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李韵葳:探索“武舞融合” 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11-25    点击:34

“武术和舞蹈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再通过舞台艺术进行呈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上同样是别具一格、极具中华独特标识的舞蹈语汇。”近日,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李韵葳,在谈及自己对“武舞融合”的探索时如是说。

  出生艺术之家的李韵葳从小就展现出对舞蹈的浓厚兴趣。从业多年来,她创作大量舞蹈艺术作品,编导作品获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相关奖项共计四十余项。在她看来,舞蹈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024年,以李韵葳为团队负责人申报的“‘武舞融合’舞蹈编创人才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立项资助。

李韵葳接受采访。 受访者供图

  “如何将武术元素完整、充分地融入到舞蹈呈现之中,是当代舞剧、舞蹈创作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李韵葳说,希望通过上述项目,培养一批对“武”与“舞”有深刻精神理解、充分美学领悟、熟练技艺掌握以及专业化舞蹈编创能力的高端实用型人才。“未来还计划遴选项目优质成果到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巡演,助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在李韵葳看来,舞蹈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使命。“在现代文化进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她致力于在艺术工作方面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贡献力量。

  曾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工作和学习了10多年的李韵葳对羌族文化情感深厚。她参与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的项目,包括“羌年”和“羌族萨朗”。在此过程中,李韵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才是文化活态传承最理想的方式之一。

李韵葳接受采访。 受访者供图

  从业至今,李韵葳在不断自我突破的同时,也持续生发出对于舞蹈艺术的新理解。如今,她将个人心得与创作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越发重视新一代艺术人才的培养。

  李韵葳谈道,艺术的核心在于创造与想象。教育体系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受传统框架束缚,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创作工具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戏剧等艺术形式,都需要扎实的基础训练,包括技术技巧的掌握、艺术理论的学习以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基础训练是艺术创作的基石,为后续的创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她说。

  同时,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历史、科学等紧密相连。李韵葳认为,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能够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灵感。艺术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展览、演出、比赛等,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并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当然,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思想的表达。”李韵葳说,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时,还应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不断挑战自我,从而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李韵葳还指出,艺术创作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波动和心理的挑战。因此,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面对艺术道路上的挑战和困难。

  近日,由李韵葳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儿童音乐剧《大山里的萤火》”喜获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孵化)项目立项。该音乐剧讲述当代大学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助力脱贫攻坚的正能量故事,旨在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报效祖国之路。

  在李韵葳看来,好的艺术作品需要兼顾文化价值与受众喜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因此,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创作,还需要不断地接受观众的检验和反馈,才能逐渐完善。“任何作品都不能孤芳自赏,受大众认可及喜爱的作品才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作品。”


“武术和舞蹈的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再通过舞台艺术进行呈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上同样是别具一格、极具中华独特标识的舞蹈语汇。”近日,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教授李韵葳,在谈及自己对“武舞融合”的探索时如是说。

  出生艺术之家的李韵葳从小就展现出对舞蹈的浓厚兴趣。从业多年来,她创作大量舞蹈艺术作品,编导作品获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相关奖项共计四十余项。在她看来,舞蹈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024年,以李韵葳为团队负责人申报的“‘武舞融合’舞蹈编创人才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艺术人才培训项目立项资助。

李韵葳接受采访。 受访者供图

  “如何将武术元素完整、充分地融入到舞蹈呈现之中,是当代舞剧、舞蹈创作中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李韵葳说,希望通过上述项目,培养一批对“武”与“舞”有深刻精神理解、充分美学领悟、熟练技艺掌握以及专业化舞蹈编创能力的高端实用型人才。“未来还计划遴选项目优质成果到一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巡演,助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在李韵葳看来,舞蹈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使命。“在现代文化进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她致力于在艺术工作方面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贡献力量。

  曾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工作和学习了10多年的李韵葳对羌族文化情感深厚。她参与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的项目,包括“羌年”和“羌族萨朗”。在此过程中,李韵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才是文化活态传承最理想的方式之一。

李韵葳接受采访。 受访者供图

  从业至今,李韵葳在不断自我突破的同时,也持续生发出对于舞蹈艺术的新理解。如今,她将个人心得与创作理念融入到教学实践之中,越发重视新一代艺术人才的培养。

  李韵葳谈道,艺术的核心在于创造与想象。教育体系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受传统框架束缚,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通过提供多元化的创作工具和平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戏剧等艺术形式,都需要扎实的基础训练,包括技术技巧的掌握、艺术理论的学习以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基础训练是艺术创作的基石,为后续的创造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撑。”她说。

  同时,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历史、科学等紧密相连。李韵葳认为,跨学科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能够融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灵感。艺术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实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如展览、演出、比赛等,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技能,并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

  “当然,艺术创作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思想的表达。”李韵葳说,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时,还应注重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质疑,不断挑战自我,从而创作出更具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李韵葳还指出,艺术创作往往伴随着情感的波动和心理的挑战。因此,在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中,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面对艺术道路上的挑战和困难。

  近日,由李韵葳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儿童音乐剧《大山里的萤火》”喜获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孵化)项目立项。该音乐剧讲述当代大学生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助力脱贫攻坚的正能量故事,旨在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报效祖国之路。

  在李韵葳看来,好的艺术作品需要兼顾文化价值与受众喜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因此,一个好的作品不仅要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创作,还需要不断地接受观众的检验和反馈,才能逐渐完善。“任何作品都不能孤芳自赏,受大众认可及喜爱的作品才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作品。”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