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杨梅:华夏民族生存史的山河回响——观舞蹈诗剧《河湟》有感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5-14    点击:4

华夏民族生存史的山河回响

               ——观舞蹈诗剧《河湟》有感

 

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杨梅

从来未看过一部舞台剧里杂糅了如此多的文化元素,不仅将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一遍,而且重点展现了河湟人民的生育观、人生观、民族观。该舞蹈诗剧叙事宏大,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虽是各种历史遗留文化的大杂糅,却融合极妙,排成了一部让观众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洗礼的舞蹈史诗,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足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一、综合反映河湟历史变迁的精美画卷

这部剧一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部分《记忆·河湟》以时间为序,展示了三个古文明景象片段。片段一,5000年前的青海彩陶文化;以舞蹈的方式展示了河湟谷地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生产场景。片段二,青海齐家文化;以群舞加表演的形式展现了史前拉面的制作以及洪水来袭的沧海桑田。片段三,青海沈那遗址;以齐家文化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及卡约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年,舞蹈展示了古羌人聚落的祭祀场景。第二部分《守望·河湟》演绎了一代代先民和一个个英雄在古老河湟大地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首先是“烽烟骤起含泪别”,用舞剧的意象手法表现了战乱时羌人在首领带领下浴血奋战,和平时期在羌族杰出首领无弋爰剑带领下,实现从牧业到农耕转变。更在护羌校尉邓训的治理下,安居乐业。舞剧展现了“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的热闹景象。第三部分《筑梦·河湟》以群舞、队舞、贸易场景舞台化表演再现了河湟地区茶马互市和文成公主入藏经过青海时所带动的各民族同心戴德的场景

河湟1.jpg

二、舞蹈反映河湟人民的文化生活

整部舞蹈诗剧从河湟文化中提炼了众多舞蹈元素,以舞蹈的方式串联起了整个河湟文明,令观众感到新奇和震撼。《诗经·大序》记录了古人兴起时如何抒发情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编剧从河湟遗址著名的舞蹈纹彩陶盆得到启发,还原了发源于青海河湟地区的古羌人手挽手踏歌起舞的舞蹈场景,配合着现代灯光设计,显现了远古回响与时代华章的交相辉映。

青海世代居住着汉、藏、土、回、撒拉等民族,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进藏结亲,河湟刺绣逐渐发展起来。本舞剧将河湟刺绣和河湟剪纸融入到舞台表演中,从舞台背景上象征民族团结的两颗大红石榴的剪纸,到表现绣娘歌颂河湟美好安定生活的刺绣舞,无不令观众内心欣喜,充满感动。

青海地区有句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 湟源排灯用在了歌颂护羌校尉邓训的群舞里,灯光阑珊,演员们持灯鱼贯而入,合着节奏变换不同动作,或合或开,或起伏或低落,充满了圣洁与崇高。更有六位年轻的民间艺人踩着5米的高跷做着各种动律感极强的手上动作,这5米高跷难度极大,危险系数也很高,对演员的高跷技能要求极为苛刻,观众可大饱眼福了,感受到了河湟地区过年的喜庆热闹。

河湟2.jpg

此外,舞剧里的《拉面舞》演员们模拟扯拉面的动作,似银丝似飞雪,表现了河湟先民们制作食物的场景,这也提醒着我们,中国制作面条的时间可比意大利、阿拉伯国家早多了,这无疑也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的一个坚实佐证。《长桌舞》气氛热闹欢腾,表现了河湟地区各民族兄弟在长桌旁斗酒比艺的场景,演员们翻腾跳跃,展示了剽悍勇猛的民族性格和友好纯洁的民族兄弟情谊。

河湟3.jpg


三、音乐反映河湟人民的诗情画意

本台舞剧非常有创意的地方是设计了河湟老人和河湟母亲,他们起着串联每一场次和渲染主题的作用。每场报幕由河湟老人(郗厚洋饰)出场完成剧情介绍,大屏幕上投放着河湟皮影戏,河湟老人一身说书先生的打扮,手拿纸扇,在一、二场嘴里清唱着皮影戏。第一幕开场唱词为“黄土地,江河长,生生不息日月忙。男儿郎,美娇娘,筑梦在这片土地上。”第二幕唱词为“黄河滔滔奔向东,湟水迢迢绕川长。慨叹悲歌唱不完,英雄豪杰万万千无弋爰剑施本领,耕种有方有良田,从此荒山变绿洲,安居乐业享太平。”第三场的报幕河湟老人则变成了以演唱青海民歌的形式抒怀,亲切又悠长。河湟母亲则出现在舞剧开场和结束,音乐神秘而充满着力量与希望,象征着生命的混沌和开化,生生不息和坚忍不拔。

河湟4.jpg


在《烟雨朝朝情意长》场景,舞蹈表现了一对不同民族的恋人在茶马互市中相知相爱,音乐融入了青海河湟花儿《花儿与少年》,加入现代电声音乐的创作技法,《花儿与少年》变成了一首带有水乡情意的变奏曲,既象征着姑娘的俏皮灵动又有小伙儿的英姿勃发。


总之,此台舞蹈诗剧既大气磅礴又蕴意深厚,其剧情、舞美、灯光、创作理念体现了当代舞蹈艺术的高超水准,反映了当下的审美与艺术风格。这台舞剧的文化内涵让观众领略到河湟之美,华夏之美, 让观众细品历史从不是文明独舞,而是跨越山海的生命共振。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华夏民族生存史的山河回响

               ——观舞蹈诗剧《河湟》有感

 

绵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杨梅

从来未看过一部舞台剧里杂糅了如此多的文化元素,不仅将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脉络梳理了一遍,而且重点展现了河湟人民的生育观、人生观、民族观。该舞蹈诗剧叙事宏大,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虽是各种历史遗留文化的大杂糅,却融合极妙,排成了一部让观众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洗礼的舞蹈史诗,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足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一、综合反映河湟历史变迁的精美画卷

这部剧一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部分《记忆·河湟》以时间为序,展示了三个古文明景象片段。片段一,5000年前的青海彩陶文化;以舞蹈的方式展示了河湟谷地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的生产场景。片段二,青海齐家文化;以群舞加表演的形式展现了史前拉面的制作以及洪水来袭的沧海桑田。片段三,青海沈那遗址;以齐家文化为主,兼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及卡约文化遗存,距今约4000年,舞蹈展示了古羌人聚落的祭祀场景。第二部分《守望·河湟》演绎了一代代先民和一个个英雄在古老河湟大地薪火相传的动人故事。首先是“烽烟骤起含泪别”,用舞剧的意象手法表现了战乱时羌人在首领带领下浴血奋战,和平时期在羌族杰出首领无弋爰剑带领下,实现从牧业到农耕转变。更在护羌校尉邓训的治理下,安居乐业。舞剧展现了“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骐驎”的热闹景象。第三部分《筑梦·河湟》以群舞、队舞、贸易场景舞台化表演再现了河湟地区茶马互市和文成公主入藏经过青海时所带动的各民族同心戴德的场景

河湟1.jpg

二、舞蹈反映河湟人民的文化生活

整部舞蹈诗剧从河湟文化中提炼了众多舞蹈元素,以舞蹈的方式串联起了整个河湟文明,令观众感到新奇和震撼。《诗经·大序》记录了古人兴起时如何抒发情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编剧从河湟遗址著名的舞蹈纹彩陶盆得到启发,还原了发源于青海河湟地区的古羌人手挽手踏歌起舞的舞蹈场景,配合着现代灯光设计,显现了远古回响与时代华章的交相辉映。

青海世代居住着汉、藏、土、回、撒拉等民族,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进藏结亲,河湟刺绣逐渐发展起来。本舞剧将河湟刺绣和河湟剪纸融入到舞台表演中,从舞台背景上象征民族团结的两颗大红石榴的剪纸,到表现绣娘歌颂河湟美好安定生活的刺绣舞,无不令观众内心欣喜,充满感动。

青海地区有句俗话说:“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不过年 湟源排灯用在了歌颂护羌校尉邓训的群舞里,灯光阑珊,演员们持灯鱼贯而入,合着节奏变换不同动作,或合或开,或起伏或低落,充满了圣洁与崇高。更有六位年轻的民间艺人踩着5米的高跷做着各种动律感极强的手上动作,这5米高跷难度极大,危险系数也很高,对演员的高跷技能要求极为苛刻,观众可大饱眼福了,感受到了河湟地区过年的喜庆热闹。

河湟2.jpg

此外,舞剧里的《拉面舞》演员们模拟扯拉面的动作,似银丝似飞雪,表现了河湟先民们制作食物的场景,这也提醒着我们,中国制作面条的时间可比意大利、阿拉伯国家早多了,这无疑也是增强我们民族自信的一个坚实佐证。《长桌舞》气氛热闹欢腾,表现了河湟地区各民族兄弟在长桌旁斗酒比艺的场景,演员们翻腾跳跃,展示了剽悍勇猛的民族性格和友好纯洁的民族兄弟情谊。

河湟3.jpg


三、音乐反映河湟人民的诗情画意

本台舞剧非常有创意的地方是设计了河湟老人和河湟母亲,他们起着串联每一场次和渲染主题的作用。每场报幕由河湟老人(郗厚洋饰)出场完成剧情介绍,大屏幕上投放着河湟皮影戏,河湟老人一身说书先生的打扮,手拿纸扇,在一、二场嘴里清唱着皮影戏。第一幕开场唱词为“黄土地,江河长,生生不息日月忙。男儿郎,美娇娘,筑梦在这片土地上。”第二幕唱词为“黄河滔滔奔向东,湟水迢迢绕川长。慨叹悲歌唱不完,英雄豪杰万万千无弋爰剑施本领,耕种有方有良田,从此荒山变绿洲,安居乐业享太平。”第三场的报幕河湟老人则变成了以演唱青海民歌的形式抒怀,亲切又悠长。河湟母亲则出现在舞剧开场和结束,音乐神秘而充满着力量与希望,象征着生命的混沌和开化,生生不息和坚忍不拔。

河湟4.jpg


在《烟雨朝朝情意长》场景,舞蹈表现了一对不同民族的恋人在茶马互市中相知相爱,音乐融入了青海河湟花儿《花儿与少年》,加入现代电声音乐的创作技法,《花儿与少年》变成了一首带有水乡情意的变奏曲,既象征着姑娘的俏皮灵动又有小伙儿的英姿勃发。


总之,此台舞蹈诗剧既大气磅礴又蕴意深厚,其剧情、舞美、灯光、创作理念体现了当代舞蹈艺术的高超水准,反映了当下的审美与艺术风格。这台舞剧的文化内涵让观众领略到河湟之美,华夏之美, 让观众细品历史从不是文明独舞,而是跨越山海的生命共振。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来源:作者供图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