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韵葳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一级艺术研究,国际级裁判。
现任教于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艺术创作与理论教研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民委特聘授课专家,四川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特约研究员、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舞台剧创作基地负责人,四川省藏羌戏剧创作基地负责人。
所获资助项目
1.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武舞融合”舞蹈编创人才培训》;
2.2020年四川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群舞《七封请战书》;
3.2021年四川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培训项目《“四川叙事”舞蹈编导人才培训班》;
4.2023年四川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培训项目《“武舞融合”舞蹈编创人才培训班》;
5.2024年四川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孵化项目儿童剧《大山里的萤火》;
6.2024年四川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展演)项目《古韵国风——融合项目“六艺耀中华”海外展演》总导演。
主要作品
1. 编创舞蹈《燃比娃》入选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国家民委作品展演,获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职业组创作一等奖,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一等奖;
2.编创《羌玲》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3.编创《吧栽谢的竞赛》获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4.编创《赛竹竿》获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一等奖(金奖第一名);
5.编创《吉祥翻越马鞍》获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6.编创《羌族肩铃健身操》获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一等奖;
7.编创大型诗画乐舞《云朵·莎朗姐》获四川省文华剧目大奖、最受观众喜爱奖;
8. 担任绵阳市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大美绵州·诗意江油》总导演;
9. 担任重庆市第二届智力运动会开幕式《棋聚精彩·智创美好》总导演;
10. 担任攀枝花市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
11. 多次执导大型文艺晚会及文体活动开幕式,编创舞蹈作品分别荣获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一、二等奖共计三十余项,数次荣获优秀编导、优秀指导教师。
关于四川艺术基金 ,她想说:
四川艺术基金为本地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平台。通过项目资助,我深刻感受到其对原创性、地域特色的重视,不仅缓解了创作资金压力,更通过专家指导提升了作品质量。参与过程中,与同行交流拓宽了视野,巴蜀文化元素的应用也让作品更具生命力。这份支持让我更坚定深耕艺术的决心,也见证了四川文化生态的蓬勃活力。
李韵葳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一级艺术研究,国际级裁判。
现任教于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艺术创作与理论教研室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民委特聘授课专家,四川传媒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特约研究员、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舞台剧创作基地负责人,四川省藏羌戏剧创作基地负责人。
所获资助项目
1.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武舞融合”舞蹈编创人才培训》;
2.2020年四川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培养项目群舞《七封请战书》;
3.2021年四川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培训项目《“四川叙事”舞蹈编导人才培训班》;
4.2023年四川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培训项目《“武舞融合”舞蹈编创人才培训班》;
5.2024年四川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孵化项目儿童剧《大山里的萤火》;
6.2024年四川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展演)项目《古韵国风——融合项目“六艺耀中华”海外展演》总导演。
主要作品
1. 编创舞蹈《燃比娃》入选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优秀舞蹈国家民委作品展演,获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职业组创作一等奖,四川省第七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一等奖;
2.编创《羌玲》获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3.编创《吧栽谢的竞赛》获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4.编创《赛竹竿》获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一等奖(金奖第一名);
5.编创《吉祥翻越马鞍》获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
6.编创《羌族肩铃健身操》获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一等奖;
7.编创大型诗画乐舞《云朵·莎朗姐》获四川省文华剧目大奖、最受观众喜爱奖;
8. 担任绵阳市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大美绵州·诗意江油》总导演;
9. 担任重庆市第二届智力运动会开幕式《棋聚精彩·智创美好》总导演;
10. 担任攀枝花市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
11. 多次执导大型文艺晚会及文体活动开幕式,编创舞蹈作品分别荣获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各类一、二等奖共计三十余项,数次荣获优秀编导、优秀指导教师。
关于四川艺术基金 ,她想说:
四川艺术基金为本地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平台。通过项目资助,我深刻感受到其对原创性、地域特色的重视,不仅缓解了创作资金压力,更通过专家指导提升了作品质量。参与过程中,与同行交流拓宽了视野,巴蜀文化元素的应用也让作品更具生命力。这份支持让我更坚定深耕艺术的决心,也见证了四川文化生态的蓬勃活力。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