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故事的艺术创新与心灵启迪
——评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
作者: 江西月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讲述了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哪吒,因家乡干旱而与伙伴向海投石,意外伤到小白龙,而老龙王愤怒水淹村庄,哪吒牺牲自己阻止灾难发生。姐姐求得太乙真人相助,哪吒以莲藕重生,发愤图强,感化龙族,洒下了甘霖,让大地复苏,重焕生机。
该剧根据传统《哪吒闹海》的故事进行了改编与创造,故事结构明了清晰,一共有七个篇章。开篇是“祈雨”,保留了传统故事发生在陈塘关的三年干旱事。一场极具民族风的祭祀典礼拉开了这场故事的大幕:身着深色长袍、头戴面具,手拿羊皮鼓的人在极为厚重的音乐下开启了对神灵的祭礼,极具张力的开场迅速吸引了在场的观众,投入到戏剧情景中。“降龙、龙怒和取义”三个部分则讲述了哪吒为了大旱事件打抱不平,向海底扔石头误伤了龙族三太子,龙族震怒水淹陈塘关的故事。此剧相较于神话传说,引入了新的元素——“行雨令牌”,这个令牌设置得十分巧妙,也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令牌的每一次变化都成为了戏剧的转折点,推动人物作出不同的选择。剧目中设置的新人物——哪吒的姐姐,在哪吒牺牲后踏上了寻找太乙真人复活弟弟的路。在“重生、探海、逐鹰”三个篇章的情节中,她更是一个功能性的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就如同《雷雨》中的鲁贵一样,是勾连情节的纽带。剧目在保留传统神话故事核心基础上构造了全新的故事脉络,也是一种创新尝试。
法国著名思想家梅洛·庞蒂曾说,艺术的欣赏不仅仅只涉及“体验”,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经验”。因此,一部戏剧的观看也不仅停留在表层的体会与感知,也会有更多地向深层次的经验获得。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依据家喻户晓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改编,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再创作,给予了儿童一个更正向和多面的引导,让儿童获得戏剧叙事背后所传递更深层的价值。
传统神话故事中,海底龙王是一个专吃童男童女、暴虐严厉的大青龙,三太子也是一个肆虐民生、残害百姓的负面形象。龙王为了儿子降罪李靖,水淹陈塘关,是一个十足的“反派”。故事最后也以哪吒大闹东海,打败龙族为结局。这样的叙事方式无可厚非,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本就是中华传统故事的表达内涵。但对于正处于6-12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认知特征正是由具体转向抽象,浅显转向复杂的阶段。他们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有着更加主动、积极和复杂的心理体验[1]。因此单纯的“非黑即白”式的故事过于简单化,往往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启迪。
儿童在观剧过程中,受到人物角色与戏剧环境的感染会把自己想象为某角色并从该人的视角体验心理。该剧在人物形象上既保留了传统内核,又加入了当代的解读视角,让儿童在进行心理的“角色代入”时也更加真实。哪吒是一个调皮捣蛋但又活泼善良的形象。他并非神话中高大严肃的“神”,而是一个可爱的邻家男孩形象,这种塑造在近年来的影视剧题材中也常常见到。在故事推进中,他的形象先从一个淘气、不敢承认错误的男孩,再到为了家乡和百姓,勇于自我牺牲、具有责任担当的人,是一个历经波折的成长式人物。而龙王则是一个因为酣睡而忘记给人间降雨的、可叹可笑的形象。这种具有生活化缺点的多面人物,在儿童视角里,才是最灵动而真实的。在角色代入的过程中,认知与情绪上的变化能让儿童与角色产生高度共情,体悟人物角色在戏剧冲突中的变化和成长,也让儿童在艺术欣赏中获得社交、认知和情绪上的价值引导。
除了内容上的新意,该剧的舞台也是非常有亮点的。通过激光投影技术,将影像直接投射到舞台前的纱幕上,结合灯光和荧幕的效果,创造出了具有强烈空间感的舞台层次。特别是在表现海底龙宫的场景时,利用实体道具与动态投影的巧妙结合,为儿童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感体验。这种沉浸式的舞台设计,极大地捕捉了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打造出了“裸眼3D”的视觉效果,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体验到了如梦如幻、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不过,舞台上堆叠的灯光和滤镜特效可能会使整体的质感欠佳,尽管是儿童剧,但也要追求整体的和谐感。
随着幕布缓缓落下,我们不仅见证了一场戏剧的结束,更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勇气、牺牲与重生的故事。它把一个深植于民间、具有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合乎当代儿童观众审美心理和价值认同的转化,配合精美绝伦的舞台美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心灵的成长,感受到了他情感世界、生命历程的不断变化。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顽皮而又勇敢的哪吒。愿每个孩子,以及曾经是孩子的我们,都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无畏地面对挑战。戏剧虽有终章,但故事永存心间。让我们期待更多精彩的剧目,再次相聚在舞台之下,共同感受艺术的力量和生命的奇迹。
对传统故事的艺术创新与心灵启迪
——评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
作者: 江西月
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
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讲述了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哪吒,因家乡干旱而与伙伴向海投石,意外伤到小白龙,而老龙王愤怒水淹村庄,哪吒牺牲自己阻止灾难发生。姐姐求得太乙真人相助,哪吒以莲藕重生,发愤图强,感化龙族,洒下了甘霖,让大地复苏,重焕生机。
该剧根据传统《哪吒闹海》的故事进行了改编与创造,故事结构明了清晰,一共有七个篇章。开篇是“祈雨”,保留了传统故事发生在陈塘关的三年干旱事。一场极具民族风的祭祀典礼拉开了这场故事的大幕:身着深色长袍、头戴面具,手拿羊皮鼓的人在极为厚重的音乐下开启了对神灵的祭礼,极具张力的开场迅速吸引了在场的观众,投入到戏剧情景中。“降龙、龙怒和取义”三个部分则讲述了哪吒为了大旱事件打抱不平,向海底扔石头误伤了龙族三太子,龙族震怒水淹陈塘关的故事。此剧相较于神话传说,引入了新的元素——“行雨令牌”,这个令牌设置得十分巧妙,也成为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令牌的每一次变化都成为了戏剧的转折点,推动人物作出不同的选择。剧目中设置的新人物——哪吒的姐姐,在哪吒牺牲后踏上了寻找太乙真人复活弟弟的路。在“重生、探海、逐鹰”三个篇章的情节中,她更是一个功能性的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继续发展,就如同《雷雨》中的鲁贵一样,是勾连情节的纽带。剧目在保留传统神话故事核心基础上构造了全新的故事脉络,也是一种创新尝试。
法国著名思想家梅洛·庞蒂曾说,艺术的欣赏不仅仅只涉及“体验”,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经验”。因此,一部戏剧的观看也不仅停留在表层的体会与感知,也会有更多地向深层次的经验获得。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依据家喻户晓的传统神话故事进行改编,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再创作,给予了儿童一个更正向和多面的引导,让儿童获得戏剧叙事背后所传递更深层的价值。
传统神话故事中,海底龙王是一个专吃童男童女、暴虐严厉的大青龙,三太子也是一个肆虐民生、残害百姓的负面形象。龙王为了儿子降罪李靖,水淹陈塘关,是一个十足的“反派”。故事最后也以哪吒大闹东海,打败龙族为结局。这样的叙事方式无可厚非,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本就是中华传统故事的表达内涵。但对于正处于6-12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认知特征正是由具体转向抽象,浅显转向复杂的阶段。他们在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有着更加主动、积极和复杂的心理体验[1]。因此单纯的“非黑即白”式的故事过于简单化,往往不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启迪。
儿童在观剧过程中,受到人物角色与戏剧环境的感染会把自己想象为某角色并从该人的视角体验心理。该剧在人物形象上既保留了传统内核,又加入了当代的解读视角,让儿童在进行心理的“角色代入”时也更加真实。哪吒是一个调皮捣蛋但又活泼善良的形象。他并非神话中高大严肃的“神”,而是一个可爱的邻家男孩形象,这种塑造在近年来的影视剧题材中也常常见到。在故事推进中,他的形象先从一个淘气、不敢承认错误的男孩,再到为了家乡和百姓,勇于自我牺牲、具有责任担当的人,是一个历经波折的成长式人物。而龙王则是一个因为酣睡而忘记给人间降雨的、可叹可笑的形象。这种具有生活化缺点的多面人物,在儿童视角里,才是最灵动而真实的。在角色代入的过程中,认知与情绪上的变化能让儿童与角色产生高度共情,体悟人物角色在戏剧冲突中的变化和成长,也让儿童在艺术欣赏中获得社交、认知和情绪上的价值引导。
除了内容上的新意,该剧的舞台也是非常有亮点的。通过激光投影技术,将影像直接投射到舞台前的纱幕上,结合灯光和荧幕的效果,创造出了具有强烈空间感的舞台层次。特别是在表现海底龙宫的场景时,利用实体道具与动态投影的巧妙结合,为儿童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感体验。这种沉浸式的舞台设计,极大地捕捉了儿童的注意力和兴趣点,打造出了“裸眼3D”的视觉效果,让他们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体验到了如梦如幻、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不过,舞台上堆叠的灯光和滤镜特效可能会使整体的质感欠佳,尽管是儿童剧,但也要追求整体的和谐感。
随着幕布缓缓落下,我们不仅见证了一场戏剧的结束,更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原创多媒体儿童剧《哪吒》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勇气、牺牲与重生的故事。它把一个深植于民间、具有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合乎当代儿童观众审美心理和价值认同的转化,配合精美绝伦的舞台美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心灵的成长,感受到了他情感世界、生命历程的不断变化。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顽皮而又勇敢的哪吒。愿每个孩子,以及曾经是孩子的我们,都能在生活的舞台上,无畏地面对挑战。戏剧虽有终章,但故事永存心间。让我们期待更多精彩的剧目,再次相聚在舞台之下,共同感受艺术的力量和生命的奇迹。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