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创作人才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市州活动
首页   >  评论与研究
第四届川剧节·新创剧目《江姐》观众精彩微评
   发布时间:2018-11-14    点击:4436

大众评论

 

声腔女状元带来的审美享受

川剧《江姐》的演出成功,再一次充分说明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正确,情节安排得疏密得当,环环相扣最终迎来高潮,值得当下诸多编剧好好研究、探讨、借鉴。沈铁梅不愧是“川剧声腔女状元”,整场戏虽然唱段较多,却始终能让观众沉浸在美的享受当中。——西安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建

 

 

愿将这满腔热血染江山

“红岩上红梅开…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几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中饱含着一代革命将士们伟大的一生,实在是令人动容。

该戏利用道具和侧影,营造出影视化片段的开头,把空镜头用到川剧舞台上中,具有故事性处理手法引人入胜。在戏中沈铁梅老师扮演的江姐台词中带着一股川剧唱腔,是现代川剧少见的唱腔,但让人眼前一亮,演员的对戏曲程式性的把握不仅发挥在形体和表演上,更是融入到人物本身,自然不做作。

在整部戏中,让我深受感触的一个地方是茶馆老板娘二嫂帮忙共产党借用自己的店铺,并且在游击队走后依然开着店铺,她说“怕啥子,莫来头”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让我头皮发麻,在革命年代,小人物是革命战友和家人,二嫂只是那个年代小人物的一个代表,还有千千万万小人物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在这条红色的江中人人都是革命者。

同时,在红色川剧中,舞台上灵活运用俗语和谐音,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是川剧的一大亮点。如:“格老子的”“砍脑壳的”以及“蒋对章”与江队长的谐音。蒋对章老人被国民党的“队长”提起来然后吓得腿软的细节,和老人耳聋加迷糊的台词是全剧最大的笑点,最后老人言词不清的说出“刮民党”用谐音的方式表达“国民党”的处理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在很多现代川剧中,因为借用了大量的道具,所以容易忽视对舞台时空的建构,但在《江姐》戏中演员对虚拟时空的处理的很好,比如开关门是拉门闩的细节。以及用三人紧凑的内心独白表达十万紧急的情况,不得不说导演对舞台的调度能力非常强,令人佩服。包括编剧对台词的考究也是十分到位,句句戳心,“革命人哪怕你严刑拷打毒火烧”“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让整部戏节奏紧凑,让人看完热血沸腾。同时该戏的符号运用堪称一绝,在渣滓洞,江姐蓝色囚服外面穿着红色的外套虽然一眼看过去让人出戏不符合审判的场景,但作为符号,身着的红衣代表了江姐受刑后的血迹斑斑和满腔热血的红色革命精神!

该戏值得分析的地方还有很多,完全不能靠只言片语说完,但《江姐》无疑是现代川剧学习的楷模!——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 罗义秀

 

 

《江姐》歌剧改川剧的精美大作

为了沈铁梅老师而来,《江姐》确实是一部大作,不论是舞美、音乐、帮腔、唱词还是沈铁梅老师时而悠扬时而低徊又时而高亢的唱腔,让观众在红色革命斗志和英勇的行动中相信信仰的力量。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为两段:一为第四场中江队长和蒋对章的误会,这一段中作用了大量的四川传统方言,市井味十足,充满了民间的感觉,让观众捧腹大笑。二为江姐在狱中听闻新中国成立而后即将被反动派谋害的义愤填膺和英勇威武的精神,沈铁梅老师用自己那高亢的嗓音把一个革命人士的血洒祖国的牺牲之志表现到极致,不愧为川剧当红一角儿。

但是从本人愚见看来,该剧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为江姐被捕前后的剧情衔接太突兀,在两声枪响之后,没有任何衔接便直接到了江姐入狱的场景,在笔者看来有点操之过急或者应该给观众以明示或暗示的手法告知,节奏太过跳跃,情感的充沛却不能掩盖节奏把握的不牢固。

二为江姐与反动派的矛盾冲突的弱化,不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角色的抒情性远远大于角色之间的矛盾性,导致在笔者看来,剧情的推动反而是顺理成章,却不是因为两种势力的不协调导致的,因为矛盾冲突的弱化会让后续的情绪变化的力量下降。

总之,笔者愚见,川剧《江姐》为一部精美大作,从歌剧改为传统戏曲本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在舞美、音乐、唱词和主演唱腔纷纷在线的同时,如何再作用通过矛盾冲突和剧情的无缝切换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共产党人和反动派两股势力的交错以及革命牺牲者的义勇精神,则会让这部剧更加精彩。——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 雍朝鑫

 

 

 

音乐是推广川剧的捷径

《江姐》一剧开篇就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老重庆味道,朝天门、码头工人、米糖开水以及中央日报叫卖声。三度摘梅的梅花奖获得者铁梅一登场,坚毅的眼神,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唱腔,一颦一动,更是让人瞬间入戏。

接下来紧凑的剧情,江姐得知丈夫牺牲,强忍悲痛,继续奔赴华蓥山与双枪老太婆一起与国民党殊死搏斗,最后为保全革命果实,掩护战友,她锒铛入狱,置个人生死不顾,严守党的秘密,在革命胜利前夕英勇就义,层层凸显江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的革命豪情。剧情干净利落,毫不拖沓,让人看来酣畅淋漓。

其中更有几个可圈可点的细节体现导演的深厚功力。一来在主旋律中嫁接喜剧元素增强了观赏性与戏剧张力,人物“蒋对章”和国民党扮演者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以“刮民党”一词更是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反讽。二来群演入情入微的表演让人为之动容,江姐到华蓥山黯然抹泪的倒茶女,牢狱中为即将就义的江姐抱头痛哭的群演,一幕幕皆是情理中不着痕迹的表演。三来舞台精雕细琢的调度,叛徒甫志高带敌抓捕江姐时,江姐、甫志高、蓝胡子人物内心外化,一“冲”一“抓”一“走”,省去对白,同台高唱,精彩绝伦。在牢狱中为凸显江姐宁死不屈、一心干革命、热血换青天的坚定决心,审问者及同党悄然退场,聚光灯独照江姐一人,让观众在铁梅高亢的唱腔里共情共鸣。

总之,这绝对是我观看川剧以来的最佳作品,音乐、灯光的巧妙运用对剧情的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乃锦上添花。铁梅老师曾说,音乐是推广川剧的捷径,这台好看又好听的现代川剧,现场阵阵的掌声,剧终迟迟不愿离开的观众,三次谢幕的演员,是川剧观演合一的最好佐证,也是川剧走出去的最优通行证。——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 张昀

 

真挚,细腻,感人。故事情节连贯性强,脉络清楚,层层展开。演员表演激情饱满,真挚,细腻,感人,内心活动表达得一丝不苟。声音宏亮,婉转,悦耳。舞台背景富有动感,感觉真实。群众演员较多,且各有亮点,每个片断气氛热烈,自成一章,水平较高,继续努力。——成都购书中心 观众         

 

 

 

川剧版《江姐》最令人震撼

看过歌剧,看过电影电视剧,也看过小说,还是川剧版《江姐》最令人震撼。这得归功于川剧丰富的表演功法及程式,最吸引人的是沈铁梅老师那富有个性含有磁性的唱腔及细致入微的表演。那神情举止气度非凡,江姐范十足!

在面对战友时,充满亲和力的态度,细腻婉转的唱腔,生动形象展现了江姐关心群众,擅长基层干部工作的一面;在与敌人与叛徒周旋时,那气定神闲处变不惊的仪态,巧妙绝伦的对答表现出了江姐作为一个游击队长应有的干练机敏素质;在面对敌人严刑审讯时,坚定的神情,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高腔充分体现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在面对叛徒劝降时,义愤填膺的斥责,从轻蔑地怒骂到响亮耳光,反衬了江姐忠诚爱党革命到底的伟大光辉形象。最催人泪奔的是第三场,当江姐强忍着爱人牺牲的悲痛回到华蓥山见到双枪老太婆时的情景:刚开始还相互隐瞒着,直到华为回来道破实情被母亲打巴掌,江姐感动地劝慰,两人感情升华到母女,拥抱痛哭,压抑多时的情感终于释放,许多观众同我一样感动得落泪泣声。就这样通过一幕幕场景,加上沈铁梅老师的倾情演绎,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江姐的形象丰满生动跃然舞台,在最后一幕,在灯光的映射下,在那首经典《红梅赞》的乐曲声中,达到了高潮和极致。

开篇的川江船工号子以及无数故事发生地的方言俚语、川东北灯调也有机揉合到剧情的发展过程之中,完整地呈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突出了川剧的地方特色和喜剧化叙述风格。稍微有点欠缺的是感觉双枪老太婆那种威风凛凛的果敢气势不足。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革命题材川剧,作为共产党人的党课再合适不过。——成都购书中心 王洁成

 

 

小学生心目中的川剧《江姐》

 

我觉得《江姐》这部戏表演得特别好,动作精准而且唱得也很好,尤其是江姐在最后的片段中那种不怕牺牲的信念把我感动了。《江姐》这部戏让我看到了永不放弃的精神,还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要努力才能成功。——西芯小学二年级 罗号

 

江姐这部剧给我回味无穷的感觉,首先舞台装饰得很好,和当时的情节非常吻合。其次,我看到演员们的艰辛,当我们在欣赏一个个惊艳的表演时,却不知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的汗水。通过《江姐》让我了解了革命的历史,尤其即将胜利,江姐却无法看到时,我的心情也沉重了起来。——西芯小学六年级 罗弋

 

 

细节深处见真情的《江姐》

川剧《江姐》去繁就简,没有漂亮养眼的舞美,没有太多的打戏去表现,更没有宏大的场面去烘托,却把主角演绎得有血有肉,使人感同身受如身临其境一般。戏中一开场特务的跟踪与卖报小孩的掩护,使观众立马进去斗争场景。一个穿西装扛皮箱人物的出现,让江姐立马看到其中的危险,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细致,同时,也让特务抓住了这个漏洞,反映出革命犹如在刀尖上行走。当江姐怀着期望的心情去看望自己的爱人皆战友,却看到自己的爱人彭政委被枭首示众。一声“老彭——”喊得人肝肠寸断,在白色恐怖下,心有悲伤却又不能表现,沈铁梅采用低腔去演绎主角的悲伤,而不用哭腔,因为哭腔意味着暴露。当面对亲人双枪老太婆时,一声“妈——”顿时声泪俱下,此时用哭腔,使得压抑在胸中的悲伤得以释放。细节处见真情,《江姐》不愧为一出好戏。——中铁二局 罗成武

 

 

 

第一次看川剧演出,非常的震撼,也非常的感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80后、90后、00后进入剧场感受川剧的魅力。我们的本土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要因为距离——黄兴梅

2音乐设计非常好,有传统唱腔的味道,更有新的创意,丰满、优美!如果男主角也能有一段出彩的唱腔就更好了!另外,故事内容似乎比较一般,冲突似乎不太激烈!——游才栋

非常好!唱腔优美、舞台调度流畅、剧情衔接紧凑导,人物角色塑造栩栩如生。每个演员都表现的非常认真。川剧技巧与现代剧技巧之间结合的好!——蒋琼慧

慕名而来,很感谢川剧群友们的分享。很感动,很震撼,舞台效果和主演唱腔都非常棒!感谢川剧前辈们带来的艺术震撼。感谢重庆剧院能排出这么好的作品。——薛小姗

大众评论

 

声腔女状元带来的审美享受

川剧《江姐》的演出成功,再一次充分说明了“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的正确,情节安排得疏密得当,环环相扣最终迎来高潮,值得当下诸多编剧好好研究、探讨、借鉴。沈铁梅不愧是“川剧声腔女状元”,整场戏虽然唱段较多,却始终能让观众沉浸在美的享受当中。——西安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韩建

 

 

愿将这满腔热血染江山

“红岩上红梅开…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几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歌词中饱含着一代革命将士们伟大的一生,实在是令人动容。

该戏利用道具和侧影,营造出影视化片段的开头,把空镜头用到川剧舞台上中,具有故事性处理手法引人入胜。在戏中沈铁梅老师扮演的江姐台词中带着一股川剧唱腔,是现代川剧少见的唱腔,但让人眼前一亮,演员的对戏曲程式性的把握不仅发挥在形体和表演上,更是融入到人物本身,自然不做作。

在整部戏中,让我深受感触的一个地方是茶馆老板娘二嫂帮忙共产党借用自己的店铺,并且在游击队走后依然开着店铺,她说“怕啥子,莫来头”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让我头皮发麻,在革命年代,小人物是革命战友和家人,二嫂只是那个年代小人物的一个代表,还有千千万万小人物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在这条红色的江中人人都是革命者。

同时,在红色川剧中,舞台上灵活运用俗语和谐音,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同时也是川剧的一大亮点。如:“格老子的”“砍脑壳的”以及“蒋对章”与江队长的谐音。蒋对章老人被国民党的“队长”提起来然后吓得腿软的细节,和老人耳聋加迷糊的台词是全剧最大的笑点,最后老人言词不清的说出“刮民党”用谐音的方式表达“国民党”的处理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在很多现代川剧中,因为借用了大量的道具,所以容易忽视对舞台时空的建构,但在《江姐》戏中演员对虚拟时空的处理的很好,比如开关门是拉门闩的细节。以及用三人紧凑的内心独白表达十万紧急的情况,不得不说导演对舞台的调度能力非常强,令人佩服。包括编剧对台词的考究也是十分到位,句句戳心,“革命人哪怕你严刑拷打毒火烧”“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让整部戏节奏紧凑,让人看完热血沸腾。同时该戏的符号运用堪称一绝,在渣滓洞,江姐蓝色囚服外面穿着红色的外套虽然一眼看过去让人出戏不符合审判的场景,但作为符号,身着的红衣代表了江姐受刑后的血迹斑斑和满腔热血的红色革命精神!

该戏值得分析的地方还有很多,完全不能靠只言片语说完,但《江姐》无疑是现代川剧学习的楷模!——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 罗义秀

 

 

《江姐》歌剧改川剧的精美大作

为了沈铁梅老师而来,《江姐》确实是一部大作,不论是舞美、音乐、帮腔、唱词还是沈铁梅老师时而悠扬时而低徊又时而高亢的唱腔,让观众在红色革命斗志和英勇的行动中相信信仰的力量。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为两段:一为第四场中江队长和蒋对章的误会,这一段中作用了大量的四川传统方言,市井味十足,充满了民间的感觉,让观众捧腹大笑。二为江姐在狱中听闻新中国成立而后即将被反动派谋害的义愤填膺和英勇威武的精神,沈铁梅老师用自己那高亢的嗓音把一个革命人士的血洒祖国的牺牲之志表现到极致,不愧为川剧当红一角儿。

但是从本人愚见看来,该剧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为江姐被捕前后的剧情衔接太突兀,在两声枪响之后,没有任何衔接便直接到了江姐入狱的场景,在笔者看来有点操之过急或者应该给观众以明示或暗示的手法告知,节奏太过跳跃,情感的充沛却不能掩盖节奏把握的不牢固。

二为江姐与反动派的矛盾冲突的弱化,不论是被捕前还是被捕后,角色的抒情性远远大于角色之间的矛盾性,导致在笔者看来,剧情的推动反而是顺理成章,却不是因为两种势力的不协调导致的,因为矛盾冲突的弱化会让后续的情绪变化的力量下降。

总之,笔者愚见,川剧《江姐》为一部精美大作,从歌剧改为传统戏曲本不是一件易事,但是在舞美、音乐、唱词和主演唱腔纷纷在线的同时,如何再作用通过矛盾冲突和剧情的无缝切换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共产党人和反动派两股势力的交错以及革命牺牲者的义勇精神,则会让这部剧更加精彩。——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 雍朝鑫

 

 

 

音乐是推广川剧的捷径

《江姐》一剧开篇就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老重庆味道,朝天门、码头工人、米糖开水以及中央日报叫卖声。三度摘梅的梅花奖获得者铁梅一登场,坚毅的眼神,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唱腔,一颦一动,更是让人瞬间入戏。

接下来紧凑的剧情,江姐得知丈夫牺牲,强忍悲痛,继续奔赴华蓥山与双枪老太婆一起与国民党殊死搏斗,最后为保全革命果实,掩护战友,她锒铛入狱,置个人生死不顾,严守党的秘密,在革命胜利前夕英勇就义,层层凸显江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畏的革命豪情。剧情干净利落,毫不拖沓,让人看来酣畅淋漓。

其中更有几个可圈可点的细节体现导演的深厚功力。一来在主旋律中嫁接喜剧元素增强了观赏性与戏剧张力,人物“蒋对章”和国民党扮演者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以“刮民党”一词更是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反讽。二来群演入情入微的表演让人为之动容,江姐到华蓥山黯然抹泪的倒茶女,牢狱中为即将就义的江姐抱头痛哭的群演,一幕幕皆是情理中不着痕迹的表演。三来舞台精雕细琢的调度,叛徒甫志高带敌抓捕江姐时,江姐、甫志高、蓝胡子人物内心外化,一“冲”一“抓”一“走”,省去对白,同台高唱,精彩绝伦。在牢狱中为凸显江姐宁死不屈、一心干革命、热血换青天的坚定决心,审问者及同党悄然退场,聚光灯独照江姐一人,让观众在铁梅高亢的唱腔里共情共鸣。

总之,这绝对是我观看川剧以来的最佳作品,音乐、灯光的巧妙运用对剧情的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乃锦上添花。铁梅老师曾说,音乐是推广川剧的捷径,这台好看又好听的现代川剧,现场阵阵的掌声,剧终迟迟不愿离开的观众,三次谢幕的演员,是川剧观演合一的最好佐证,也是川剧走出去的最优通行证。——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 张昀

 

真挚,细腻,感人。故事情节连贯性强,脉络清楚,层层展开。演员表演激情饱满,真挚,细腻,感人,内心活动表达得一丝不苟。声音宏亮,婉转,悦耳。舞台背景富有动感,感觉真实。群众演员较多,且各有亮点,每个片断气氛热烈,自成一章,水平较高,继续努力。——成都购书中心 观众         

 

 

 

川剧版《江姐》最令人震撼

看过歌剧,看过电影电视剧,也看过小说,还是川剧版《江姐》最令人震撼。这得归功于川剧丰富的表演功法及程式,最吸引人的是沈铁梅老师那富有个性含有磁性的唱腔及细致入微的表演。那神情举止气度非凡,江姐范十足!

在面对战友时,充满亲和力的态度,细腻婉转的唱腔,生动形象展现了江姐关心群众,擅长基层干部工作的一面;在与敌人与叛徒周旋时,那气定神闲处变不惊的仪态,巧妙绝伦的对答表现出了江姐作为一个游击队长应有的干练机敏素质;在面对敌人严刑审讯时,坚定的神情,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的高腔充分体现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的精神气概;在面对叛徒劝降时,义愤填膺的斥责,从轻蔑地怒骂到响亮耳光,反衬了江姐忠诚爱党革命到底的伟大光辉形象。最催人泪奔的是第三场,当江姐强忍着爱人牺牲的悲痛回到华蓥山见到双枪老太婆时的情景:刚开始还相互隐瞒着,直到华为回来道破实情被母亲打巴掌,江姐感动地劝慰,两人感情升华到母女,拥抱痛哭,压抑多时的情感终于释放,许多观众同我一样感动得落泪泣声。就这样通过一幕幕场景,加上沈铁梅老师的倾情演绎,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江姐的形象丰满生动跃然舞台,在最后一幕,在灯光的映射下,在那首经典《红梅赞》的乐曲声中,达到了高潮和极致。

开篇的川江船工号子以及无数故事发生地的方言俚语、川东北灯调也有机揉合到剧情的发展过程之中,完整地呈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突出了川剧的地方特色和喜剧化叙述风格。稍微有点欠缺的是感觉双枪老太婆那种威风凛凛的果敢气势不足。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革命题材川剧,作为共产党人的党课再合适不过。——成都购书中心 王洁成

 

 

小学生心目中的川剧《江姐》

 

我觉得《江姐》这部戏表演得特别好,动作精准而且唱得也很好,尤其是江姐在最后的片段中那种不怕牺牲的信念把我感动了。《江姐》这部戏让我看到了永不放弃的精神,还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放弃,要努力才能成功。——西芯小学二年级 罗号

 

江姐这部剧给我回味无穷的感觉,首先舞台装饰得很好,和当时的情节非常吻合。其次,我看到演员们的艰辛,当我们在欣赏一个个惊艳的表演时,却不知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的汗水。通过《江姐》让我了解了革命的历史,尤其即将胜利,江姐却无法看到时,我的心情也沉重了起来。——西芯小学六年级 罗弋

 

 

细节深处见真情的《江姐》

川剧《江姐》去繁就简,没有漂亮养眼的舞美,没有太多的打戏去表现,更没有宏大的场面去烘托,却把主角演绎得有血有肉,使人感同身受如身临其境一般。戏中一开场特务的跟踪与卖报小孩的掩护,使观众立马进去斗争场景。一个穿西装扛皮箱人物的出现,让江姐立马看到其中的危险,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细致,同时,也让特务抓住了这个漏洞,反映出革命犹如在刀尖上行走。当江姐怀着期望的心情去看望自己的爱人皆战友,却看到自己的爱人彭政委被枭首示众。一声“老彭——”喊得人肝肠寸断,在白色恐怖下,心有悲伤却又不能表现,沈铁梅采用低腔去演绎主角的悲伤,而不用哭腔,因为哭腔意味着暴露。当面对亲人双枪老太婆时,一声“妈——”顿时声泪俱下,此时用哭腔,使得压抑在胸中的悲伤得以释放。细节处见真情,《江姐》不愧为一出好戏。——中铁二局 罗成武

 

 

 

第一次看川剧演出,非常的震撼,也非常的感动。希望能够让更多的80后、90后、00后进入剧场感受川剧的魅力。我们的本土文化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要因为距离——黄兴梅

2音乐设计非常好,有传统唱腔的味道,更有新的创意,丰满、优美!如果男主角也能有一段出彩的唱腔就更好了!另外,故事内容似乎比较一般,冲突似乎不太激烈!——游才栋

非常好!唱腔优美、舞台调度流畅、剧情衔接紧凑导,人物角色塑造栩栩如生。每个演员都表现的非常认真。川剧技巧与现代剧技巧之间结合的好!——蒋琼慧

慕名而来,很感谢川剧群友们的分享。很感动,很震撼,舞台效果和主演唱腔都非常棒!感谢川剧前辈们带来的艺术震撼。感谢重庆剧院能排出这么好的作品。——薛小姗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艺术创作促进中心(四川省艺术基金中心)官网
© 2002-2025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