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滂白母曰:钟博孝敬,足以供养……”今年4月,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演出的原创话剧《苏母》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舞台上,苏母程夫人仪态端雅,在竹桌前提笔抄写《后汉书·范滂传》。
《苏母》剧照。受访者 供图
“表演和其他工作不太一样。不管演员有多大年龄,舞台都有合适的角色。如果需要的话,即使到了80岁,我还可以站在台上表演。”剧中苏母饰演者董凡表示。
董凡是国家一级演员、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87年,董凡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开启了话剧表演艺术生涯。1995年,董凡调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先后主演了《船过三峡》《脊梁》《第二十九棵树》《赵一曼》等数十台话剧,曾荣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表演奖”。近日,董凡在成都接受中新网采访时,回忆了自己如何走上戏剧表演之路。
疫情期间在家里朗诵抗疫作品支持一线。 受访者 供图
小时候,董凡喜欢模仿他人,她惟妙惟肖的“模仿秀”总能逗得身边的叔叔、阿姨捧腹大笑。有一次董凡的妈妈带着两岁多的董凡观看了电影《卖花姑娘》。看完后,董凡从电影院哭着走出来。她在路上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开始模仿电影里的卖花姑娘边哭边唱,身边的叔叔阿姨都称赞说“这个孩子将来能去当演员。”这场电影对董凡一生都有影响,因为正是从那时起,艺术的种子在她的心里悄然埋下。
董凡高中毕业后不久,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面向社会招募一批新演员。得知这一消息,从小立志当演员的董凡毅然报了名,“我去参加考试,一试就通过了。”说起当年考试的场景,董凡很是兴奋。
当时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表演班大师云集,汇集了中央戏剧学院的一批教授,包括从前苏联留学归来的冉杰教授、戏剧形体教育专家田正坤副教授、台词功力深厚的冯明义老师等。从这些经验丰富的大师身上,董凡吸取着艺术的养分。“从专业上讲,我是一张白纸。”董凡很庆幸,正是通过跟随老师们系统学习,她才窥探到戏剧表演的门径。
在打磨表演技艺的同时,董凡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敬业的精神:“戏剧业内有些传承下来的规矩和理念,比如演员穿旗袍候场,不管多累也要站着,就是为了不让旗袍上有一根褶皱;演员在台上表演,一定不能翘二郎腿,这是因为肮脏的鞋底永远不能朝向观众。”老艺术家们对细节的认真态度,在年轻董凡的内心扎下了根:“这些对年轻演员的成长非常有益,现在我也会把老师们教给我的传统继续传下去。”
《船过三峡》剧照。 受访者 供图
从事表演艺术三十余年来,令董凡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1996年在三峡上演出《船过三峡》。这是一场演给船员看的“沉浸式话剧”,演出布景设在18条真实的船只之上,表演时演员甚至要在船与船间跳来跳去。由于不习惯长江上的饮食,董凡得了严重的肠胃炎,到晚上表演时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倔强的董凡咬牙坚持到倒数第二幕结束,“熄灯后我就休克了,甚至不知道最后一幕是怎么演的,后来听说我的台词被即兴分配到好多同事的头上。演出结束后,船紧急在奉节靠岸,大家背着、扛着把我送到医院抢救。院长告诉我,要是再晚点,我就有生命危险。”董凡回忆道。
这次经历反而坚定了董凡对戏剧的热爱:“我们剧院一些老演员曾说过,‘因为酷爱戏剧,死都要死在台上’,那次我可能‘差点’。因为特别喜欢这方舞台,我觉得将来即使真的死在台上,对我来说也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戏剧是传播地方文化的一种方式。不久前,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赴俄罗斯参加“俄罗斯经典·洛布尼亚”国际戏剧节,演出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名剧《熊》。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对这部剧进行了改编,演员身穿中国古典服饰,梳着中国传统发髻,用母语中文演绎俄罗斯故事,甚至加入了川剧的唱腔和身段。这一改编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俄罗斯一些戏剧名家还饶有兴致地与演员们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川剧腔调一出来,他们都觉得美得不得了。”董凡说,这次出访实现了弘扬民族地方艺术特色的效果。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很多戏剧获得了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资助;剧院青年人才培养也得到了四川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董凡表示,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对四川剧目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老一辈戏剧人,如今董凡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年轻演员的培养上。她在接受采访时建议说,年轻演员要对戏剧保持热爱,刻苦练习基本功;要大量阅读,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沟通,“过了一定的年龄,演员比的是教养和修为,所以一定不能停止学习。”她语重心长地表示。
“滂白母曰:钟博孝敬,足以供养……”今年4月,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排演出的原创话剧《苏母》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舞台上,苏母程夫人仪态端雅,在竹桌前提笔抄写《后汉书·范滂传》。
《苏母》剧照。受访者 供图
“表演和其他工作不太一样。不管演员有多大年龄,舞台都有合适的角色。如果需要的话,即使到了80岁,我还可以站在台上表演。”剧中苏母饰演者董凡表示。
董凡是国家一级演员、四川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87年,董凡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开启了话剧表演艺术生涯。1995年,董凡调到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先后主演了《船过三峡》《脊梁》《第二十九棵树》《赵一曼》等数十台话剧,曾荣获中国话剧最高奖“金狮表演奖”。近日,董凡在成都接受中新网采访时,回忆了自己如何走上戏剧表演之路。
疫情期间在家里朗诵抗疫作品支持一线。 受访者 供图
小时候,董凡喜欢模仿他人,她惟妙惟肖的“模仿秀”总能逗得身边的叔叔、阿姨捧腹大笑。有一次董凡的妈妈带着两岁多的董凡观看了电影《卖花姑娘》。看完后,董凡从电影院哭着走出来。她在路上随手捡起一根树枝,开始模仿电影里的卖花姑娘边哭边唱,身边的叔叔阿姨都称赞说“这个孩子将来能去当演员。”这场电影对董凡一生都有影响,因为正是从那时起,艺术的种子在她的心里悄然埋下。
董凡高中毕业后不久,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面向社会招募一批新演员。得知这一消息,从小立志当演员的董凡毅然报了名,“我去参加考试,一试就通过了。”说起当年考试的场景,董凡很是兴奋。
当时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表演班大师云集,汇集了中央戏剧学院的一批教授,包括从前苏联留学归来的冉杰教授、戏剧形体教育专家田正坤副教授、台词功力深厚的冯明义老师等。从这些经验丰富的大师身上,董凡吸取着艺术的养分。“从专业上讲,我是一张白纸。”董凡很庆幸,正是通过跟随老师们系统学习,她才窥探到戏剧表演的门径。
在打磨表演技艺的同时,董凡从这些老艺术家身上学到了对艺术的追求和敬业的精神:“戏剧业内有些传承下来的规矩和理念,比如演员穿旗袍候场,不管多累也要站着,就是为了不让旗袍上有一根褶皱;演员在台上表演,一定不能翘二郎腿,这是因为肮脏的鞋底永远不能朝向观众。”老艺术家们对细节的认真态度,在年轻董凡的内心扎下了根:“这些对年轻演员的成长非常有益,现在我也会把老师们教给我的传统继续传下去。”
《船过三峡》剧照。 受访者 供图
从事表演艺术三十余年来,令董凡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是1996年在三峡上演出《船过三峡》。这是一场演给船员看的“沉浸式话剧”,演出布景设在18条真实的船只之上,表演时演员甚至要在船与船间跳来跳去。由于不习惯长江上的饮食,董凡得了严重的肠胃炎,到晚上表演时身体已十分虚弱。但倔强的董凡咬牙坚持到倒数第二幕结束,“熄灯后我就休克了,甚至不知道最后一幕是怎么演的,后来听说我的台词被即兴分配到好多同事的头上。演出结束后,船紧急在奉节靠岸,大家背着、扛着把我送到医院抢救。院长告诉我,要是再晚点,我就有生命危险。”董凡回忆道。
这次经历反而坚定了董凡对戏剧的热爱:“我们剧院一些老演员曾说过,‘因为酷爱戏剧,死都要死在台上’,那次我可能‘差点’。因为特别喜欢这方舞台,我觉得将来即使真的死在台上,对我来说也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戏剧是传播地方文化的一种方式。不久前,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赴俄罗斯参加“俄罗斯经典·洛布尼亚”国际戏剧节,演出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名剧《熊》。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对这部剧进行了改编,演员身穿中国古典服饰,梳着中国传统发髻,用母语中文演绎俄罗斯故事,甚至加入了川剧的唱腔和身段。这一改编受到了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俄罗斯一些戏剧名家还饶有兴致地与演员们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川剧腔调一出来,他们都觉得美得不得了。”董凡说,这次出访实现了弘扬民族地方艺术特色的效果。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很多戏剧获得了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资助;剧院青年人才培养也得到了四川艺术基金的大力支持。”董凡表示,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对四川剧目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老一辈戏剧人,如今董凡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年轻演员的培养上。她在接受采访时建议说,年轻演员要对戏剧保持热爱,刻苦练习基本功;要大量阅读,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心灵沟通,“过了一定的年龄,演员比的是教养和修为,所以一定不能停止学习。”她语重心长地表示。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