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刘昱婷:《陈寿·三国志》:史诗表达的剧场三重构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5-08    点击:15

《陈寿·三国志》:史诗表达的剧场三重构

作者:刘昱婷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竹简与光纤的千年对话中,陈寿那管曾镌刻三国烽烟的史笔,正以另一种形态在剧场重生。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打造的舞剧《陈寿·三国志》,以西晋南充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他历经10年艰辛完成这部历史巨著的过程,表现其坚忍不拔的创作精神与复杂的情感世界。通过舞剧艺术,借由肢体语言重新构建这部在史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纪传体经典之作。

图片7.jpg

一、叙事结构:史实重构与舞台折叠

舞剧《陈寿·三国志》以史学家陈寿的著史历程为经纬串联历史事件,由“序・别故乡、上・倾著、下・烟雾苦著、尾声・三国志” 四大章节,细致入微地讲述了陈寿坎坷却又辉煌的一生。跳脱出传统三国故事讲述的定式——以英雄史诗为切入点,叙事层打破线性史观,让身体成为流动的史笔。

陈寿著书过程与历史发展事件重叠,构建了鲜活生动的陈寿形象,并将历史事件串联陈寿的官场浮沉与著书艰辛,双线叙事使人切实地感受到陈寿作为作者与其著作《三国志》链接的血脉跳动。舞剧在剧情设置方面,设定了别家乡、失街亭、斩马谡、看社火、拒宦官、出洛阳、战赤壁、得眼疾、归家乡等情节,塑造出冷静的史官与深切的历史见证者双面形象,以个人的坚守再现历史之美,赋予历史故事新的时代意义。在陈寿书写街亭之战的史诗时,表现在矩阵式竹简上的是一个个冰冷的文字,以客观角度见证历史,但作为史实记录者的陈寿以急促的舞步展现其内心的痛苦。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陈寿在记录中与诸葛亮的情绪感同身受,两人的舞步动作是一致的。在平行时空中以情感串联叙事主体,十分巧妙地将史实与舞台表现相结合。

图片6.jpg

二、美学表达:跨媒介史实的文化转码

舞剧构建了东方写意美学与数字媒介的对话系统,运用了“媒介融合”的舞蹈创新。《陈寿·三国志》舞剧的呈现并没有执着于传统历史舞剧对于场景还原的追求,而是以意象化的表达,以画面渲染氛围,以舞蹈传递史实。舞台横向构建多重空间,运用现代舞台技术满足场景变换的需求。纵向以矩阵式竹简装置构建独特的时空纬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打破了舞剧的时空桎梏。

在舞剧开场与结尾的片段都以竹简装置投射画面,如士大夫乘车舆、各色三国人物画像等,加之旁白,解释舞剧情节背景与结局,生动形象,苍白的文字转变为鲜活的画面;在“琴弦”舞段,每当诸葛亮拨动琴弦,舞群舞姿就会发生变化,以巨大的琴弦与女子群舞外化诸葛亮的心理波动,放大了诸葛亮心乱如麻的状态;在赤壁之战中,舞者手持巨大的“船楫”道具,以灵动的舞步带动船楫的摇摆,模拟帆船航行的姿态,同时场景中运用数字光影效果营造逼真的效果,熊熊燃烧的大火、漫天飞舞的箭雨、蓝色的灯光与大雾的运用更使得三国战场仿佛触手可及。

图片5.jpg


 三、历史表达:史诗展现的剧场性重构

在《陈寿·三国志》的舞台上,历史的客观性被解构为一场官场浮动。史实记载陈寿不满黄皓的打压而被放逐回乡,重构为黄皓意图篡改史实资料,而陈寿坚守原则被放逐。在情节展现中,众多宦官舞者抢夺竹简,一个个与陈寿发生正面对抗,展现陈寿在官场上的屡次碰壁,阵式竹简随舞者撞击而倾倒重组,简牍的物理碎裂与投影文字的错位拼贴,暴露出史实记录中权力干预的裂痕——冰冷的文字背后,是陈寿以脊柱力量对抗竹简重压的肉身抗争。这一情节反映了陈寿在政治上的正直和勇敢,也展现了他后来撰写《三国志》的客观性和详实性。

舞剧以平行时空的镜像对话撕开史书的理性外衣: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缓慢云手与陈寿疾书街亭之战的碎步形成情感共振,史官“不虚美,不隐恶”的笔触在此刻显影为血肉铸就的痛觉神经。历史不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身体与文字、真相与权力的角力场。而当现代技术介入这场千年对话,历史重构获得了更锋利的刀刃。戴彩绘面具的高跷阵列以机械舞步演绎社火,被正史抹去的民间记忆通过身体的舞姿重构。终场时数字竹简从规整篆字发光崩解为粒子流,重组为三国时期的各色人物,完成从“史实固化”到“鲜明人物”的终极隐喻。舞剧最终揭示:历史书写的本质并非对过往的封存,而是让个体记忆、技术媒介与文化传承在剧场中无声融合。

图片4.jpg

当剧场的灯光渐暗,那些曾被封印于竹简的史诗文字,正以舞者舞姿的展现获得重生。陈寿不再只是史册中一个单薄的名字,他的脊柱曲线化作行走的史笔,在舞台的褶皱里书写未被言说的历史心跳。这场舞剧最深刻的启示,莫过于让观众看见: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背后,始终有无数个“陈寿”以肉身作火把,在历史的暗巷中蹒跚前行。他们的生命体验不是史书的注脚,而是重构真相的碎片。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陈寿·三国志》:史诗表达的剧场三重构

作者:刘昱婷

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竹简与光纤的千年对话中,陈寿那管曾镌刻三国烽烟的史笔,正以另一种形态在剧场重生。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打造的舞剧《陈寿·三国志》,以西晋南充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为主线,生动展现了他历经10年艰辛完成这部历史巨著的过程,表现其坚忍不拔的创作精神与复杂的情感世界。通过舞剧艺术,借由肢体语言重新构建这部在史学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纪传体经典之作。

图片7.jpg

一、叙事结构:史实重构与舞台折叠

舞剧《陈寿·三国志》以史学家陈寿的著史历程为经纬串联历史事件,由“序・别故乡、上・倾著、下・烟雾苦著、尾声・三国志” 四大章节,细致入微地讲述了陈寿坎坷却又辉煌的一生。跳脱出传统三国故事讲述的定式——以英雄史诗为切入点,叙事层打破线性史观,让身体成为流动的史笔。

陈寿著书过程与历史发展事件重叠,构建了鲜活生动的陈寿形象,并将历史事件串联陈寿的官场浮沉与著书艰辛,双线叙事使人切实地感受到陈寿作为作者与其著作《三国志》链接的血脉跳动。舞剧在剧情设置方面,设定了别家乡、失街亭、斩马谡、看社火、拒宦官、出洛阳、战赤壁、得眼疾、归家乡等情节,塑造出冷静的史官与深切的历史见证者双面形象,以个人的坚守再现历史之美,赋予历史故事新的时代意义。在陈寿书写街亭之战的史诗时,表现在矩阵式竹简上的是一个个冰冷的文字,以客观角度见证历史,但作为史实记录者的陈寿以急促的舞步展现其内心的痛苦。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陈寿在记录中与诸葛亮的情绪感同身受,两人的舞步动作是一致的。在平行时空中以情感串联叙事主体,十分巧妙地将史实与舞台表现相结合。

图片6.jpg

二、美学表达:跨媒介史实的文化转码

舞剧构建了东方写意美学与数字媒介的对话系统,运用了“媒介融合”的舞蹈创新。《陈寿·三国志》舞剧的呈现并没有执着于传统历史舞剧对于场景还原的追求,而是以意象化的表达,以画面渲染氛围,以舞蹈传递史实。舞台横向构建多重空间,运用现代舞台技术满足场景变换的需求。纵向以矩阵式竹简装置构建独特的时空纬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打破了舞剧的时空桎梏。

在舞剧开场与结尾的片段都以竹简装置投射画面,如士大夫乘车舆、各色三国人物画像等,加之旁白,解释舞剧情节背景与结局,生动形象,苍白的文字转变为鲜活的画面;在“琴弦”舞段,每当诸葛亮拨动琴弦,舞群舞姿就会发生变化,以巨大的琴弦与女子群舞外化诸葛亮的心理波动,放大了诸葛亮心乱如麻的状态;在赤壁之战中,舞者手持巨大的“船楫”道具,以灵动的舞步带动船楫的摇摆,模拟帆船航行的姿态,同时场景中运用数字光影效果营造逼真的效果,熊熊燃烧的大火、漫天飞舞的箭雨、蓝色的灯光与大雾的运用更使得三国战场仿佛触手可及。

图片5.jpg


 三、历史表达:史诗展现的剧场性重构

在《陈寿·三国志》的舞台上,历史的客观性被解构为一场官场浮动。史实记载陈寿不满黄皓的打压而被放逐回乡,重构为黄皓意图篡改史实资料,而陈寿坚守原则被放逐。在情节展现中,众多宦官舞者抢夺竹简,一个个与陈寿发生正面对抗,展现陈寿在官场上的屡次碰壁,阵式竹简随舞者撞击而倾倒重组,简牍的物理碎裂与投影文字的错位拼贴,暴露出史实记录中权力干预的裂痕——冰冷的文字背后,是陈寿以脊柱力量对抗竹简重压的肉身抗争。这一情节反映了陈寿在政治上的正直和勇敢,也展现了他后来撰写《三国志》的客观性和详实性。

舞剧以平行时空的镜像对话撕开史书的理性外衣: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缓慢云手与陈寿疾书街亭之战的碎步形成情感共振,史官“不虚美,不隐恶”的笔触在此刻显影为血肉铸就的痛觉神经。历史不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身体与文字、真相与权力的角力场。而当现代技术介入这场千年对话,历史重构获得了更锋利的刀刃。戴彩绘面具的高跷阵列以机械舞步演绎社火,被正史抹去的民间记忆通过身体的舞姿重构。终场时数字竹简从规整篆字发光崩解为粒子流,重组为三国时期的各色人物,完成从“史实固化”到“鲜明人物”的终极隐喻。舞剧最终揭示:历史书写的本质并非对过往的封存,而是让个体记忆、技术媒介与文化传承在剧场中无声融合。

图片4.jpg

当剧场的灯光渐暗,那些曾被封印于竹简的史诗文字,正以舞者舞姿的展现获得重生。陈寿不再只是史册中一个单薄的名字,他的脊柱曲线化作行走的史笔,在舞台的褶皱里书写未被言说的历史心跳。这场舞剧最深刻的启示,莫过于让观众看见:在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背后,始终有无数个“陈寿”以肉身作火把,在历史的暗巷中蹒跚前行。他们的生命体验不是史书的注脚,而是重构真相的碎片。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