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浅浅成都景,一词深深渝州情,巴蜀连心一家亲,双城共建心相印……”在知名音乐制作人、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原教师黄冬创作的《巴蜀情韵》一曲中,细腻婉转的川剧昆腔、韵味十足的四川扬琴巧妙融合。在他看来,“川味”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作品中融合,不仅能为乐曲赋予新的生命力,也能让更多人通过音乐了解四川传统文化。
今年39岁的黄冬笔名黄天信,是四川资阳人,央视《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经典传唱人,作品曾获国家艺术基金。从事音乐行业以来,他的音乐风格几经变化、十分多元,为蒋大为、张磊、尚雯婕、庄心妍、贺一航等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如今,黄天信坚守“中为体、西为用”的艺术创作理念,希望能以音乐为媒介,推动四川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和“走出去”,并加强海内外文化的交流互鉴。“音乐的力量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人们的心灵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他说。
2020年,黄天信带着自己作曲并演唱的蜀风摇滚歌曲《锦绣成都》,登上了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将蜀风雅韵与西方现代摇滚结合,用音乐展现了一幅“九天开出一成都”的壮美画卷。
图为黄天信。邱川浩 摄
谈及《锦绣成都》的创作过程,黄天信说,最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传统的四川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结合起来,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现代感的音乐,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传统的四川民族音乐在演唱时都是使用方言,并非所有人都能听懂,为了让更多的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旋律和歌词上下了很多功夫。”
黄天信说,四川民族音乐音域宽,旋法极具特色,比如滑音常用到大跳音程等,与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十分吻合,不同于杭州等江南音乐的婉约风格。在巴山蜀水的灵感启发下,他创作了一批描写四川的经典诗词歌曲和一系列民族民俗特色文化音乐歌曲,包含了多首藏族、羌族、彝族歌曲。
对于黄天信而言,自己不仅仅是一名音乐创作者,更承担着教育者的重任。他致力于用音乐为载体,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长期以来,他秉持“中西结合,守根创新”的创作理念进行音乐创作,也将个人的洞察和体会融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音乐的时候,总是强调要从民族音乐中寻找灵感。比如川剧、四川清音等传统艺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素材宝库。”黄天信如是说。
图为黄天信。受访者供图
黄天信始终鼓励他的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四川的本土文化,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挖掘这些文化的内在意义,并通过创作来表达文化和情感,“通过艺术表达,我们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创新发展,才是文化传承的动力。”
在黄天信的引导下,他的一些学生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相结合,并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黄天信于2021年成为四川艺术基金支持的青年作曲创作人才。他认为,四川艺术基金不仅为青年作曲家提供了经济支持,提升了他们创作的自由度,还提供了作品展示的平台。在他看来,通过音乐会、艺术节等平台增加作品曝光率的同时,作曲家也能经公开演出获得观众和同行的反馈,有助于他们的创作和职业发展。
提及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黄冬则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既能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增强文化自信,还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年轻人的接受度和参与感,真正让听众参与音乐传承与传播,而不是只由音乐人唱“独角戏”。
之所以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川本土文化放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黄天信是有着更广阔的愿景:希望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搭建起一座连接四川与世界各地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四川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毫无疑问,音乐一定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绝佳载体。”黄天信说,未来自己将继续致力于创作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作品,坚持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用音乐讲好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
“一曲浅浅成都景,一词深深渝州情,巴蜀连心一家亲,双城共建心相印……”在知名音乐制作人、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原教师黄冬创作的《巴蜀情韵》一曲中,细腻婉转的川剧昆腔、韵味十足的四川扬琴巧妙融合。在他看来,“川味”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作品中融合,不仅能为乐曲赋予新的生命力,也能让更多人通过音乐了解四川传统文化。
今年39岁的黄冬笔名黄天信,是四川资阳人,央视《经典咏流传》第三季经典传唱人,作品曾获国家艺术基金。从事音乐行业以来,他的音乐风格几经变化、十分多元,为蒋大为、张磊、尚雯婕、庄心妍、贺一航等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
如今,黄天信坚守“中为体、西为用”的艺术创作理念,希望能以音乐为媒介,推动四川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和“走出去”,并加强海内外文化的交流互鉴。“音乐的力量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人们的心灵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他说。
2020年,黄天信带着自己作曲并演唱的蜀风摇滚歌曲《锦绣成都》,登上了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将蜀风雅韵与西方现代摇滚结合,用音乐展现了一幅“九天开出一成都”的壮美画卷。
图为黄天信。邱川浩 摄
谈及《锦绣成都》的创作过程,黄天信说,最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传统的四川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结合起来,创作出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现代感的音乐,但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传统的四川民族音乐在演唱时都是使用方言,并非所有人都能听懂,为了让更多的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旋律和歌词上下了很多功夫。”
黄天信说,四川民族音乐音域宽,旋法极具特色,比如滑音常用到大跳音程等,与苏轼词的豪放风格十分吻合,不同于杭州等江南音乐的婉约风格。在巴山蜀水的灵感启发下,他创作了一批描写四川的经典诗词歌曲和一系列民族民俗特色文化音乐歌曲,包含了多首藏族、羌族、彝族歌曲。
对于黄天信而言,自己不仅仅是一名音乐创作者,更承担着教育者的重任。他致力于用音乐为载体,探索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路径。长期以来,他秉持“中西结合,守根创新”的创作理念进行音乐创作,也将个人的洞察和体会融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音乐的时候,总是强调要从民族音乐中寻找灵感。比如川剧、四川清音等传统艺术,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们音乐创作的灵感源泉、素材宝库。”黄天信如是说。
图为黄天信。受访者供图
黄天信始终鼓励他的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四川的本土文化,并鼓励他们大胆创新,挖掘这些文化的内在意义,并通过创作来表达文化和情感,“通过艺术表达,我们能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而创新发展,才是文化传承的动力。”
在黄天信的引导下,他的一些学生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相结合,并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
黄天信于2021年成为四川艺术基金支持的青年作曲创作人才。他认为,四川艺术基金不仅为青年作曲家提供了经济支持,提升了他们创作的自由度,还提供了作品展示的平台。在他看来,通过音乐会、艺术节等平台增加作品曝光率的同时,作曲家也能经公开演出获得观众和同行的反馈,有助于他们的创作和职业发展。
提及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黄冬则认为,中国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既能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增强文化自信,还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加年轻人的接受度和参与感,真正让听众参与音乐传承与传播,而不是只由音乐人唱“独角戏”。
之所以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四川本土文化放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黄天信是有着更广阔的愿景:希望通过音乐这一媒介,搭建起一座连接四川与世界各地的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四川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毫无疑问,音乐一定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绝佳载体。”黄天信说,未来自己将继续致力于创作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作品,坚持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用音乐讲好更多动人的中国故事。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