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焦阳:以研究为导向开展戏剧创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11-25    点击:179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我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就影响很大。就拿四川省大学生戏剧节来说,那是四川省戏剧教育界的一大盛事。”进入四川戏剧界20余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焦阳获奖无数,她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说,一次次获奖,更加坚定了自己“以研究为导向开展戏剧创作”的方向。

焦阳接受采访。高嘉琪 摄

  焦阳自幼喜欢表演,因父母从事音乐与文学教学,她从小就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但在高考选择时,家人只希望她“作为爱好即可”。倔强的焦阳却瞒着父母自己参加了专业面试,最终进入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学习,并在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

  “正是留校任教的经历,让我有了多种角色。”焦阳戏剧生涯起步于表演,但在教学中,她需要启发、指导学生去理解并感受角色——这正如导演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每学期的教学中她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构思小品、改编经典文本——这如同编剧的角色,创作了包括说故事剧场《仲夏夜之梦》这样极具创意的作品。在积累了丰富的改编经验后,她开始自己创作。就这样,焦阳逐渐被磨砺成了演员、编剧、导演、教师、戏剧研究者“五位一体”的角色。

焦阳在工作中。受访者 供图

  多年的戏剧生涯中,焦阳曾获得“田汉戏剧奖”、四川省第十五届小戏小品大赛“最佳导演奖”,并两度获得“巴蜀文艺奖”。2023年,由她编导的话剧《同饮一江水》更获得了央视网、中国艺术报、学习强国等专题报道,焦阳表示,该剧创作缘起于她2019年选派挂职的工作经历。

  “这部作品很能体现我的创作方法和特质。”焦阳回忆,自己当时在宜宾挂职,进行了一整年的田野调查,但当她准备动笔时,发现“仅有感性的认知和冰冷的数据远远不够”,因此她又翻阅了大量关于李庄、关于抗战的史实资料;在执笔过程中,她更是考虑到了如何以导演的视角将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作为老师,她又同时在思考如何启发学生把握到与自己相距甚远的角色特质——“演员、编剧、导演、教师、戏剧研究者”五位一体的角色贯穿了她的整个创作。

焦阳与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 供图

  多年的创作中,对于导演和编剧这两个身份,焦阳有自己的见解。那句广为人知的“当我们开始排演时,编剧的工作就结束了”,她并不赞同。在她看来,编剧和导演就像双胞胎,两者心灵相通、情感相通,始终交融和贯穿。“编剧在创作时要有导演的构思,导演拿到剧本后要对编剧的构思和意图有细致深入的体会。”

  戏剧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在日常的戏剧教学中,焦阳格外重视对四川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在她看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文化传承,教学更是具身性的文脉延续。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课堂内,会通过视频鉴赏、工作坊创作、小组研讨以及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四川戏剧的传统、现状及特点;课堂外,在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能走进剧场,参与到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支持的剧目创作与评论中。

生活中的焦阳。受访者 供图

  谈及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对四川戏剧发展的影响,焦阳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她回忆,自己在学生时期,每年的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主办的大学生戏剧节,各所高校都铆足了劲,“像过节一样盼着有这样一个比赛”。焦阳说戏剧起源于仪式,大学生戏剧节就像一种仪式,对四川戏剧教育界影响深远,“正是在比赛中,各个学校能够相互交流学习,把课堂中的学习排练带到比赛当中,又把观摩交流中获得的启发和经验带回到课堂。近几年的比赛当中,还设立了环境戏剧单元,国际性的视野开阔了四川戏剧教育界共建、共享、共创的未来。”

  2024年是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成立60周年,焦阳期待,在下一个60年,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一定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戏剧孵化、创作、传播、评价的发动机和引擎,成为文化创意的核心。“我们期待在剧目工作室的指导下,能够加强和省内国内各个艺术高校、专业院团的交流和深度合作,和一些艺术机构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我还是一名大学生的时候就影响很大。就拿四川省大学生戏剧节来说,那是四川省戏剧教育界的一大盛事。”进入四川戏剧界20余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焦阳获奖无数,她在近日接受采访时说,一次次获奖,更加坚定了自己“以研究为导向开展戏剧创作”的方向。

焦阳接受采访。高嘉琪 摄

  焦阳自幼喜欢表演,因父母从事音乐与文学教学,她从小就是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但在高考选择时,家人只希望她“作为爱好即可”。倔强的焦阳却瞒着父母自己参加了专业面试,最终进入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学习,并在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

  “正是留校任教的经历,让我有了多种角色。”焦阳戏剧生涯起步于表演,但在教学中,她需要启发、指导学生去理解并感受角色——这正如导演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每学期的教学中她还会要求学生自己构思小品、改编经典文本——这如同编剧的角色,创作了包括说故事剧场《仲夏夜之梦》这样极具创意的作品。在积累了丰富的改编经验后,她开始自己创作。就这样,焦阳逐渐被磨砺成了演员、编剧、导演、教师、戏剧研究者“五位一体”的角色。

焦阳在工作中。受访者 供图

  多年的戏剧生涯中,焦阳曾获得“田汉戏剧奖”、四川省第十五届小戏小品大赛“最佳导演奖”,并两度获得“巴蜀文艺奖”。2023年,由她编导的话剧《同饮一江水》更获得了央视网、中国艺术报、学习强国等专题报道,焦阳表示,该剧创作缘起于她2019年选派挂职的工作经历。

  “这部作品很能体现我的创作方法和特质。”焦阳回忆,自己当时在宜宾挂职,进行了一整年的田野调查,但当她准备动笔时,发现“仅有感性的认知和冰冷的数据远远不够”,因此她又翻阅了大量关于李庄、关于抗战的史实资料;在执笔过程中,她更是考虑到了如何以导演的视角将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作为老师,她又同时在思考如何启发学生把握到与自己相距甚远的角色特质——“演员、编剧、导演、教师、戏剧研究者”五位一体的角色贯穿了她的整个创作。

焦阳与学生们在一起。受访者 供图

  多年的创作中,对于导演和编剧这两个身份,焦阳有自己的见解。那句广为人知的“当我们开始排演时,编剧的工作就结束了”,她并不赞同。在她看来,编剧和导演就像双胞胎,两者心灵相通、情感相通,始终交融和贯穿。“编剧在创作时要有导演的构思,导演拿到剧本后要对编剧的构思和意图有细致深入的体会。”

  戏剧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在日常的戏剧教学中,焦阳格外重视对四川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在她看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文化传承,教学更是具身性的文脉延续。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课堂内,会通过视频鉴赏、工作坊创作、小组研讨以及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四川戏剧的传统、现状及特点;课堂外,在四川省剧目工作室的指导和帮助下,同学们有大量的机会能走进剧场,参与到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支持的剧目创作与评论中。

生活中的焦阳。受访者 供图

  谈及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对四川戏剧发展的影响,焦阳更是打开了话匣子。她回忆,自己在学生时期,每年的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主办的大学生戏剧节,各所高校都铆足了劲,“像过节一样盼着有这样一个比赛”。焦阳说戏剧起源于仪式,大学生戏剧节就像一种仪式,对四川戏剧教育界影响深远,“正是在比赛中,各个学校能够相互交流学习,把课堂中的学习排练带到比赛当中,又把观摩交流中获得的启发和经验带回到课堂。近几年的比赛当中,还设立了环境戏剧单元,国际性的视野开阔了四川戏剧教育界共建、共享、共创的未来。”

  2024年是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成立60周年,焦阳期待,在下一个60年,四川省剧目工作室一定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戏剧孵化、创作、传播、评价的发动机和引擎,成为文化创意的核心。“我们期待在剧目工作室的指导下,能够加强和省内国内各个艺术高校、专业院团的交流和深度合作,和一些艺术机构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