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余天钜:创作离不开传统戏剧的滋养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12-13    点击:36

“我特别感谢剧目工作室对我这个年轻编剧的支持,因为有剧目工作室,才有了余天钜今天这份小小的成就。希望剧目工作室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多出优秀的作品和人才,为四川戏剧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024年是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成立60周年,近日在成都接受采访时,青年编剧余天钜非常动情。

图为余天钜。高嘉琪 摄

  37岁的余天钜,是内江市戏剧创作研究室专职编剧,近年来在四川戏剧界崭露头角,代表作有川剧大幕戏《丑角》,川剧《凤鸣山传奇》(合作)、川剧《大千世界》(合作)、《香满堂》(合作)、《马多福的金饭碗》,小戏《我的团长我的团》《如我让我遇见你》《斗牛》《帮腔》《扶贫这事儿》《山乡美食店》等,多次获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项目资助。

  余天钜大学专业是中文。从一名中文系学生到如今的二级编剧,他直言自己的职业生涯离不开良师益友的帮助。读书期间,正是通过一位研究古典戏曲的老师,他开始接触古典戏曲名作。大三时,余天钜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之际,这位老师引导他去考戏曲研究生。在备考过程中,他阅读大量中国戏曲剧作,“算是入了门”,最终考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研究生。

  在四川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时,外聘导师、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杜建华的引导,更让余天钜对四川戏剧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回忆,“杜建华老师天天带我们去看戏,我因此更容易进入这个前端。因为那段时间看戏,整理古典戏曲,我对整个四川的戏剧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参加了很多学术研讨会,也看过很多剧目。”

余天钜在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颁奖典礼现场。受访者供图

  谈及读研时的那段经历,余天钜言语中满是感激。他表示,自己不仅接触了舞台,更是在研究生阶段看了近60出戏——这是一个很大的体量。以至于在后来的创作中,这段时光积淀的力量逐渐显现出来,“每当我创作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有舞台的文本。”读研期间,余天钜还在导师的引导下整理丑角剧目、采茶戏、花鼓戏等,给未来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8月,余天钜编剧的大型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正式上映,广受好评。在这部戏中,余天钜以粮食为切入口,讲述马多福、马伟华、王兰香、马锦言为了继承马大山的财产和那只“金饭碗”,决心回到老家去种一季稻谷。在经历了惊蛰犁田、谷雨插秧、夏至补水施肥、大暑防洪护苗、秋分收获,并闹出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和克服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将一碗白米饭端上了桌。

  “我把湖南花鼓戏和川剧的东西融合在这部戏里,首演效果超过预期。”余天钜说,正是广泛的涉猎和大量的古典戏曲浸润,让他如今“一下笔就是古典风格”。此外,或许是四川人天然的乐观精神,让他的笔下充满了喜剧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喜剧特色,成了我的一个标签。”他在剧作中大量使用巴蜀歇后语、俚语,擅长塑造有生活、接地气的小人物。

余天钜接受采访。高嘉琪 摄

  在四川戏剧界,提及“编剧余天钜”,就不得不提他的代表作《丑角》。凭借这部作品,他出道不久就获得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迅速在业界站稳了脚跟。这部戏通过一群“丑角”形象以及相关剧团人物的塑造,以“川剧”讲述“川剧”故事,既表现了传统舞台艺术的当代境遇和现实挑战,也呈现了川剧艺术的文化传统和独特魅力。

  “其实,《丑角》的诞生也是因为在学校研究了大量相关剧目。”不过余天钜坦言,仅有研究还不够,要将这部戏写好,还需要与剧团的长期接触,才能写出“新人物”“新故事”。虽然屡获大奖,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但他表示,《丑角》并未达到他的预期,仍有遗憾。

  包括《丑角》在内,余天钜近年来编剧的多部作品,都获得了四川艺术基金的扶持,他也对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充满了感激。在他看来,四川艺术基金对于青年作者以及地方院团来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院团要发展,一靠培养年轻人,二靠剧目,四川艺术基金都能起到直接作用。”


“我特别感谢剧目工作室对我这个年轻编剧的支持,因为有剧目工作室,才有了余天钜今天这份小小的成就。希望剧目工作室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多出优秀的作品和人才,为四川戏剧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2024年是四川省剧目工作室成立60周年,近日在成都接受采访时,青年编剧余天钜非常动情。

图为余天钜。高嘉琪 摄

  37岁的余天钜,是内江市戏剧创作研究室专职编剧,近年来在四川戏剧界崭露头角,代表作有川剧大幕戏《丑角》,川剧《凤鸣山传奇》(合作)、川剧《大千世界》(合作)、《香满堂》(合作)、《马多福的金饭碗》,小戏《我的团长我的团》《如我让我遇见你》《斗牛》《帮腔》《扶贫这事儿》《山乡美食店》等,多次获国家艺术基金、四川艺术基金项目资助。

  余天钜大学专业是中文。从一名中文系学生到如今的二级编剧,他直言自己的职业生涯离不开良师益友的帮助。读书期间,正是通过一位研究古典戏曲的老师,他开始接触古典戏曲名作。大三时,余天钜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之际,这位老师引导他去考戏曲研究生。在备考过程中,他阅读大量中国戏曲剧作,“算是入了门”,最终考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研究生。

  在四川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时,外聘导师、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杜建华的引导,更让余天钜对四川戏剧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回忆,“杜建华老师天天带我们去看戏,我因此更容易进入这个前端。因为那段时间看戏,整理古典戏曲,我对整个四川的戏剧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参加了很多学术研讨会,也看过很多剧目。”

余天钜在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颁奖典礼现场。受访者供图

  谈及读研时的那段经历,余天钜言语中满是感激。他表示,自己不仅接触了舞台,更是在研究生阶段看了近60出戏——这是一个很大的体量。以至于在后来的创作中,这段时光积淀的力量逐渐显现出来,“每当我创作的时候,我脑子里就有舞台的文本。”读研期间,余天钜还在导师的引导下整理丑角剧目、采茶戏、花鼓戏等,给未来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8月,余天钜编剧的大型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正式上映,广受好评。在这部戏中,余天钜以粮食为切入口,讲述马多福、马伟华、王兰香、马锦言为了继承马大山的财产和那只“金饭碗”,决心回到老家去种一季稻谷。在经历了惊蛰犁田、谷雨插秧、夏至补水施肥、大暑防洪护苗、秋分收获,并闹出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笑话和克服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将一碗白米饭端上了桌。

  “我把湖南花鼓戏和川剧的东西融合在这部戏里,首演效果超过预期。”余天钜说,正是广泛的涉猎和大量的古典戏曲浸润,让他如今“一下笔就是古典风格”。此外,或许是四川人天然的乐观精神,让他的笔下充满了喜剧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喜剧特色,成了我的一个标签。”他在剧作中大量使用巴蜀歇后语、俚语,擅长塑造有生活、接地气的小人物。

余天钜接受采访。高嘉琪 摄

  在四川戏剧界,提及“编剧余天钜”,就不得不提他的代表作《丑角》。凭借这部作品,他出道不久就获得第二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迅速在业界站稳了脚跟。这部戏通过一群“丑角”形象以及相关剧团人物的塑造,以“川剧”讲述“川剧”故事,既表现了传统舞台艺术的当代境遇和现实挑战,也呈现了川剧艺术的文化传统和独特魅力。

  “其实,《丑角》的诞生也是因为在学校研究了大量相关剧目。”不过余天钜坦言,仅有研究还不够,要将这部戏写好,还需要与剧团的长期接触,才能写出“新人物”“新故事”。虽然屡获大奖,并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但他表示,《丑角》并未达到他的预期,仍有遗憾。

  包括《丑角》在内,余天钜近年来编剧的多部作品,都获得了四川艺术基金的扶持,他也对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充满了感激。在他看来,四川艺术基金对于青年作者以及地方院团来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地方院团要发展,一靠培养年轻人,二靠剧目,四川艺术基金都能起到直接作用。”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