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官网
首页 剧本创作 赛事活动 国家艺术基金 四川艺术基金 文艺评论 人才服务 《戏剧家》 优秀剧本 政策指导
党建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邬丹:以舞绘史:评《陈寿·三国志》舞剧的艺术表达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5-02-26    点击:41

以舞绘史:评《陈寿·三国志》舞剧的艺术表达

作者:  邬丹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活动组织部副研究馆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舞剧凭借 “突出的创新性” 屡屡 “出圈”,不断塑造着新时代舞剧艺术的新形态。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打造的《陈寿·三国志》舞剧便是这一创新浪潮中的典型代表。它围绕陈寿撰写《三国志》这一核心事件,深深扎根于三国历史的广袤天地,在诸葛亮等一众三国历史名人精神的感召下,以舞蹈为独特的叙事语言,将陈寿著史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搬上舞台,展现出传承历史文化、创新艺术表达的强大决心与蓬勃力量。

面对《三国志》这一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团队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舞剧艺术全新的审美表达方式。该剧以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的一生为主干,精心编排了110分钟的精彩内容,借由 “序・别故乡、上・倾著、下・烟雾苦著、尾声・三国志” 四大章节,细致入微地讲述了陈寿坎坷却又辉煌的一生。剧中巧妙地将赤壁之战、街亭失守等经典三国故事串联起来,现实与历史相互交织,如同编织了一张紧密的网,让观众得以亲眼见证《三国志》诞生背后的曲折与艰辛。

三国志1.jpg

当大幕缓缓拉开,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三国时代的时光之门,开启与那段历史的深情对话。开场群舞气势磅礴,舞者们身着古朴而精致的服饰,动作整齐划一,他们的一招一式,或是刚劲有力,展现出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或是轻柔舒缓,诉说着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流动历史画卷,一波又一波地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剧中有很多精彩之处,如沿海渔村融合戏曲表演和舞蹈的独特呈现,用船帆当道具的战场戏,巧妙地让人联想到众多历史剧里水上船战的场面,舞者在晃动的船帆间起舞,像是在躲避战场上的飞箭和投石,令人叹为观止。街亭斩马谡那一幕,演员们身着红色舞服,伴随着激昂的节奏起舞,舞姿如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舞台上突兀凌乱的木桩,让人联想到魏军的火攻,那种全军覆没的绝望感扑面而来。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鹅毛纷飞,剑光与血色交织,让人真切感受到丞相的无奈和心碎。

当然,舞剧并非全是悲情,也有一些欢快情节来调动氛围。编舞用钓鱼茶馆等民间生活语汇,让群舞迸发出原始生命力。当戴着彩绘面具、踩着三尺高跷的演员阵列掠过舞台时,某种压抑在正史下的民间记忆突然复活,展现出真正属于土地的三国叙事。又比如茶馆里喝茶品茶戏茶的舞蹈,展现了蜀地的特色文化,体现了蜀地人民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对安逸生活的享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洛阳的民风民俗和纸伞舞充满中式美学韵味,让人意犹未尽。

三国志6.jpg

陈寿著书的过程布满荆棘,处处彰显着他对历史的执着与坚守。陈寿所撰写的史书被肆意践踏,承载着历史真相的文字在强权的阴影下岌岌可危。随后,他更是因刚正不阿的秉性,触怒权贵,被贬职离开洛阳。但仕途的挫折并未磨灭他著史的决心,辗转来到简陋的茅屋,即便身患眼疾,视物模糊仍笔耕不辍。舞台上,灯光聚焦于陈寿,映照出他清瘦却坚毅的面庞。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落笔,都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坚持,赤壁之战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才得以从岁月的尘埃中浮现,成为后人了解三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即便遭受众人的反对与阻拦,面对质疑与困境,陈寿始终不为所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笔为剑,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三国志》。

在对《陈寿·三国志》舞剧的直观观赏与情感共鸣之余,通过深入剖析其创作内核与艺术手法,我们会发现这部舞剧在叙事、舞台呈现、舞蹈表达及舞美表意等多维度,进行了极具开拓性与思想深度的探索。这些探索不仅顺应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潮流,更彰显出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

一、多维视角交织,重塑历史叙事新形态

在《陈寿·三国志》舞剧中,突破传统线性叙事局限,以多元视角构建起立体的故事架构。通过陈寿的著史视角,观众得以窥探三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战场上英雄们的视角,展现出战争的波澜壮阔与残酷无情;民间百姓的视角,则让那段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不同视角在时空中穿梭交织,如赤壁之战时,既呈现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又穿插陈寿听闻战事、奋笔疾书的画面,打破常规时间线,让观众在同一时刻感受历史不同层面的冲击,创造出独特的叙事新体验,生动展现出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微信图片_20250221143540.jpg

二、景别空间变幻,营造沉浸式舞台新形态

陈寿·三国志》舞剧在景别、空间与调度上独具匠心,全力打造 视觉系舞台盛宴。从大场景的全景展现,如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到人物细腻情感的特写刻画,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的面部神情,景别切换自如,收放有度。空间布局上,利用多媒体与幕布的巧妙配合,瞬间转换古战场、朝堂、民间等不同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三国时期。在舞台调度方面,群舞时整齐划一的动作、有序的走位,展现出磅礴的气势;独舞时舞者的灵动身姿,又凸显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巧妙的空间运用和调度,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享受。

三、数字装置融合,舞蹈表达新形态

借助数字技术与独特的装置、道具,《陈寿·三国志》舞运用 媒介融合的舞蹈创新。数字光影技术在舞台上营造出逼真的场景效果,如赤壁之战中熊熊燃烧的大火、漫天飞舞的箭雨,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特制的装置道具,如巨大的琴弦、船帆等,不仅是舞台装饰,更是舞蹈表达的重要媒介。诸葛亮抚琴时,身后巨大的琴弦随着琴音与剧情震动,琴弦上的舞者以独特的舞姿诠释着人物的心境;船帆道具在水上战场戏中,舞者在其间穿梭舞动,模拟躲避飞箭投石的动作,将舞蹈与道具完美融合,为舞蹈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拓展了舞蹈艺术的边界。

三国志5.jpg

四、结构立意升华,拓展舞美表意新形态

在结构、立意与修辞上,《陈寿·三国志》舞剧对舞美进行深度挖掘,拓展出 类语言的全新表意形态。舞剧采用独特的章节结构,以陈寿撰写《三国志》为主线,串联起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章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层层递进,推动剧情发展。立意上,不仅展现三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更通过陈寿的坚守,传达出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舞美修辞上,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如用竹简象征历史的传承,用白色纸片飘落象征对烈士的祭奠,使舞美不仅仅是视觉装饰,更成为一种能够传达深刻思想和情感的 类语言,与舞蹈、音乐等元素共同塑造出富有内涵的舞台艺术形象 。

这部舞剧亮点突出,但也存在提升空间。一是艺术表达与观众理解需平衡优化。舞剧以无台词纯肢体语言、碎片化场景、独特音效和情节编排营造艺术氛围,可能造成部分不熟悉历史的观众理解困难。二是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需融合提升。后续创作可挖掘历史资料、邀请历史学家研讨,加强演员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诠释训练,实现两者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舞绘史:评《陈寿·三国志》舞剧的艺术表达

作者:  邬丹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活动组织部副研究馆员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舞剧凭借 “突出的创新性” 屡屡 “出圈”,不断塑造着新时代舞剧艺术的新形态。四川天府演艺集团打造的《陈寿·三国志》舞剧便是这一创新浪潮中的典型代表。它围绕陈寿撰写《三国志》这一核心事件,深深扎根于三国历史的广袤天地,在诸葛亮等一众三国历史名人精神的感召下,以舞蹈为独特的叙事语言,将陈寿著史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搬上舞台,展现出传承历史文化、创新艺术表达的强大决心与蓬勃力量。

面对《三国志》这一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团队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积极探索舞剧艺术全新的审美表达方式。该剧以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三国志》的一生为主干,精心编排了110分钟的精彩内容,借由 “序・别故乡、上・倾著、下・烟雾苦著、尾声・三国志” 四大章节,细致入微地讲述了陈寿坎坷却又辉煌的一生。剧中巧妙地将赤壁之战、街亭失守等经典三国故事串联起来,现实与历史相互交织,如同编织了一张紧密的网,让观众得以亲眼见证《三国志》诞生背后的曲折与艰辛。

三国志1.jpg

当大幕缓缓拉开,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三国时代的时光之门,开启与那段历史的深情对话。开场群舞气势磅礴,舞者们身着古朴而精致的服饰,动作整齐划一,他们的一招一式,或是刚劲有力,展现出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或是轻柔舒缓,诉说着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流动历史画卷,一波又一波地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

剧中有很多精彩之处,如沿海渔村融合戏曲表演和舞蹈的独特呈现,用船帆当道具的战场戏,巧妙地让人联想到众多历史剧里水上船战的场面,舞者在晃动的船帆间起舞,像是在躲避战场上的飞箭和投石,令人叹为观止。街亭斩马谡那一幕,演员们身着红色舞服,伴随着激昂的节奏起舞,舞姿如战场上的刀光剑影,舞台上突兀凌乱的木桩,让人联想到魏军的火攻,那种全军覆没的绝望感扑面而来。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鹅毛纷飞,剑光与血色交织,让人真切感受到丞相的无奈和心碎。

当然,舞剧并非全是悲情,也有一些欢快情节来调动氛围。编舞用钓鱼茶馆等民间生活语汇,让群舞迸发出原始生命力。当戴着彩绘面具、踩着三尺高跷的演员阵列掠过舞台时,某种压抑在正史下的民间记忆突然复活,展现出真正属于土地的三国叙事。又比如茶馆里喝茶品茶戏茶的舞蹈,展现了蜀地的特色文化,体现了蜀地人民在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对安逸生活的享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洛阳的民风民俗和纸伞舞充满中式美学韵味,让人意犹未尽。

三国志6.jpg

陈寿著书的过程布满荆棘,处处彰显着他对历史的执着与坚守。陈寿所撰写的史书被肆意践踏,承载着历史真相的文字在强权的阴影下岌岌可危。随后,他更是因刚正不阿的秉性,触怒权贵,被贬职离开洛阳。但仕途的挫折并未磨灭他著史的决心,辗转来到简陋的茅屋,即便身患眼疾,视物模糊仍笔耕不辍。舞台上,灯光聚焦于陈寿,映照出他清瘦却坚毅的面庞。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落笔,都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尊重。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坚持,赤壁之战等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才得以从岁月的尘埃中浮现,成为后人了解三国历史的珍贵资料。即便遭受众人的反对与阻拦,面对质疑与困境,陈寿始终不为所动,在历史的长河中,以笔为剑,为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三国志》。

在对《陈寿·三国志》舞剧的直观观赏与情感共鸣之余,通过深入剖析其创作内核与艺术手法,我们会发现这部舞剧在叙事、舞台呈现、舞蹈表达及舞美表意等多维度,进行了极具开拓性与思想深度的探索。这些探索不仅顺应了新时代艺术发展的潮流,更彰显出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

一、多维视角交织,重塑历史叙事新形态

在《陈寿·三国志》舞剧中,突破传统线性叙事局限,以多元视角构建起立体的故事架构。通过陈寿的著史视角,观众得以窥探三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战场上英雄们的视角,展现出战争的波澜壮阔与残酷无情;民间百姓的视角,则让那段历史更加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不同视角在时空中穿梭交织,如赤壁之战时,既呈现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又穿插陈寿听闻战事、奋笔疾书的画面,打破常规时间线,让观众在同一时刻感受历史不同层面的冲击,创造出独特的叙事新体验,生动展现出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微信图片_20250221143540.jpg

二、景别空间变幻,营造沉浸式舞台新形态

陈寿·三国志》舞剧在景别、空间与调度上独具匠心,全力打造 视觉系舞台盛宴。从大场景的全景展现,如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到人物细腻情感的特写刻画,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的面部神情,景别切换自如,收放有度。空间布局上,利用多媒体与幕布的巧妙配合,瞬间转换古战场、朝堂、民间等不同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三国时期。在舞台调度方面,群舞时整齐划一的动作、有序的走位,展现出磅礴的气势;独舞时舞者的灵动身姿,又凸显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通过巧妙的空间运用和调度,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享受。

三、数字装置融合,舞蹈表达新形态

借助数字技术与独特的装置、道具,《陈寿·三国志》舞运用 媒介融合的舞蹈创新。数字光影技术在舞台上营造出逼真的场景效果,如赤壁之战中熊熊燃烧的大火、漫天飞舞的箭雨,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特制的装置道具,如巨大的琴弦、船帆等,不仅是舞台装饰,更是舞蹈表达的重要媒介。诸葛亮抚琴时,身后巨大的琴弦随着琴音与剧情震动,琴弦上的舞者以独特的舞姿诠释着人物的心境;船帆道具在水上战场戏中,舞者在其间穿梭舞动,模拟躲避飞箭投石的动作,将舞蹈与道具完美融合,为舞蹈赋予了新的表现形式,拓展了舞蹈艺术的边界。

三国志5.jpg

四、结构立意升华,拓展舞美表意新形态

在结构、立意与修辞上,《陈寿·三国志》舞剧对舞美进行深度挖掘,拓展出 类语言的全新表意形态。舞剧采用独特的章节结构,以陈寿撰写《三国志》为主线,串联起三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各章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层层递进,推动剧情发展。立意上,不仅展现三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更通过陈寿的坚守,传达出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舞美修辞上,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如用竹简象征历史的传承,用白色纸片飘落象征对烈士的祭奠,使舞美不仅仅是视觉装饰,更成为一种能够传达深刻思想和情感的 类语言,与舞蹈、音乐等元素共同塑造出富有内涵的舞台艺术形象 。

这部舞剧亮点突出,但也存在提升空间。一是艺术表达与观众理解需平衡优化。舞剧以无台词纯肢体语言、碎片化场景、独特音效和情节编排营造艺术氛围,可能造成部分不熟悉历史的观众理解困难。二是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需融合提升。后续创作可挖掘历史资料、邀请历史学家研讨,加强演员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诠释训练,实现两者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四川省剧目工作室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
© 2002-2023 蜀ICP备11024876号-1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东城根南街21号附1号
联系电话:028-86122575
邮箱:jms8612@163.com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62号