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设计、编剧、导演、教师,这些身份并不冲突,反而能相互促进。”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劲是一位“斜杠中年”,他认为与戏剧相关的多重身份能帮助自己从不同视角切入,构建全面的戏剧认知、加强戏剧创作能力。
张劲是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访问学者,发表过多篇核心期刊文章。在戏剧创作方面,张劲主要从事舞台与灯光设计以及编剧、导演工作,他所创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的支持,参与创作的舞台作品也曾多次获得各大奖项。
张劲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从“灯光设计”张劲,到“编剧”张劲、“导演”张劲,离不开“教师”张劲勇敢的尝试。张劲担任灯光设计时经常驻扎在各色排戏现场,看得多了,心里也萌生出一些戏剧创作的想法。走上讲坛后,教学和科研之余的空余时间让他可以尝试“搞搞自己的创作”,加之他所教授的表演系学生也乐于充当演员,天时、地利、人和,张劲解锁了自己的新身份。在他一次次尝试下,“小戏”也渐渐写成了“大戏”。
张劲接受采访。 高嘉琪 摄
转型通常会遇到的阵痛、迷茫在张劲的经历中并不存在。“编剧对我来说是爱好,我写出来不好、观众不喜欢那是正常的,但如果别人觉得我写得好,那我觉得我还蛮厉害的。”平和的心态让张劲完全放松地投入创作。经过不断的反思、调整,逐渐争取“每年写一个戏、每年导一个戏”,一个没有师傅但梦想成为太极高手的“武痴”,靠日复一日、一拳一拳的堆叠,打出了一套轻灵圆活的太极。
多年间,张劲的努力不懈化作了表达勇往直前、永不停歇的勇气的《追火车》、讲述大学生士兵热血青春的《青春·守卫》等多个作品。2018年,张劲创作的剧本《同舟共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该剧本讲述了抗战期间,同济大学千里迁徙到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后在此地发生的感人故事。
工作中的张劲。 受访者供图
《同舟共济》取得的成绩背后,却是张劲难以释怀的遗憾。张劲的外公正是当年同济大学的学生,但与外公共同度过的30年间,他对外公的青春岁月一无所知,也未曾过问。2017年,外公离开后的第四年,张劲起笔撰写《同舟共济》的申报书,那时留给张劲了解过往的方式,只剩下别人撰写的书籍和依旧在世的老人。“年轻时候,我想搞一些艺术创作,我会满世界地去找题材、找热点,但是恰恰身边自己最亲近的人有那么好的、那么值得我去记录的一段往事,我居然把它忽略了。”张劲如此评价自己年轻时候的创作状态,言语间无限感慨。
对于张劲而言,要做好编剧、导演,更要对得起“教师”这个身份。他致力于把自己实践的心得感悟融入到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带给学生更生动、立体的知识与概念。张劲认为只停留在纸面的教育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接受,而通过指引学生感受到实际的创作过程,学生自然会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西南民族大学新星剧场里的张劲。 受访者供图
张劲总是向学生强调他的课堂没有作业、只有作品,没有老师,只有帮助学生创作的人。他认为:“作为艺术工作者来说,你得先学会感动,才会去追求这种感动。当(学生)主观性地去创作作品时,就会愿意去付出、去打磨。而用真诚一遍遍打磨出来的作品,就会赢得观众的喜爱与尊重。”
在张劲看来,近年来,四川剧目的发展越加注重本土题材、文化特色的推广,作为“本地人”,他在创作过程中也着力表达着“四川魅力”。“希望通过更多弘扬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四川剧目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张劲说,未来自己将努力创作更多四川题材的作品,写好四川人物、讲好四川故事。
灯光设计、编剧、导演、教师,这些身份并不冲突,反而能相互促进。”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劲是一位“斜杠中年”,他认为与戏剧相关的多重身份能帮助自己从不同视角切入,构建全面的戏剧认知、加强戏剧创作能力。
张劲是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访问学者,发表过多篇核心期刊文章。在戏剧创作方面,张劲主要从事舞台与灯光设计以及编剧、导演工作,他所创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的支持,参与创作的舞台作品也曾多次获得各大奖项。
张劲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从“灯光设计”张劲,到“编剧”张劲、“导演”张劲,离不开“教师”张劲勇敢的尝试。张劲担任灯光设计时经常驻扎在各色排戏现场,看得多了,心里也萌生出一些戏剧创作的想法。走上讲坛后,教学和科研之余的空余时间让他可以尝试“搞搞自己的创作”,加之他所教授的表演系学生也乐于充当演员,天时、地利、人和,张劲解锁了自己的新身份。在他一次次尝试下,“小戏”也渐渐写成了“大戏”。
张劲接受采访。 高嘉琪 摄
转型通常会遇到的阵痛、迷茫在张劲的经历中并不存在。“编剧对我来说是爱好,我写出来不好、观众不喜欢那是正常的,但如果别人觉得我写得好,那我觉得我还蛮厉害的。”平和的心态让张劲完全放松地投入创作。经过不断的反思、调整,逐渐争取“每年写一个戏、每年导一个戏”,一个没有师傅但梦想成为太极高手的“武痴”,靠日复一日、一拳一拳的堆叠,打出了一套轻灵圆活的太极。
多年间,张劲的努力不懈化作了表达勇往直前、永不停歇的勇气的《追火车》、讲述大学生士兵热血青春的《青春·守卫》等多个作品。2018年,张劲创作的剧本《同舟共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该剧本讲述了抗战期间,同济大学千里迁徙到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后在此地发生的感人故事。
工作中的张劲。 受访者供图
《同舟共济》取得的成绩背后,却是张劲难以释怀的遗憾。张劲的外公正是当年同济大学的学生,但与外公共同度过的30年间,他对外公的青春岁月一无所知,也未曾过问。2017年,外公离开后的第四年,张劲起笔撰写《同舟共济》的申报书,那时留给张劲了解过往的方式,只剩下别人撰写的书籍和依旧在世的老人。“年轻时候,我想搞一些艺术创作,我会满世界地去找题材、找热点,但是恰恰身边自己最亲近的人有那么好的、那么值得我去记录的一段往事,我居然把它忽略了。”张劲如此评价自己年轻时候的创作状态,言语间无限感慨。
对于张劲而言,要做好编剧、导演,更要对得起“教师”这个身份。他致力于把自己实践的心得感悟融入到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带给学生更生动、立体的知识与概念。张劲认为只停留在纸面的教育无法让学生真正信服、接受,而通过指引学生感受到实际的创作过程,学生自然会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西南民族大学新星剧场里的张劲。 受访者供图
张劲总是向学生强调他的课堂没有作业、只有作品,没有老师,只有帮助学生创作的人。他认为:“作为艺术工作者来说,你得先学会感动,才会去追求这种感动。当(学生)主观性地去创作作品时,就会愿意去付出、去打磨。而用真诚一遍遍打磨出来的作品,就会赢得观众的喜爱与尊重。”
在张劲看来,近年来,四川剧目的发展越加注重本土题材、文化特色的推广,作为“本地人”,他在创作过程中也着力表达着“四川魅力”。“希望通过更多弘扬本土特色的艺术作品,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四川剧目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张劲说,未来自己将努力创作更多四川题材的作品,写好四川人物、讲好四川故事。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