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曾浩月:追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戏剧“新人”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12-13    点击:28

“一曲唱尽沧桑事,双手舞出生死情,莫道曲罢终散去,人影相随何处行……”在国家三级编剧曾浩月创作的小剧场川剧《皮影人家》中,身处四川的“王皮影”家班传承皮影艺术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一代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戏外,曾浩月手中的笔也化作水袖,一遍遍唱响着名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戏。

  “90后”的曾浩月是四川省川剧院青年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她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先后创作了《火塘》《红漫巴山》《皮影人家》以及《龙兴鼓声》(2023年版)等10余部作品。

  学术的积淀为曾浩月增添了驾驭不同题材剧本的底气,同时也给她布下了一个待冲破的迷局:“理论研究需要理性思维,戏剧创作需要感性思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努力平衡,但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我慢慢发现以前理论文章的撰写对我现在的剧本创作有很大帮助。”她发现,理性与感性在剧本写作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一场戏一场戏的“操练”,她所习得的“外功”与“内功”逐渐相融、合为一体。

曾浩月接受采访。 高嘉琪 摄

  曾浩月回忆,自2017年始,她积极参与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举办的编剧培训班,获得相关资金扶持和专家、前辈们的指导。在她看来,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对青年人才的扶持与培养,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帮助。

  曾浩月是“新人”,但并不“稚嫩”。“新手”期间,她创作出《皮影人家》《火塘》《红漫巴山》等高质量作品,先后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国家艺术基金、四川省第十八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一等奖、四川省文联“百佳推优”等奖项,作品参加中国首届黄河流域戏曲展演活动、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等。

  其中,川剧小戏《火塘》是曾浩月经过实地采风、潜心创作后搬上舞台的第一个作品,讲述了干部积极融入当地民众,大家齐心建设村落,走上共富之路的故事。2020年,《火塘》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此后还获得了不少国家级、省级荣誉。对曾浩月而言,这是殊荣,更是鼓励:“这个作品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创作自信,也让我感受到了我们青年人应该书写当下的时代,书写当下的人民。”

曾浩月在创作剧本。 受访者供图

  谈及创作偏好,曾浩月毫不犹豫地答出“传统文化传承等相关题材”。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点点星火”,能够点燃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喜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正如同外界对《皮影人家》的评价“以传统对话传统,以非遗演绎非遗”一般,曾浩月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着“戏剧化”“川剧化”的追求,她认为:“川剧的特征正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有形式,如果在创作的时候抛弃这一特征,就容易变成同质化的作品。”

  要写传统文化题材,“如何让年轻人喜爱?”是创作者避不开的难题。曾浩月的解题方式之一是“改编经典名著”。曾浩月认为,戏无情不动人,如果她的作品能叩开年轻观众的心门,川剧的魅力自然会流入他们的心底。

  “新人”曾浩月对自己未来的创作生涯有着“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的心态。“在创作不同题材时遇到的困难,克服后,都会变成对我的提升。”曾浩月表示,创作和传承任重道远,只愿未来自己潜心打磨的作品能如一轮明月高悬,总能清辉不减。


“一曲唱尽沧桑事,双手舞出生死情,莫道曲罢终散去,人影相随何处行……”在国家三级编剧曾浩月创作的小剧场川剧《皮影人家》中,身处四川的“王皮影”家班传承皮影艺术的感人故事体现了一代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坚守。戏外,曾浩月手中的笔也化作水袖,一遍遍唱响着名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戏。

  “90后”的曾浩月是四川省川剧院青年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她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先后创作了《火塘》《红漫巴山》《皮影人家》以及《龙兴鼓声》(2023年版)等10余部作品。

  学术的积淀为曾浩月增添了驾驭不同题材剧本的底气,同时也给她布下了一个待冲破的迷局:“理论研究需要理性思维,戏剧创作需要感性思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努力平衡,但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我慢慢发现以前理论文章的撰写对我现在的剧本创作有很大帮助。”她发现,理性与感性在剧本写作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一场戏一场戏的“操练”,她所习得的“外功”与“内功”逐渐相融、合为一体。

曾浩月接受采访。 高嘉琪 摄

  曾浩月回忆,自2017年始,她积极参与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举办的编剧培训班,获得相关资金扶持和专家、前辈们的指导。在她看来,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对青年人才的扶持与培养,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帮助。

  曾浩月是“新人”,但并不“稚嫩”。“新手”期间,她创作出《皮影人家》《火塘》《红漫巴山》等高质量作品,先后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中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国家艺术基金、四川省第十八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一等奖、四川省文联“百佳推优”等奖项,作品参加中国首届黄河流域戏曲展演活动、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等。

  其中,川剧小戏《火塘》是曾浩月经过实地采风、潜心创作后搬上舞台的第一个作品,讲述了干部积极融入当地民众,大家齐心建设村落,走上共富之路的故事。2020年,《火塘》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此后还获得了不少国家级、省级荣誉。对曾浩月而言,这是殊荣,更是鼓励:“这个作品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创作自信,也让我感受到了我们青年人应该书写当下的时代,书写当下的人民。”

曾浩月在创作剧本。 受访者供图

  谈及创作偏好,曾浩月毫不犹豫地答出“传统文化传承等相关题材”。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点点星火”,能够点燃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喜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力。正如同外界对《皮影人家》的评价“以传统对话传统,以非遗演绎非遗”一般,曾浩月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着“戏剧化”“川剧化”的追求,她认为:“川剧的特征正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独有形式,如果在创作的时候抛弃这一特征,就容易变成同质化的作品。”

  要写传统文化题材,“如何让年轻人喜爱?”是创作者避不开的难题。曾浩月的解题方式之一是“改编经典名著”。曾浩月认为,戏无情不动人,如果她的作品能叩开年轻观众的心门,川剧的魅力自然会流入他们的心底。

  “新人”曾浩月对自己未来的创作生涯有着“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的心态。“在创作不同题材时遇到的困难,克服后,都会变成对我的提升。”曾浩月表示,创作和传承任重道远,只愿未来自己潜心打磨的作品能如一轮明月高悬,总能清辉不减。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