殉职,死后道光皇帝赐谥“恭勤”,肯定其功绩。林则徐为其写墓志铭《栗恭勤公墓志铭》。民间也纷纷筑庙,纪念其造福一方的功绩。
《大清河帅栗毓美》是一部以栗毓美担任东河总督前后的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话剧。该剧采用了浪漫主义、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构了栗毓美在1835年至1840年期间发生的故事。主要讲述栗毓美与林则徐是好友,两人原本商定共担大任,报效国家。此时栗毓美却接到山西大同浑源县的来信,告知父亲去世,于是栗毓美请旨回乡丁忧。其间发现故乡浑源进入汛期,面临水患,经过与当地贪官、乡绅的多番斗争周旋,在父亲遗愿的指引下,栗毓美成功改道唐峪河,造福家乡百姓的故事。该剧在人物塑造、剧作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色。
多维的性格构成。剧中对栗毓美的性格的塑造比较多面,主要表现了栗毓美“乐观”“灵活”“会变通”的性格特点。剧本第一场戏是林则徐和栗毓美陶然亭相约,这场戏既交代了故事发生时的社会背景,也表现了栗毓美乐观的性格。面对清中期内外交困的现实背景,眼前的风雨交加,林则徐问道何时才能再次相聚,而栗毓美说“君臣一心,何愁菊黄不能熟,何愁无处醉陶然!”
灵活变通体现在蔡有权行贿这一场戏。蔡有权是当地知县,也是剧中最大的贪官,他胞弟做埽料生意,而他自己则哄骗乡绅种鸦片牟取暴利。当栗毓美发现蔡有权带来的盆景里面有黄金的时候,一番斥责后当着蔡有权的面,捐给了唐峪河改道之用,表现了他清廉却不迂腐的一面。
他的灵活变通同样还体现在“张、王、赵、李”四大家族阻止唐峪河改道的一场戏里。在乡绅上门之前,栗毓美已经得知四大家族的田地里的药材是罂粟,但是他并不立即揭穿,反而以赔偿改道占地为引子,让乡绅知道自己种的是罂粟,然后搬出朝廷禁令让乡绅主动支持唐峪河改道。
梦境——“忠孝两难”的矛盾。剧中的第七场戏是一场表现栗毓美梦境的戏,也是本剧中的一个重场戏,这场戏主要表现栗毓美从“忠孝难全”的内心矛盾。这场戏中,道光、林则徐、栗父、河工先后出现在梦境里。道光下旨要栗毓美立即赴任,可栗毓美还在守孝期,是忠君还是尽孝,对于栗毓美来说这个选择题太难。栗父在梦境中的出场,帮他做了选择。当圣旨到来时,栗母问他何为忠?何为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国才有家,父亲的遗愿最终促成了人物忠孝两全的圆满。
剧作结构严谨,矛盾突出。纵观全剧,该剧的剧作结构严谨。从第一场戏便铺设了一主一次两个角色,形成一明一暗两条故事线。主线是栗毓美治水,暗线是林则徐禁烟,在情节发展中,明暗两条线相互呼应并合理紧扣。栗毓美回乡后,当地县官蔡有权上门请求治理水患、后又行贿、哄骗乡绅种罂粟,情节环环相扣,矛盾逐渐上升,最后集中到蔡有权阻止改道时,两罪并罚,被钦差大臣削官赐死。
情节的巧妙设计。考察河道这场戏中,栗毓美认识了当地的一位老河工,河工正领着孙儿读《千字文》,读到“推位让国,有虞陶唐”时,幼童不解其意,于是栗毓美解释尧帝老了之后君主之位让给了舜帝,舜帝老了又让给“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舜帝是大孝子,而大禹的功绩是治水。这场戏一是非常巧妙地引出了全剧的中心情节、主要矛盾;二是以大禹的功绩比照栗毓美治水的功绩,起到了烘托人物的作用;三是与幼童的对话也表现了栗毓美对教育的重视。
人物关系反映深刻主题。历史上栗毓美和林则徐是多年的好友,两个人也曾经是工作上多年的搭档。作品在整体构思中,通过构建挚友林则徐这个人物,一主一次两个角色,引出黄河水患和鸦片泛滥两条故事线,较为深刻地反映了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清朝的国力在道光时期逐渐衰落,官员贪腐问题、黄河水患问题、鸦片泛滥等问题,导致国家内忧外患。剧本的末尾,林则徐和栗毓美隔着生死的南北对话,一边是洪水滔天,一边是硝烟的火光,全剧的立意在故事结尾处得到进一步升华。
栗毓美是史书中的“小人物”,他的光芒被历史星河中的明亮的星光所遮盖。尽管其光芒微弱,但也正是这许许多多微弱的光,才构成了璀璨、不间断的华夏文明。《大清河帅栗毓美》着眼于挖掘历史中的“小人物”,选题视角独特,剧中在栗毓美教幼童的对话、栗毓美与蔡有权周旋、栗毓美对乡绅既往不咎等多场戏中,表现出栗毓美重视教育、清廉不迂腐、勤政爱民等方面的教育意义和示范作用,让历史人物不仅仅是史书中的一个文化符号,而是让历史人物成为更具当代意义的典范。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