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周冰:如何让川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12-03    点击:37

“川剧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我觉得一定要和新技术、新手段,以及我们的时代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美学样式。”近日,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周冰教授在成都接受采访时表示,要让川剧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必须与时俱进、综合呈现。


周冰.jpg


周冰在2022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郑州)论坛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有着3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周冰致力于研究网络文学、新媒介文艺,尤其关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对于川剧,他也保持着持续关注。他回忆,自己第一次见识川剧是在2008年,“川剧变脸和喷火的绝技非常震撼”。然而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中,川剧的关注度一直下降,这让周冰感到非常遗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川剧可以说是在走下坡路。”在周冰看来,川剧对于老一辈人而言有吸引力,但对于“Z世代”,缺少内在的认同,包括表现形式、内容等,以至于研究者、观看者越来越少,“慢慢局限在小院落里看个热闹,变脸、喷火、滚灯,供游客猎奇观看。”


  “伴随着影视艺术等的崛起,整个四川的剧目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观看者减少,表演队伍青黄不接,不少剧团解散等,四川的剧目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周冰说,万幸的是,在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的推动下,加强了对各地剧目创作的组织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剧本孵化,扶持重点作品,培训创作人才等,并推动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成立了四川艺术基金等,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景点,戏曲进学校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戏曲艺术繁荣的发展,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周冰1.jpg


周冰接受采访。邱川浩 摄


  同时,对于让川剧重新焕发生机,周冰也有自己的建议。作为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成员,他长期研究网络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在年轻人群中极具影响力。目前四川有网络作家创作“剧本杀”,以另一种沉浸式的互动方式来进行创作,在市场上反响很好。周兵说,或许川剧创作可借鉴这种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入年轻群体市场。


  此外他也建议建立川剧演出演绎的平台,“不只是剧院等平台,还要充分借助一些新媒体平台,比如抖音、视频号,重点宣发推荐一批代表性的优秀剧作家,这样可能会使我们四川的剧目走在全国前列。”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川剧曾有一段辉煌的时期,“川剧出海行动”在国外影响很大,交流演出遍布全球各地。长期研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周冰,对此自然也有许多考量。在他看来,“目前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很难,主要在于我们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他表示,外国人看京剧、川剧,“好玩”是首要的关注点,比如喷火、变脸等绝技,“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变脸,为什么要喷火,为什么要顶板凳,为什么唱腔是这样子的,就不太受关注。”


周冰2.jpg


周冰在座谈会上发言。受访者 供图


  “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包括文字的特殊性、审美的特殊性,外国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周冰以网络文学走向海外举例道,网络文化最初是在海外华人群体中流行,而为了帮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海外华人群体专门搭建了自己的“中华文化圈”,解释阴阳、五行、八卦、炼丹、修仙等文化元素,进而慢慢影响到外国人群体。因此周冰认为,川剧要焕发生机、实现“走出去”,需要像网络文学“走出去”一样,搭建自己的“文化圈”,对唱腔、变脸等基本知识进行解释。


  “其次,我们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兴奋点在哪里,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周冰认为,只有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研,才能摸准海外文化市场的脉搏。同时,他建议川剧“走出去”的过程中,与海外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在地化”发展,以“在地”的方式讲好四川故事。


  周冰认为,虽然长期以来川剧以变脸、吐火等技巧走出国门,但带给世界的只是零散、杂碎的川剧元素和片段,不能真正代表中国川剧,不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厚重。他说,川剧“走出去”不能只是表现绝技,需要整体呈现,从而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和发展,让世界聆听中国好声音。”


“川剧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我觉得一定要和新技术、新手段,以及我们的时代生活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美学样式。”近日,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周冰教授在成都接受采访时表示,要让川剧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必须与时俱进、综合呈现。


周冰.jpg


周冰在2022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郑州)论坛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有着300多年历史。长期以来,周冰致力于研究网络文学、新媒介文艺,尤其关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对于川剧,他也保持着持续关注。他回忆,自己第一次见识川剧是在2008年,“川剧变脸和喷火的绝技非常震撼”。然而近年来,在年轻人群中,川剧的关注度一直下降,这让周冰感到非常遗憾。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川剧可以说是在走下坡路。”在周冰看来,川剧对于老一辈人而言有吸引力,但对于“Z世代”,缺少内在的认同,包括表现形式、内容等,以至于研究者、观看者越来越少,“慢慢局限在小院落里看个热闹,变脸、喷火、滚灯,供游客猎奇观看。”


  “伴随着影视艺术等的崛起,整个四川的剧目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观看者减少,表演队伍青黄不接,不少剧团解散等,四川的剧目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周冰说,万幸的是,在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的推动下,加强了对各地剧目创作的组织领导,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剧本孵化,扶持重点作品,培训创作人才等,并推动了《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成立了四川艺术基金等,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景点,戏曲进学校等等,有力地促进了四川戏曲艺术繁荣的发展,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周冰1.jpg


周冰接受采访。邱川浩 摄


  同时,对于让川剧重新焕发生机,周冰也有自己的建议。作为四川省网络作家协会成员,他长期研究网络文学,这种文学形式在年轻人群中极具影响力。目前四川有网络作家创作“剧本杀”,以另一种沉浸式的互动方式来进行创作,在市场上反响很好。周兵说,或许川剧创作可借鉴这种模式,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打入年轻群体市场。


  此外他也建议建立川剧演出演绎的平台,“不只是剧院等平台,还要充分借助一些新媒体平台,比如抖音、视频号,重点宣发推荐一批代表性的优秀剧作家,这样可能会使我们四川的剧目走在全国前列。”


  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川剧曾有一段辉煌的时期,“川剧出海行动”在国外影响很大,交流演出遍布全球各地。长期研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周冰,对此自然也有许多考量。在他看来,“目前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很难,主要在于我们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他表示,外国人看京剧、川剧,“好玩”是首要的关注点,比如喷火、变脸等绝技,“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会变脸,为什么要喷火,为什么要顶板凳,为什么唱腔是这样子的,就不太受关注。”


周冰2.jpg


周冰在座谈会上发言。受访者 供图


  “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殊性,包括文字的特殊性、审美的特殊性,外国人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周冰以网络文学走向海外举例道,网络文化最初是在海外华人群体中流行,而为了帮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海外华人群体专门搭建了自己的“中华文化圈”,解释阴阳、五行、八卦、炼丹、修仙等文化元素,进而慢慢影响到外国人群体。因此周冰认为,川剧要焕发生机、实现“走出去”,需要像网络文学“走出去”一样,搭建自己的“文化圈”,对唱腔、变脸等基本知识进行解释。


  “其次,我们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兴奋点在哪里,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周冰认为,只有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调研,才能摸准海外文化市场的脉搏。同时,他建议川剧“走出去”的过程中,与海外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在地化”发展,以“在地”的方式讲好四川故事。


  周冰认为,虽然长期以来川剧以变脸、吐火等技巧走出国门,但带给世界的只是零散、杂碎的川剧元素和片段,不能真正代表中国川剧,不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和历史厚重。他说,川剧“走出去”不能只是表现绝技,需要整体呈现,从而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和发展,让世界聆听中国好声音。”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