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全员换装救国、与演员零距离互动、在剧场自由穿梭解锁神秘任务……位于成都“星火”剧场中,沉浸式戏剧《微光》以抗战时期的成都作为背景、参与体验的观众为主角,讲述革命青年追求理想的故事。
潘乃奇。受访者供图
成都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光”系列沉浸式戏剧总编剧、总导演潘乃奇是一名从北方来到四川的“蓉漂”。从事编剧工作以来,她曾获田汉戏剧奖一等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等奖项,也是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
“川剧于我而言最大的魅力,是它与生俱来的烟火气。”在中国戏曲学院就读期间领略了著名川剧艺术家魏明伦、徐棻的作品魅力后,她便对川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于毕业后选择来到四川发展。
由于环境陌生,潘乃奇的“蓉漂”之旅充满挑战。进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从事编剧工作后,川剧的语言障碍与独特的剧本结构给她来了个“下马威”。但潘乃奇始终坚持创作并不断请教前辈,慢慢地,她积累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作品风格愈发老道。回首这段成长经历,她感慨道:“四川的包容让我感受到超出预期的温暖和力量。”
潘乃奇接受媒体采访。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青年剧作者,“时髦”的创新风格在潘乃奇的作品中愈发凸显。2012年,她的第一部实验戏剧《断章》先锋地呈现古今时代碰撞、让川剧与话剧同台演绎,该作品在成都首演后受到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多位前辈鼓励。在舞剧《努力餐》中,潘乃奇大胆融入川剧变脸、锣鼓等传统元素,让新颖的设计与发人深省的题材实现完美融合。在全剧组的共同努力下,舞剧《努力餐》夺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潘乃奇在戏剧“可能性”上的尝试远不止于此,她不断创新戏剧形式,拓宽观众对戏剧外延的认知。“戏剧并非空洞的艺术,也不只是狭义上的舞台剧,生活无处不戏剧。”在潘乃奇看来,将传统剧目结合时代特色进行融合创新,是当代戏剧创作者应肩负的责任。
潘乃奇与演员沟通。受访者供图
2020年,潘乃奇初次接触到“剧本杀”,这一强互动性的新娱乐激发了她创新戏剧形式的灵感。随着在长沙、上海等地进行开展密室调研,成为“沉浸演艺架构师”并进行“沉浸式戏剧”创作的想法在她心中逐渐成型。
在潘乃奇的构想中,不同于常见的“镜框式舞台”,“沉浸演艺架构”旨在探索更多戏剧演出载体。“一个古镇、一座老宅都可以成为舞台,既能创新叙述历史故事,也能打破演员与观众的‘墙’,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她补充道,“沉浸式戏剧”注重与全息技术的融合,全景式地为观众呈现故事场景,为戏剧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我希望观众能看到戏剧更丰富的一面。”在潘乃奇的努力下,《名楼盛宴》《微光》《曙光》《星光·1953》四部“沉浸式戏剧”落地成都、河南、绵阳等城市,赢得了不少年轻观众喜爱。未来,她希望具备强互动及文旅演绎属性的“沉浸式戏剧”作品遍地开花,让更多观众感受戏剧魅力。
观众全员换装救国、与演员零距离互动、在剧场自由穿梭解锁神秘任务……位于成都“星火”剧场中,沉浸式戏剧《微光》以抗战时期的成都作为背景、参与体验的观众为主角,讲述革命青年追求理想的故事。
潘乃奇。受访者供图
成都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光”系列沉浸式戏剧总编剧、总导演潘乃奇是一名从北方来到四川的“蓉漂”。从事编剧工作以来,她曾获田汉戏剧奖一等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等奖项,也是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
“川剧于我而言最大的魅力,是它与生俱来的烟火气。”在中国戏曲学院就读期间领略了著名川剧艺术家魏明伦、徐棻的作品魅力后,她便对川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于毕业后选择来到四川发展。
由于环境陌生,潘乃奇的“蓉漂”之旅充满挑战。进入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从事编剧工作后,川剧的语言障碍与独特的剧本结构给她来了个“下马威”。但潘乃奇始终坚持创作并不断请教前辈,慢慢地,她积累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作品风格愈发老道。回首这段成长经历,她感慨道:“四川的包容让我感受到超出预期的温暖和力量。”
潘乃奇接受媒体采访。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名青年剧作者,“时髦”的创新风格在潘乃奇的作品中愈发凸显。2012年,她的第一部实验戏剧《断章》先锋地呈现古今时代碰撞、让川剧与话剧同台演绎,该作品在成都首演后受到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多位前辈鼓励。在舞剧《努力餐》中,潘乃奇大胆融入川剧变脸、锣鼓等传统元素,让新颖的设计与发人深省的题材实现完美融合。在全剧组的共同努力下,舞剧《努力餐》夺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
潘乃奇在戏剧“可能性”上的尝试远不止于此,她不断创新戏剧形式,拓宽观众对戏剧外延的认知。“戏剧并非空洞的艺术,也不只是狭义上的舞台剧,生活无处不戏剧。”在潘乃奇看来,将传统剧目结合时代特色进行融合创新,是当代戏剧创作者应肩负的责任。
潘乃奇与演员沟通。受访者供图
2020年,潘乃奇初次接触到“剧本杀”,这一强互动性的新娱乐激发了她创新戏剧形式的灵感。随着在长沙、上海等地进行开展密室调研,成为“沉浸演艺架构师”并进行“沉浸式戏剧”创作的想法在她心中逐渐成型。
在潘乃奇的构想中,不同于常见的“镜框式舞台”,“沉浸演艺架构”旨在探索更多戏剧演出载体。“一个古镇、一座老宅都可以成为舞台,既能创新叙述历史故事,也能打破演员与观众的‘墙’,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她补充道,“沉浸式戏剧”注重与全息技术的融合,全景式地为观众呈现故事场景,为戏剧发展注入科技力量。
“我希望观众能看到戏剧更丰富的一面。”在潘乃奇的努力下,《名楼盛宴》《微光》《曙光》《星光·1953》四部“沉浸式戏剧”落地成都、河南、绵阳等城市,赢得了不少年轻观众喜爱。未来,她希望具备强互动及文旅演绎属性的“沉浸式戏剧”作品遍地开花,让更多观众感受戏剧魅力。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